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白石画作中的甲子记岁法

2017-02-08

收藏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甲子京华落款

齐白石画作中的甲子记岁法

□ 杨静姝

旧时以天干地支法记年、月、日、时由来已久。十天干、十二地支搭配一周为60个干支名,称为1个“甲子”。如此,几个“甲子”,于年,便是几个60年,即几个“年甲子”;于月,便是几个60月,即几个“月甲子”;于日,便是几个60天,也就是几个“日甲子”。其中“年甲子”至今仍经常被人们使用。人到60岁时俗称“花甲”或“周甲”。“花甲”和“周甲”都是1个“年甲子”的意思,即60年。

在齐白石的画作中,一些款识题有“xx甲子”的内容。例如: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齐白石画作《雨后山光》(图1)中落款“三百八十二甲子……”;《五子登科》(图2)题“……四百廿甲子……”;《庆寿》(图3)题“……四百八十甲子……”;《谁霸谁王》(图4)题为“……五百零四甲申……”等等。这类内容未见于其他书画家的落款。其内容应与齐白石的年龄有关,并用来标注当时具体的农历年月。其中的“甲子”当为“日甲子”,前边的数字为“日甲子数”。

其涵义可以这样理解,每个“日甲子”(60天)约为2个月,6个“日甲子”约为12个月,象征1年,于年龄便是1岁。如此,齐白石画作落款所题“xx甲子数”中有几个“6”即为几岁。按此方法推算,《雨后山光》中题“三百八十二甲子”应表示63岁(即382除以6,得63余4),则此款题于齐白石63岁,即岁在乙丑①(1925年);《五子登科》中的“四百廿甲子”则表示70岁,即壬申(1932年);《庆寿》题“四百八十甲子”表示80岁,即庚辰(1940年)等等。

不过齐白石并非用“日甲子”来精确计算天数,而是以6个“日甲子”表示1年或1岁,即采用象征方式来记录年龄。齐白石为何要采用象征方式呢?

书画落款中记年月均为农历,我国传统农历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与太阳直接相关的太阳历回归年,又取与月相变化周期相关的太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周期,一个朔望月平均约为29.5天,太阴历一般以12个朔望月为1年,共354或355天,比太阳历回归年少11天左右。为使太阴历年和太阳历年的时间相协调,古人便制定出“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三年就会在1年中加1个闰月。这样就有了闰年和平年之分。与现在使用的公历纪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有所不同的是,农历闰年由于多了1个闰月,因此闰年全年有384天左右,而闰年周期为相隔2年或3年,并不固定。如果按农历计算几十年的天数,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麻烦的。

又因齐白石于农历岁在癸亥十一月廿二日(1864年1月1日②)出生,按照传统生年即岁法(出生即算1岁),至甲子正月(1864年2月8日以后)则记为2岁。而后齐白石又于1937年自称77岁(时年应为75岁),其间虚了2岁。如此一来,计算具体天数会变得相当复杂。于齐白石而言,也许只是想要找到一种记录年龄的特殊方法,也并不需要精确到天数。

如何证明以上这个说法的可靠性呢?

通常情况下齐白石在这类落款中是不注明干支年号的,但个别画作中会有提示时间的辅助条件出现。例如《雨后山光》的落款“三百八十二甲子,齐璜居京华第九年制”。“三百八十二甲子”表示63岁,齐白石于丁巳(1917年)赴京,至乙丑(1925年)为第9年。这与齐白石年表记载的63岁为乙丑(1925年)相吻合。

另一幅《谁霸谁王》题为“五百零四甲申时画”。其中“甲申”似为笔误,按惯例应写作“甲子”,那么“五百零四甲子”表示84岁,即农历甲申(1944年)。由此推测或许齐白石当时认为将“甲子”误写为“甲申”并无大碍,时间刚好相吻合,所以没有纠正笔误。而这也恰好印证了齐白石的确是以6甲子为1岁来计算的,则此“甲子”即为“日甲子”。

图1 雨后山光

图2 五子登科

2013年嘉德拍卖上又见有一幅《延年益寿》(图5),此画曾刊登于1959年由黎锦熙、齐良已编辑的《齐白石作品选集》,确为真迹无疑。落款为“寄萍堂上老人制并篆四字。三百九十甲子,时居燕第十一年也”,此处再次出现辅助条件。“居燕第十一年”岁在丁卯(1927年),而“三百九十甲子”按上述算法表示65岁,同样岁在丁卯。此画是为又一例证。

然而在齐白石的此类题款中,有些“日甲子数”在算出年龄后尚有余数,如《雨后山光》,图中的“三百八十二甲子,居京华第九年制”,382除以6,得63余4,即表示63岁,农历乙丑(1925年)。而这个“4”也仍是“日甲子数”,若按每个“日甲子”表示两个月,那么这第四个“日甲子”则应该表示农历七、八月份。根据记载,乙丑(1925年)二月底,齐白石大病一场,卧床1月,四月返湘潭,因家乡战乱未息,只在湘潭待了数月。可知乙丑(1925年)三月底以前齐白石应该是在北京,那么七、八月份在北京吗?

图3 庆寿

图4 谁霸谁王

图5 延年益寿

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齐白石全集》第二册中有《兰石图》(图6)一幅,题“乙丑秋初于湘潭城之南”。“秋初”一般指农历七月。又有山水扇面一件(图7)题“乙丑秋八月朔,齐璜为磊厂仁兄画于京华”。“八月朔”是农历八月初一,或泛指八月初。由此得知齐白石乙丑(1925年)七月尚在湘潭,而八月初已回到北京。另外,2015年保利春拍中,齐白石送给北平医生陈子林的《山水十二条屏》(图8)中均题为“……乙丑中秋后……”,其中一幅题“……乙丑中秋后作画十二幅之十,时居京华”。可知乙丑农历八月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齐白石仍身在北京。因此,之前推测的《雨后山光》图中“三百八十二甲子,居京华第九年制”这段落款是当年七、八月间题于北京,比较符合情理。

《雨后山光》共有三段落款,按题写先后顺序,首先是位于画面右侧中部的落款:“少臣仁弟清论,齐璜”;其次是画面左上方的:“雨初过去山如染……。乙丑正月白石山翁又题”;最后则是画面右上方的:“雨后山光(篆书)。三百八十二甲子,齐璜居京华第九年制”。此画于农历乙丑正月和八月至少经历过两次题款,其间齐白石曾生病卧床1月,并返湘潭数月。

“日甲子数”在得出年龄之后的余数是指当年的月份还有例证。湖南美术出版社《齐白石全集》第三册有《秋瓜》(图9)一幅题为“四百八十二甲子时画于京华春雪不寒时候”。按前述算法“四百八十二甲子” 除以6得80余2,表示80岁,为庚辰(1940年)。余下的“2”则表示农历三、四月份。农历三月称为暮春。当时北京的天气与现在有所不同,天暖得较晚,暮春三月也会下大雪,但即使下雪,也不会太过寒冷。这正与所题“春雪不寒时候”相符,也说明这幅画创作于庚辰(1940年)农历三月份,而不是四月。

图6 兰石图

图7 山水扇面

图8 山水十二条屏

这只是齐白石记录自己年龄用以题画的一个方式,有点像故弄玄虚:用年龄数乘以6,便得到“日甲子”的个数,或者再加上当时所在的月份,这个月在本年第几个“日甲子”中,就把这个数也加进去。这样凑成了一个数字题在画中。

其实这个“日甲子数”即使是象征也并不准确,是不讲理的。从正确角度计算,将年龄数乘以6,就已经包括了这一岁(年)全部月份的“日甲子数”,再另加入月份折合的“日甲子数”则超出了齐白石当时的年龄。从题款的实例看,我们从中得到的齐白石年龄数应该视作他当时已经进入了这个年龄(在这个年龄的年份中),用这个年龄来确定所在的农历年份即可。而余数则应分开来看,是用以代表在同一年份中的大致月份,并不是下一年的月份。

图9 秋瓜

图10 钟馗渡河图

图11 群鱼图落款

如果没有一些画作中增加的辅助条件,几乎无法探寻和了解齐白石的这一记年龄法。而他这种独特记年龄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其画作的创作时间,还可以成为鉴定齐白石画作的重要依据。

某拍卖行齐白石《钟馗渡河图》(图10)题:“……庚午夏六月,柳门仁兄雅属,四百廿甲子,齐璜时居旧京”。“四百廿甲子”经计算是70岁,为壬申(1932年),与所题“庚午(1930年)夏六月”时间不相符。而以“日甲子”记年龄的此类齐白石真迹中,基本未见有同时题写年号的情况。再细看书画水平,则发现书法点画力度较弱。如第二行首“未”、“有”两字,及下方“渡”字等,结构表现幼稚。且画中人物和船只造型不够成熟,与齐白石68岁至70岁间的风格相去较远,所以此件作品是有问题的。

此外,如《群鱼图》落款(图11)为“……白石制并题,三百八十甲子时也”。“三百八十甲子”为63岁,是乙丑(1925年)三至四月间,按齐白石年表,此画大约应是四月在湘潭所作。此图出版物多有引用,并标注为1924年作,当有误。如此尚有许多,大多注错时间。

以上为齐白石题款中的一种记年龄法的研究,于此奉诸方家审定。

注释:

①旧时以干支纪年,干支后不应加“年”字,可以在干支前加上“岁在”二字。

②文中以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月、日均为公历;以汉字书写的月份均为农历。

(责任编辑:尹翌)

猜你喜欢

甲子京华落款
落款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墨韵书香
百年甲子园的育人之道
沈鹏《迎戊戌双甲子》
大孔树脂纯化马甲子五环三萜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中国画落款与钤印研究
京华清明记忆
古玩落款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