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2017-02-08高胜普单佳蕾马冲李鹏尤华张宁宁张朝明张新玲张杰时建忠
高胜普,单佳蕾,马冲,李鹏,尤华,张宁宁,张朝明,张新玲,张杰,时建忠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屠宰技术中心,北京 100125)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高胜普,单佳蕾,马冲,李鹏,尤华,张宁宁,张朝明,张新玲,张杰,时建忠*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屠宰技术中心,北京 100125)
基于当前我国屠宰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屠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建议。目前,我国屠宰行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屠宰企业“多、小、散、乱、差”局面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散屠宰的格局不改变,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屠宰方式就难以扩大,规模企业亏损及小微型企业数量减少的趋势就难以扭转,食品安全也很难保障。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屠宰能力提升空间大、分布广泛,屠宰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具备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症结、推动屠宰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出了提高标准以严格屠宰加工准入条件、坚决取缔不达标的小型屠宰场点、提高规模以全面提升屠宰企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配作用、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等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屠宰产业;转型升级;建议
畜禽屠宰产业既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高风险的食品产业。当前,屠宰行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屠宰企业“多、小、散、乱、差”局面长期存在,注水肉、病死肉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问题产品难以溯源[1],掺杂使假问题严重[2],检验检疫力度不足[3],多数屠宰企业加工设施设备相对落后[4],屠宰行业产能过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5-6],成为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散屠宰的格局不改变,现代化的屠宰方式就难以扩大,规模企业亏损及数量减少的趋势就难以扭转,食品安全也很难保障。因此,必须对畜禽屠宰产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布局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以解决当前屠宰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
从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个经济领域包括农业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杨建利和邢娇阳[7]研究提出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包括保供给、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孔祥智[8]认为,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以结构调整实现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通过农业经营结构调整,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许经勇[9]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加强完善市场机制,改变行政配置要素的不正常现象,有效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韩长赋[10]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优化生产体系;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以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经营体系等。同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切实做好政策保障措施,包括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金融保险政策、贸易调控政策。
作为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屠宰行业面临着从分散的小农生产到“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化”的现代化生产的关键时期,对于屠宰行业的发展研究也较多,但目前鲜有关于屠宰行业供给侧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从大量数据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推动畜禽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重点要“提高标准、压减数量、提升规模、鼓励竞争、强化扶持”,严格屠宰加工准入条件,坚决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解放生产力,创新推动规模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症结,推动屠宰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 畜禽屠宰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小型屠宰场点大量存在,严重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畜禽屠宰企业呈现“多、小、散、乱、差”的特点。近年来尽管各地大力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活动,严格关闭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小型屠宰场点,但由于引导扶持政策缺乏等原因,致使在关停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力。据统计,2015年底,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为1.22万家,但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2 937家,76%的为中小型屠宰企业,作坊式屠宰场点大量存在。小型屠宰场点的大量存在,致使畜禽屠宰行业整体上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转型升级困难。
1.2 屠宰产能严重过剩,严重影响大型屠宰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畜禽屠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十分突出,大型屠宰企业实际屠宰量普遍不到设计屠宰能力的1/3。据统计,2015年全国生猪屠宰企业设计单班屠宰量为296万头,2015年实际屠宰量3.24亿头,按年生产365天、每天一班计算,产能利用率仅为30.0%。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设计单班屠宰量为170万头,实际屠宰量为2.14亿头,产能利用率约为34.5%。大批屠宰企业“吃不饱”的现象,造成“半僵尸”屠宰企业现象普遍。
1.3 屠宰企业现代化程度总体较低,严重影响畜禽屠宰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我国多数屠宰企业仍为半机械或手工屠宰,屠宰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难以有效落实。尤其是大量的小型屠宰场点没有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屠宰环境“脏、乱、杂、差”现象突出,质量安全存在严重隐患。部分地区屠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注水、注入瘦肉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加工场所越来越隐蔽,注水等违法技术愈加高明,个别地区发现新型针剂注水手段,在感官和实验室方法上均难以鉴别,致使监督执法打击难度加大,严重影响肉品质量安全。收费代宰现象普遍,全国屠宰企业代宰比例高达75%,肉品安全隐患较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难以有效落实。
2 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2.1 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
肉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肉品也是高风险食品之一,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屠宰列为高风险产业管理。在屠宰行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同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饮食消费尤其是肉品消费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11-12]。然而,屠宰企业现代化程度总体较低,大量的小型屠宰场点厂房、车间和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较差,厂区环境恶劣,屠宰生产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收费代宰现象普遍,全国屠宰企业代宰比例高达75%,由于生猪来源复杂,肉品安全隐患较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难以有效落实。此外,2015年猪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猪肉需求旺盛,全国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供给量均下降,但规模以上屠宰企业亏损量却增加。这与小微屠宰场点的病害肉、注水肉、劣质肉和缺少检疫检验的走私肉的冲击有关。必须坚决淘汰不达标屠宰场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2.2 与现行监管体制相适应的需要
畜禽屠宰质量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后,农业系统各级屠宰监管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畜禽屠宰监管任务重、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存在着监管机构、人员、经费“粮不足、兵不够、马不壮”的问题,现有的监管能力与监管对象不适应。据统计,全国官方兽医约为11万人,仅生猪屠宰厂便达到1.22万家。官方兽医不仅要承担屠宰环节的检疫检验,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满足动物疫病防控,因此在人员上显得捉襟见肘。
屠宰监管职责从商务部门调整到农业部门后,与商务部门相比,监管的品种从生猪扩大到畜禽,监管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但一些地区执法力量并未相应加强,工作条件也没有明显改善。2015年11月1日起,动物检疫收费暂停征收,而各地尤其是市县级还存在大量差额或自收自支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人员经费收入等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销。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畜禽屠宰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压缩屠宰场点的数量,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管理屠宰生产,以更有效地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3 屠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畜禽屠宰行业整体上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严重阻碍了屠宰行业的发展。由于大量的小型场点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显。据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牲畜屠宰亏损企业137家,同比增加了12.3%;禽类屠宰亏损企业94家,同比增加了18.9%[13]。在生猪及猪肉货紧价升、行业管理职能交接的背景下,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争抢猪源,是造成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屠宰量和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长期遗留的历史原因,大量小型屠宰场点是计划经济时代设立的食品站组,很多场点屠宰加工条件较差,生产经营中创新力不足,经营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因此,必须清理不达标的小型场点,提升屠宰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屠宰产业标准化水平,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
2.4 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屠宰产业呈现集中化发展的趋势,实现了由传统的作坊屠宰向工厂化、机械化屠宰方式转变,由传统的单一屠宰加工方式向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全链条一体化方式转变,由传统分散的饲养方式的源头供应向产业化、规模化饲养方式转变[14-15]。
外国发达国家高度集中化的屠宰状况对我国屠宰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近年来,我国进口鲜冷(冻)猪肉量稳步增加,猪肉贸易逆差明显。2012、2013、2014和2015年进口量分别为49.8万t、58.3万t、56.43万t和77.75万t;而出口量分别为6.67万t、7.34万t、9.15万t和7.15万t。进口猪肉对国产猪肉的冲击预计还会继续增大。因此,国内屠宰企业必须提升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卫生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屠宰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满足严格出口条件的要求。
3 当前屠宰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具备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
当前畜禽屠宰行业的发展状况具备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从外部条件看,具备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经验。党中央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为屠宰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基础。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这是畜禽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同样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的乳制品行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在供给端经历了巨大的调整,提高了产业集中度,推动了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为屠宰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外在可借鉴的经验。从内部条件看,具备了“保供给”的客观条件和“促发展”的先行经验。规模化屠宰企业的屠宰能力提升空间大、分布广泛,可以从产量和地域上有效保障肉品的供给;陕西省渭南市等地开展的生猪屠宰企业清理整顿工作成效显著,为各地开展屠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经验。
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为屠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出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对屠宰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明确要改善屠宰加工条件,推进屠宰标准化创建等。
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和措施。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41号),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工厂化屠宰集中度。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6〕110号),要求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持续开展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行动。河北省农业厅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冀农业计发〔2016〕18号),提出畜禽产品要提高工厂化屠宰集中度,重点发展冷鲜分割品。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产业体系。
3.2 重创后的振兴,奶业发展经验可以借鉴
近年来,奶业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转型升级,究其原因,主要方面包括:一是高强度的清理整顿。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我国开展了对奶业的清理整顿。2010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开展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审核清理工作。至2011年3月底,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工作结束,其中643家企业通过审核,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16]。
二是严把奶源质量控制。农业部颁布《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实施生鲜乳收购许可,对生鲜乳收购资格进行市场准入管理,严格审查开办条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建设或收购生鲜乳收购站,严格管控生鲜乳收购质量,严把收购前质量关。
三是制定严格的生产许可要求。2013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再审核再清理工作。2013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这也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乳粉新规[17]。其中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生产原料要来自自建自控奶源。奶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是通过彻底清理不达标企业,严格准入标准,增强大型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规模化的调整[18]。
3.3 规模以上企业屠宰能力提升空间大,具有保供给的先决条件
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屠宰产业首先要满足保供给的需求。淘汰落后的产能,依然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供给。2014年猪肉产量约5 671.00万t,进口冷鲜(冻)猪肉56.43万t,出口量为9.15万t,合计国内消费量约为5 718.28万t。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2.36亿头,约1 900余万t。如果规模以上屠宰企业按照设计能力生产,屠宰量也将接近消费量。因此,压小型屠宰场点的量后仍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提升总体屠宰产量,将会满足消费需求。
3.4 规模化以上屠宰企业分布广泛,具备从地域上合理布局的先决条件
按照全国2 85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计[19],平均每区县则有1.03个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分布在全国1 834个县级行政单位,分布率占全部县级单位的64%。除去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主要以牛羊肉消费为主的西部省份后,分布率则达到70%以上。淘汰小微屠宰企业后,通过适度的合理调整布局,建设一定数量的规模屠宰企业,将会有效满足肉品的供给。此外,当前规模化养殖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冷链物流的发展,将有效保障屠宰畜禽的供给,推动高品质肉品在更广泛范围内的运输、经营和消费。
3.5 生猪屠宰清理整顿有成效,“渭南模式”值得借鉴
2013年起,陕西省渭南市全面开展生猪屠宰企业清理整顿。主要采取限期关停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坚持市场导向和服务企业相结合,着力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工程,推动屠宰企业转型升级。清理后,全市屠宰企业数量大幅下降,由61家减少到15家,但屠宰量大幅增加,由2013年的49万头增加到2014年的73万头。此外,清理整顿后,全市入场病死猪数量减少,代宰比重下降,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产品销售供不应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屠宰企业利润小幅增长,猪肉流通企业经营批发盈利能力增加。
4 全面开展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在新形势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20]。畜禽屠宰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着屠宰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屠宰行业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应包括,一是提高屠宰产业集中化程度,彻底清理僵尸企业和不达标小型屠宰场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创新推动畜禽屠宰规模化生产;二是提高畜禽屠宰产业化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动屠宰产业一体化发展;三是提高畜禽屠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降低代宰行为,提升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水平。建议按照“提高标准、压减数量、提升规模、鼓励竞争、强化扶持”的思路,稳步推动畜禽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 提高标准,严格屠宰加工准入条件
参照兽药生产GMP的规定,执行已经报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畜禽屠宰加工卫生规范》的要求,建立畜禽屠宰加工质量管理规范(屠宰GMP),设立屠宰企业准入条件。屠宰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车间、设施设备等硬性条件,应达到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应设有待宰圈(区)、隔离间、急宰间、实验(化验)室、官方兽医室、化学品存放间和无害化处理间,应配置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与检疫检验等人员队伍,应完善生产管理、卫生措施、追溯与召回等制度,应建立并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以有效预防及消除屠宰加工中的危害。
同时,健全完善畜禽屠宰加工标准体系,解决屠宰加工环节中重要标准缺失问题[21],如制定屠宰冷库管理规范、羊屠宰操作规程等,以有效规范“从畜禽入厂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屠宰加工行为。
4.2 压减数量,坚决取缔不达标的小型屠宰场点
坚决淘汰不达标的乡镇小型屠宰场点,依据屠宰GMP,采取“分步压点,限期整改”的方式,结合当前的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建立工作时间表,设定过渡年限,分步分期开展屠宰企业清理工作。
一是关点,关停达不到标准的小微型屠宰点。坚决关停不具备屠宰生产的基本厂区环境、厂房车间、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以及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屠宰场点。但可以鼓励使其改造成定点配送点,以便于当地消费需求。对于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设置向本地市场供应产品的、具备与其屠宰规模相适应的生产条件的小型屠宰场点。
二是限期整改,限期要求中小型着手升级改造。督促中小型采取升级改造、合并等方式,提升企业软硬件条件、屠宰规模。对不符合屠宰GMP要求或整改后仍达不到验收条件的企业,要依法坚决予以关闭。
三是规范代宰,逐步取缔代宰行为。研究制定规范代宰方式的规章、规范,引导各地逐步取消代宰行为。
4.3 提升规模,全面提升屠宰企业的竞争力
采取淘汰清理、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提升规模化屠宰企业的屠宰量,加快推进畜禽屠宰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培育形成一批畜禽屠宰龙头企业。建议原则上只批准设立规模以上屠宰企业,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畜禽屠宰与肉类深加工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屠宰产业新格局,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
着力培育全产业链屠宰加工企业,鼓励屠宰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合作等方式,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推行养殖场和屠宰企业挂钩、屠宰企业与商超等经营单位对接,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完善冷链配送等体系,提高产能,推进畜禽屠宰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全产业链经营,形成屠宰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鼓励屠宰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企业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4.4 鼓励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配作用
生猪屠宰定点制度在保障肉品供给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较为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与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应对畜禽屠宰实行许可制度,对从事畜禽屠宰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对于达到许可条件的,均可依法建厂生产。建立由市场经济调配屠宰企业建设与运行的机制,在保障肉类产品供给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由市场调配屠宰企业的规模、布局和经营状况等。
同时,研究制定畜禽屠宰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配套规范性文件,明确畜禽屠宰生产许可证的受理、审查和批准等要求。按照产品种类,分类别制定生猪、牛羊、禽类屠宰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明确对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原辅料使用、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检验抽样等的审查要求。建立畜禽屠宰生产许可审查员管理制度,制定屠宰生产许可证核查人员管理规定、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考核注册规范等制度,推进屠宰生产许可审查的规范化。
4.5 强化扶持,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屠宰企业清理、屠宰产业发展和肉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严格按照进度安排,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不达标屠宰场点。同时,加大对屠宰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并落实好促进屠宰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保障民生最基本的消费需要。从而,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与引导,吸引社会各界补充性投资,以解决社会资本对农业生产现代化供给侧能力投资意愿不强的问题[22]。
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关停不达标屠宰场,对于在规定期限关闭的予以一定奖励。要将屠宰企业清理和肉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对畜禽屠宰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开展屠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动肉制品深加工产业,解决小微企业淘汰后职工的就业问题。
5 结语
我国屠宰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各地采取的相应政策,为屠宰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宏观的外部支撑条件;屠宰行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也同时具备了自身的转型升级的内部先决条件;奶业的发展经验和生猪屠宰整顿的“渭南模式”等也为整个屠宰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先行经验。
全面开展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提高屠宰厂的硬件建设、生产管理等标准,严格屠宰加工准入条件,以从制度上有效保障畜禽屠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应分步骤、分期限淘汰不达标的小型屠宰场点,限期要求中小型场点进行升级改造,以逐步提高屠宰产业集中化程度。应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全产业链屠宰加工企业,推动屠宰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全面提高畜禽屠宰产业化水平。应淘汰生猪屠宰定点制度,建立由市场经济调配的畜禽屠宰生产许可制度,以有效提升屠宰企业的竞争力。应发挥地方政府的扶持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以从政策上支持屠宰产业健康发展。
[1] 刘俊. 畜禽屠宰行业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构想[J]. 中国动物检疫, 2014, 31(9): 15-17.
Liu J.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supervision system for the animal slaughtering information[J]. China Animal Health Inspection, 2014, 31(9): 15-17.
[2] 李丹, 王守伟, 臧明伍, 等. 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风险现状与对策[J]. 肉类研究, 2015, 29(11): 34-38.
Li D, Wang S W, Zang M W,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at safety and risk in China[J]. Meat Research, 2015, 29(11): 34-38.
[3] 张剑波, 孟阳. 中国生猪屠宰行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当代畜牧, 2014(12下): 1-2.
Zhang J B, Meng Y.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pig slaughtering industry in China[J]. Contemporary Animal Husbandry, 2014(12, Part 2): 1-2.
[4] 王向宏. 浅谈生猪屠宰加工工艺和装备[J]. 肉类工业, 2014(9): 29-33.
Wang X H. Brief talk 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live pig slaughtering[J]. Meat Industry, 2014(9): 29-33.
[5] 邓勇, 肖颖, 姜东平, 等. 畜禽屠宰监管制度实践中的问题处置[J]. 中国动物检疫, 2015, 32(1): 36-39.
Deng Y, Xiao Y, Jiang D P, et al. Problem treatmen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for the slaughter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J]. China Animal Health Inspection, 2015, 32(1): 36-39.
[6] 李家鹏, 田寒友, 周彤, 等. 2012年我国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监测分析与预警[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3(7): 26-27.
Li J P, Tian H Y, Zhou T, et al.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slaughtering and mea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China in 2012[J].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2013(7): 26-27.
[7] 杨建利, 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13-620.
Yang J L, Xing J Y.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4): 613-620.
[8] 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改革, 2016(2): 104-108.
Kong X Z.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J]. Reform, 2016(2): 104-108.
[9] 许经勇.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20-25.
Xu J Y. Supply-side reform in agriculture and improvement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7(3): 20-25.
[10] 韩长赋.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求是, 2016(9): 37-39.
Han C 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J]. Qiushi, 2016(9): 37-39.
[11] 郑志浩, 高颖, 赵殷钰. 收入增长对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的影响[J]. 经济学(季刊), 2016(1): 267-292.
Zheng Z H, Gao Y, Zhao Y Y. Impact of income growth on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urban China[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6(1): 267-292.
[12] 程广燕, 刘珊珊, 杨祯妮, 等. 中国肉类消费特征及2020年预测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2): 78-84.
Cheng G Y, Liu S S, Yang Z 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t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its forecast analysis in 2020[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2): 78-84.
[13]《农经》杂志编辑部. 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亏损面扩大[J]. 农经, 2015(5):
7. The Editorial Offce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 The scale scope of loss of slaughter and mea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expands across the country[J]. Agriculture Economics, 2015(5): 7.
[14] 祝义亮. 中国肉类产业将在集中化与精益化中高速发展——国内外肉类产业现状和展望[C]//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座谈会论文集. 无锡: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2009: 128-133.
Zhu Y L. China’s meat industry will develop at a high speed in the model of centralization and leanness: The status and prospect of meat industry in China and abroad[C]//Papers Collection of Food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um. Wuxi: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Rural Development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R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128-133.
[15] 吴学兵. 基于质量安全的生猪产业链纵向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Wu X B. Analysis on vertical relations in pig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quality and safety: Take Beijing as a sample[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14.
[16] 国家质检总局. 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等情况[EB/OL]. (2016-07-08).
http://www. aqsiq.gov.cn/zjxw/zjxw/zjftpxw/201104/t20110402_181353.htm.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AQSIQ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to inform the re-audit of dairy enterprise production[EB/OL]. (2016-07-08). http://www. aqsiq.gov.cn/zjxw/zjxw/zjftpxw/201104/t20110402_181353.htm.
[17] 侯隽. 史上最严乳业大考交答卷 九成洋品牌被拒国门外[J].中国经济周刊, 2014(22): 59-61.
Hou J. The most stringent dairy test is completed in the history and 90% foreign brands were rejected[J]. China Economic Weekly, 2014(22): 59-61.
[18] 道日娜, 罗燕芳. 从资源到资本: 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成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2): 205-213.
Dao R N, Luo Y F. From resources to capital: The caus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in China’s dairy industry[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2): 205-213.
[19] 民政部. 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7-08).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 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ssued the 2014 Social Service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 [EB/ OL]. (2016-07-08).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 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20] 胡鞍钢, 周绍杰, 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17-22.
Hu A G, Zhou S J, Ren H. The strategic innovations towards adapting to and leading China’s new normal status[J]. Journal of Q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2): 17-22.
[21] 高胜普, 马冲, 尤华, 等. 畜禽屠宰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 肉类研究, 2016(9): 45-49.
Gao S P, Ma C, You H, et 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slaughtering standard system: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J]. Meat Research, 2016(9): 45-49.
[22] 李邦熹, 王雅鹏. 以政策性金融提升农业供给侧能力[J]. 宏观经济管理, 2016(4): 54-56.
Li B X, Wang Y P.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through policy finance[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6(4): 54-56.
(责任编辑:童成立)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laughter industry through th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supply side
GAO Sheng-pu, SHAN Jia-lei, MA Chong, LI Peng, YOU Hua, ZHANG Ning-ning,
ZHANG Chao-ming, ZHANG Xin-ling, ZHANG Jie, SHI Jian-zhong(China Anim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 and Slaughter Technology Center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25, China)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laughter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ies and feasibilitie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supply side of the slaughter industry,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Currently,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laughter industry is low, showing “many, small, scattered, chaotic, and poor”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laughter indus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cess. If the situation of the scattered slaughter does not change the slaughter model of scale, standard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expanded. It also leads to the economic loss for both large and small scale operations. In addition, it also threats food safety, especially for meat produc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laughter industry by strengthen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supply sid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China ha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eaning that those large-scale enterprises have enough room to improve and the enterpris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hich provides the prerequisite for ensuring the effective grain supp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mpletely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suggests to increase the standards of the industry entrance for new businesses, to shut off those small unqualified slaughterhouses, to increase the scale of slaughter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comprehensively, to encourage competition through marketing mechanism, and to increase the support and the guidance from local governments.
the supply side; the structural reform; the slaught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uggestions
SHI Jian-zhong, E-mail: shjzh@cadc.gov.cn.
F307.5
A
1000-0275(2017)01-0046-07
10.13872/j.1000-0275.2016.0132
高胜普, 单佳蕾, 马冲, 李鹏, 尤华, 张宁宁, 张朝明, 张新玲, 张杰, 时建忠.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1): 46-52.
Gao S P, Shan J L, Ma C, Li P, You H, Zhang N N, Zhang C M, Zhang X L, Zhang J, Shi J Z.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laughter industry through th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supply sid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1): 46-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F0201905)。
高胜普(1980-),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禽屠宰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标准化研究,E-mail: gaoshengpu@cadc.gov.cn, gaoshengpu@163.com;通信作者:时建忠(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研究,E-mail: shjzh@cadc.gov.cn。
2016-08-15,接受日期:2016-11-17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Key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2016YFF0201905).
Received 15 August, 2016;Accepted 17 Novemb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