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阅读经典和素养提升的关系与策略

2017-02-08

文学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高中生文本素养

彭 薇

浅谈高中生阅读经典和素养提升的关系与策略

彭 薇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开展经典阅读,让学生走进经典就是一条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之道。本报告从学生的经典阅读入手,通过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形成原因,研究经典阅读的内容、方法、策略,总结经典阅读达到的效果,最终理清高中生阅读经典和素养提升的关系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

阅读经典 方法指导 阅读策略 素养效果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时间和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行业精髓的、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对高中生而言,经典作品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诗歌、散文、长短篇小说、戏剧戏曲等范围。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

二.高中生阅读经典的现状

高中生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寥寥无几,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外国名著等就更加陌生。虽然不少学生已经意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最终将经典作品束之高阁,造成认识和行动的巨大反差,学生阅读呈现快速化、简单化、肤浅化的趋势。这种肤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期刊阅读。期刊文章一般比较短小,随机性较强,深受学生欢迎。第二种类型是网络阅读。网络写作往往零乱、随意。第三种类型是漫画阅读。比之语言阅读,“读画”视觉冲击强,理解起来简单直接,容易吸引青少年。

三.高中生阅读经典现状的成因

在当今高中生群体中,经典阅读缺失已然成为一个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现象,那么导致此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流行文化对经典文本的巨大冲击

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信息、吸引眼球的噱头式信息充斥耳目,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反而渐行渐远。经典作品中蕴含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那些厚重隽永的意境逐渐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的陌生记忆。床前明月光被灯红酒绿代替,窗含西岭千秋雪被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所掩盖。在一切讲究效率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中,人们已经难以怀着宁静以致远的心态来品味经典。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选择大众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快消费属性”,追求短暂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就阅读内容来看,流行文化的文本大多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元素,为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需求,以娱乐大众为导向,过于通俗,戏说、改编,穿越、重生……各种移花接木混淆事实无中生有的桥段甚至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造成青少年整体的心灵浮躁和审美标准失衡,更加无心潜读经典。

2.阅读方式的转变和多元化对阅读经典的干扰

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直播等各种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幅度颠覆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其他公众场所,人们开始习惯性地通过网络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甚至是积累成语和古汉语词汇这样严肃精准的学习内容,也有大量学生“问度娘”,上百度搜索答案。无可否认,在便捷和时速上,网络有着巨大的优势,深深吸引着人们弃繁就简,越来越依赖网络。但是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错误百出,过分依赖势必造成信息错误,长此以往,个人知识系统都难以健全。另外,电视电影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便是学习经典知识,学生们也更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电视剧等视频图像去了。很多同学甚至把电视情节当历史真相来记忆,一方面造成信息错位,一方面将认识停留在形象感知的层面上,严重脸谱化、定型化,对经典文本缺乏理性的思辨。

3.功利化取向对经典阅读的漠视

素质教育年年提,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流地位,甚至在不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愈演愈烈。考试的功利性、唯分数论英雄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即使有阅读,也大多将阅读狭隘地局限在应试阅读的范围中,内容雷同,题材单一,一味注重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技能。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是一味否认应试阅读的价值,历年来考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也都是经得起检验的佳作,但大多是近年来发表的作品,这些文章虽然也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深度,但命题的导向将令学生对传统经典漠视以对。

4.教师自身经典文化素养不足对学生引导力薄弱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主力是70、80后的中青年。以80后为例,在立业成家之际恰逢工业时代向信息服务业时代的剧变,人心浮躁,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安守教育净土,潜心学问。部分教师自身经典文化素养的积累就不够,也缺乏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提升意识。教育乃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些自身功底不扎实,浮躁之气明显的教师难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

四.高中生经典阅读的构建策略和素养提升的关系

在以上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高中生日常阅读要么被忽视淡化,要么沦为机械性应试训练,其人文价值、人生德育奠基意义尽失,因此,我们有迫切的必要重新定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新课标为导向,重新构建高中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框架。

关于经典阅读策略,有如下建议:

1.语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教师认真研究阅读专题指导,结合自身特长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形成良性心理循环。学生自身意志力薄弱,不可完全放任自身兴趣选择,需要老师将阅读计划落实到学段、学月、学周,不仅有详细、操作性强的阅读计划,并且重视学生的阅读反馈,通过班会、阅读课、周记、读书笔记、课前演讲等方式反馈阅读感受。语文老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内的经典阅读素材,以课本知识带动课外阅读,比如: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不妨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梳理文中对贾府奢华排场的描写,由此引申到古代文化常识中礼仪部分的学习。据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所见所感,学生对于古人的生活习性、观点思维是非常有兴趣去深入了解的,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赶进度,仅仅完成课文后的解析任务就草草结束了,完全没有发挥课文的引路作用。高中课本内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已然是一个巨大宝库,教师在平日备课过程中,若有意识地挖掘、拓展、发挥课文的阅读引导功能,就能将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实现应试训练和素养提升的共赢。

2.从经典中读出新意,注重情感共鸣。很多学生之所以远离经典,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经典文本晦涩难懂,缺乏老师引导指路,仅靠自身难以激发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经典文本尤其是诗歌、戏剧、小说类往往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生活有距离,学生难以进入情境,感同身受,因此热情不高。然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剥开文字表面,其精神内核历久弥新,其普世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以,如何从经典中读出新意,从旧时光里找到情感共鸣才是我们应该下功夫研究的地方。以《上高侍郎》为例,“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诗歌里的各种自然风光、意象如碧桃、红杏、芙蓉等离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比较遥远,有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诗中的画面,此时强行要求学生欣赏诗文的美感变成了无米之炊的为难。不如剥开文字表面,以90后、00后的眼光和视角来解读这首诗的共情之点。长在天上的仙桃、倚于云边的红杏恰似这个时代衔着金钥匙出身、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的幸运儿。生在秋江的芙蓉则是平凡的莘莘学子。唐人高蟾尚且知道,虽没有好风凭借力,却也没必要怨天尤地。更何况生在这个处处是机遇的时代,我们又何必埋怨无爹可拼,无势可依呢。再说《思帝乡》:春秋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的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为爱义无反顾的代表作。正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见君子终身误,纵然看不到结局的圆满也无怨无悔。时间多少事何尝不如此呢?很多人为个人小众的爱好或者创业的选择也正如词中一生休的女子般坚持己见,即便遭受巨大的外界压力,也决定用尽全力享受逐梦的过程。“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并不仅仅是爱情里的洒脱,也是人生随时都在路上的豪放豁达的境界。将格局放大,我们从这首古词里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勇敢的爱情,更有积极的豪情。

3.优化阅读过程,少“讲”多读,少“析”多感。很多老师由于考虑到经典文本的文学地位,主观上认定其高难度,于是往往针对文本内容采取“满堂讲”的方式牵引着学生被动阅读。首先,在“讲”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带入大量的主观观点和见解,这无疑就给学生的阅读形成了了思维局限,导致学生对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既定印象,不利于个人阅读能力的展现和新意见解的产生。然后,传统阅读教学过度的讲解和分析往往会破坏掉文本的整体性,文本一旦被解析地支离破碎,审美体验便不复宏观,阅读教学也就容易沦为技能训练。须知阅读教学切不可一味停留在“知”的积累层面,而应该透过文字表面上升到“感”的沉淀阶段。人文教育和知识传授要做到水乳交融,就要让阅读材料、阅读情境和阅读心境高度一致,阅读心境主导着阅读者即学生最终的阅读效果,因此,老师切不可过分代劳,强行干预,此时选择“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4.拓宽阅读维度,借助多元化阅读平台。上文强调老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少干预,但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少讲”不意味着“不讲”,该“少讲”的是阅读材料本身,该“多说”的则是方法指导。语文老师要当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拓展阅读方法的多样化。首先,授学生以阅读之渔,引导学生拓宽阅读维度,阅读不要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书的封面、出版社、内容简介、作者介绍、序言等等正文以外的东西都是能帮助我们进行“移情”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封面,初步感知文本风格;读出版社,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各有特色;读简介,做到整体感知,心中有数;读作者,知人论世才能感同身受、理解共情;读序言,自序带你走进作者内心,他序帮你快速发现文本的精华亮点。第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如默读与朗读相结合,浏览与赏析相结合,用圈点和摘录来做积累,用批注和写读后小结实现思想内化,横向比较同时期不同作家作品以及纵向比较不同时代作品来构建宏观文学观等等。第三,借助新兴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让学生亲近经典阅读。通过高质量的文化节目、纪录片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百家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严肃性与观赏性并存的视频节目来唤醒中国学子血脉里的经典文化基因。通过各种优质的公众号、APP等让经典阅读有了多种多样深入浅出的阐释,脱下“高冷”外衣。

5.与家庭教育联手,家校合力,共同打造经典传家的阅读氛围。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受教育状况的奠基因素,因此,想要在高中阶段重拾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热爱,家庭教育的助力不可小觑。文、境、心三者合一是最和谐理想的阅读状态,其中“境”既要依靠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也需要每个小家庭营造利于经典阅读的家庭氛围来保持阅读环境的高度一致。我们不仅要倡导孩子读经典,也要倡导家长读经典,通过家长会、讲座、家委会以及日常的家校沟通等方式让家长高度重视家庭氛围和陪伴阅读的重要性,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形成普及经典、弘扬经典的阅读大环境。

附高中生经典阅读推荐文本(排名不分先后):

1.《论语》2.《史记》3.《古文观止》4.《三国演义》(罗贯中)5.《红楼梦》(曹雪芹)6.人间词话(王国维)7.《世说新语》8.《呐喊》(鲁迅)9.《女神》(郭沫若)10.《子夜》(茅盾)11.《家》(巴金)12.《雷雨》(曹禺) 13.《围城》(钱钟书)14.《我与地坛》(史铁生)15.《美学散步》(宗白华)16.《边城》(沈从文)17.《黑骏马》(张承志) 18.《傅雷家书》(傅雷)19.《随想录》(巴金) 20.《活着》(余华)21.《茶馆》(老舍) 22.《我们仨》(杨绛)23.《尘埃落定》(阿来)24.《白鹿原》(陈忠实)25.《谈美书简》(朱光潜)26.《哈姆莱特》(莎士比亚)2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8.《歌德谈话录》(艾克曼)29.《巴黎圣母院》(雨果)30.《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31.《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32.《复活》(列夫·托尔斯泰)33.《普希金诗选》(普希金) 34.《老人与海》(海明威)35.《泰戈尔诗选》(泰戈尔)36.《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37.《红字》霍桑38.《理想国》39.《昆虫记》

(作者单位: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生文本素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