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中的湖北粮食发展思考
2017-02-08王雅鹏文清
王雅鹏,文清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农业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供给侧改革中的湖北粮食发展思考
王雅鹏1,2,文清1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农业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湖北粮食在十二年连续增产之后,受全国“三量齐增”局势的影响,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本文根据湖北省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吻合度低,以及粮食产量压库存和占用资金等问题,提出按照去库存、保产能、提质增效的原则,抓好结构调整、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实施生产组织制度改革和降本增效战略,使其稳步发展。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湖北粮食;结构调整;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降本增效
2015年湖北粮食总产达到270.35亿kg,比2010年增加38.75亿kg,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湖北粮食商品量达到180亿kg,每年调销省外45亿kg,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湖北粮食不仅没有减产下滑,反而增产进位,增量位居全国第四,体现了农业大省的担当[1]。但是,当前湖北和全国一样,尽管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但品种结构存在产需矛盾,需要调整和优化结构;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出现了价格“天花板”,形成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地板”抬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质量安全要求日益增高[2-3]。为此,湖北粮食一定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效益、效率和竞争力;加快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不再简单地以产量论英雄;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去库存、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促融合、补短板等关键环节,有序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保护农业生产力及生产能力;切实实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湖北粮食在供给侧改革中持续发展。
1 按照去库存、保产能、提质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结构调整
1.1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尽管湖北2015年粮食总产比2014年增加11.9亿kg,粮食每公顷达到6 252.50 kg,但是粮食比较效益仍然偏低,粮食增产不增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4-5]。主要原因是受到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粮价天花板不断下压,国内粮食成本地板价抬升等大环境的影响,农民种粮不赚钱,甚至亏赔。据在鄂州、荆门等地调查,农民种一季稻,扣除物质投入和机械作业成本后,收入仅有9 000元/hm2左右,而每公顷水稻从种到收的劳动投入一般需要120-150个工作日,如果扣除劳动成本,实际上种粮是亏本的,在农民可以选择从事农外劳动和种植非粮作物的今天,直接影响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粮食生产的发展。
1.2 湖北粮食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吻合度低
全省粮食中水稻占70%,小麦、玉米、豆类等仅占30%,以致玉米需要大量调入。全省每年需要消费玉米700万t,而实际产量只有340万t,有360万t需要从省外调入。全省常年种植水稻213.30万hm2,但主要以籼稻为主,品种结构单一。而深受我国北方及沿海大中城市大多数人欢迎的粳稻面积很小,与历史上相比粳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历史上湖北粳稻面积为120万hm2,20世纪90年代还有40万hm2,目前已经下滑到13-20万hm2。
1.3 粮食生产出来以后有压库及占用资金问题
我国2015年的粮食消费需求量是6 400亿kg,2014年的生产供应量是6 071亿kg,供求缺口大约为325亿kg[6]。但由于国内粮食价格比国外进口粮食价格每吨高400-800元,以致实际进口量达到1 200亿kg,比供求缺口多出900亿kg,挤占国内市场,从而使国内生产的粮食至少有750亿kg成为无效供给,生产出来只能进入仓库[7]。这一现象波及到全国粮食主产区湖北,使湖北同样也存在无效供给问题,加之湖北以籼稻为主的粮食品种质量不高,以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相对落后,粮食加工制成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相对较低,生产出来的粮食调不出,加工消化不了,只能压库存、占资金,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地方政府的负担。
据此,湖北粮食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优化,使供给成为有效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扩大有效需求。就湖北粮食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3.1 要调整品种结构,改善重水稻,轻玉米、薯类和饲用油菜的局面 粮食生产不仅仅只是生产口粮,还要生产饲料粮。全省180.00多万hm2水田,要着力推广油稻稻、肥稻稻的种植模式,增加非水稻作物的种植比重;133.33多万hm2旱地要特别重视玉米和薯类的生产,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小麦、夏玉米轮作倒茬种植和饲用油菜与水稻的轮作倒茬种植,做到地尽其力。
1.3.2 要注意质量结构的调整,把以数量论英雄切换为以品质效益论英雄 在大米品质方面,湖北虽然有国宝桥米等国内知名品牌,但总体上是籼稻为主,品质不高。特别是湖北被国人视为是转基因水稻违法违规商业化生产的重灾区,湖北大米在市场上美誉度不高。因此,必须积极调减品质相对较差的早籼稻,扩大品质相对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粳稻;对于转基因品种,要坚决依法依规杜绝其商品化和进入粮食生产系统,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以恢复湖北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地位,让国人碗里装更多的湖北粮。
1.3.3 要调整粮食生产技术结构,形成新的技术结构体系 除了进一步强化良种创制推广技术外,特别要重视粮食生产栽培技术的创制推广,粮食产后加工、储备技术的创制推广。要根据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和老幼化、妇孺化的特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并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创造条件,以实现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技术对人力资本的替代,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竞争力。
1.3.4 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之比,欧美是3∶1,我国是2.2∶1,湖北是2.35∶1,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湖北近几年实施了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广东、浙江、山东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中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仍然较弱,应该认真总结和推广监利县福娃集团的经验,以粮食加工带动粮食生产发展。
2 狠抓藏粮于技,加强粮食生产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
2.1 科技为湖北粮食增产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二五”期间,科技给湖北农业插上了翅膀,促使湖北农业及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超过了全国54%的平均水平,较“十一五”未提升10多个百分点。全省70多个农业科技单位,5 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江汉平原、两湖平原、鄂西北岗地、秦巴山区、大别山区等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和资源地理条件,潜心创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使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 0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160多个,研发新技术3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二等和国家科技发明二等以上奖项300余项。全省从2013年起,每年展示新优良种8.33万hm2,辐射带动种植83.33万hm2,年促进粮食增产3.13亿kg。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6%,藏粮于技有条件、有可能、有潜力。
2.2 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对湖北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2.1 湖北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 由于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小规模分散性,要把一项成果推向市场,使其在市场交换中获利,而用市场利益反过来驱动农业科技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我们的科技单位和高校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标准不科学,以论文论英雄,不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因此,在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创制者没有相应的奖补措施和激励措施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
2.2.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且投入结构不合理 全国农业科研投入平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展中国家的2/3;湖北省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而地方性投入不足,致使除武汉市以外的地市一级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得不到应有的资本投入支持。同时农业科技投入主要流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竞争性项目,而事业性投入、服务性投入以及基层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示范性投入明显较少,以致科技进步的水平较低,速度较慢[8]。
2.2.3 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脱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 湖北虽然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拥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真正的农业实用技术创新人才、与农业和农民贴近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经营型农技人才不多;全省科技力量隶属关系不同,分别分属于农业、水利、林业、科技、教育各个部门,很难在同一个农业科技项目的创制或推广中得到整合而形成合力,相互联系少,协同性差,缺乏必要的互补和支撑,以致一些科技成果常常以样品、展品、专利、论文等形式而被束之高阁,难以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2.4 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存在体制性矛盾 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生产经营小规模分散性与农业科技成果效益具有规模依赖性、农业经营具有市场导向性与农业科技服务讲求社会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以致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组建中,政府派出服务制力量不足;以钱养事制度长效性、稳定性乏力;农业企业及经营单位技术进步投入不足、自主性人员和力量缺位,从体制、机制上影响了粮食科技进步。
2.2.5 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进步不平衡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力量及投入主要集中于育种、新肥料、新农药的研制等产前环节,而对于产中环节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产后环节的收藏、储运、加工技术的技术进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通过藏粮于技而确保粮食安全的可靠性。
2.3 藏粮于技的路径选择和优化
见于湖北粮食科技进步的现状和实现藏粮于技战略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依据科技资源禀赋和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对藏粮于技实施的方略和路径进行选择和优化。
2.3.1 建立粮食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战略联盟能够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扩展和增值,提高创新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为此,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要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创造政策环境,在财税、金融方面给于支持,引导产学研、农科教有机结合。
2.3.2 加大对粮食生产科技的投入,搞好粮食增产、高产的技术储备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具有不确定性的活动,既表现在短期内可促进粮食生产和市场价值增加方面,还体现在长期内的因产量增加和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经济效益下降方面。因此,简单的依靠市场驱动和为盈利而投入的利益驱动其投入必然受到制约和障碍。一定要从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科技的社会性、公益性角度出发,加大对粮食科技的政府投入和支持,以促进粮食科技创新。虽然湖北目前粮食人均占有量已达到400 kg以上的目标,但是从未来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角度审视,搞好粮食增产高产的科技储备,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质量仍然任务艰巨[9]。为此,一定要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技术储备。
2.3.3 建立粮食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粮食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粮食的经济收入、比较收益低,依靠成果转化后的利益驱动既有成本价格问题,又有生产经营组织及经营者的规模效益问题。为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政府的奖补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动力。
2.3.4 选择和优化技术结构,重点抓好一些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应根据湖北江汉平原水田、鄂西北丘陵岗地、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等山区坡地的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状态,组织不同的技术结构,选择不同的重点技术,建立不同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模式。特别要强调种子技术和良种的利用、再生水稻技术的推广与提高、夏玉米生产技术的集成利用、薯类生产技术及储藏加工技术的集成利用,真正让先进适用的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2.3.5 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工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湖北先后推出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重组、以钱养事、以事养人、科技人员派出制、在县市一级建立新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从藏粮于技的高度看,仍有差距和不适。因此,建议建立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社会化创业组织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科技特派员派出、示范户引领、产学研合作、服务有偿激励等机制性、制度性措施,真正解决好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改变传统培训模式,增加对手机短信、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应用[10]。
3 狠抓藏粮于地,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培配地力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3.1 土地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十二五期间,湖北粮食产量的增加,与土地资源的贡献率是密不可分的。据统计,2014年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37.03万hm2,粮食播种面积比2010年增加30.20万hm2,其中水稻增加10.58万hm2,小麦增加111.30万hm2,玉米增加11.10万hm2。2014年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为34.46亿hm2,比2010年增加2.91亿hm2。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作用在81%以上。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认真培肥地力,确保耕地面积、确保耕地质量、确保土地生产力的提高,是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根本性基础和保障。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
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农民耕作的职业化层次提升,以便逐步实现土地集中、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粮食生产科技现代化[11]。
3.2 土地资源保护及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问题与障碍
尽管“十二五”期间,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土地用于粮食生产规模效益不高、比较效益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如何把耕地资源有效的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都存在系列问题和障碍。
3.2.1 耕地面积一直呈现减少趋势,藏粮于地的基础受到动摇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都需要土地资源作出相应的配置,使得耕地的非农化占用势不可挡。湖北省2015年对25个县(区)的95个村调查统计,耕地面积都有所下降,尽管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村湾集并、拆迁腾地,增加了一些土地面积,但是腾出来的地仍然用于建设和发展工业及房地产,很少有回归农业及粮食生产。
3.2.2 耕地质量下降 为了追求产量和应对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流的局面,在农业生产中相对省力高效的化肥、农药、农膜被大量投入使用,而农家肥、畜禽粪便等相对需要体力劳动较多的生产资料投入反而较少。以致过量的化肥、农药污染了土壤,破坏了环境,使耕地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能变差,耕作层变浅,生产能力逐年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增加。目前全省有中低产田面积251.9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3.9%,高产出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粮食生产模式导致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功能和效率的提升,严重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9,13]。
3.2.3 耕地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良 由于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对农田综合整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以致农田地块零星碎化,灌溉渠系和水利基础设施失修老化,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脆弱,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受到影响。全省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7.2%和56.9%;全省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仅有0.45-0.55和0.45左右,50%以上的排灌设施带病运转,直接影响粮食的高产稳产。农村金融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很少,尤其是针对耕地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和保障政策配备和供给的金融支持严重滞后[12,14-15]。
3.2.4 耕地利用结构不利于粮食生产 由于种粮效益较低和农业劳动力的外流,全省各地都先后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耕地撂荒抛荒现象。为了使耕地资源充分利用和地尽其力,近几年全省着力推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截止2015年11月,全省农民家庭承包地流转面积108.87万hm2,占承包地面积的36.1%。流转的土地大部分被工商资本租赁或专业经营大户承包,理应具有很好的规模经营效益并能有效地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但由于流转费用和租金一般为12 000-15 000元/ hm2,使得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因而获得流转土地的经营者一般选择非粮种植,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同时,湖北省气候条件为雨热同季、水利资源充足,粮食生产在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两熟,但因粮食生产成本效益问题,使得很多农民选择单季生产,一年只种一季中稻,然后使耕地冬闲待明年再耕,直接影响耕地产出能力。
3.3 实施藏粮于地的方略和意义
3.3.1 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只有拥有一定的耕地面积,才能保证粮食的自主产出能力和粮食安全的主权地位。过去耕地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开发区建设乱占滥用的原因,也有不集约利用和节地的因素,为了保证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一定要切实保护耕地,坚持耕地红线不突破,基本农田不占用,真正保住粮食的生产能力和潜能。
3.3.2 大力推进高标准的农田基本建设 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的同时,狠抓农田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农田整治投融资机制、农田培肥和质量提升补偿机制、农田标准质量监管机制,以增加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质量的动力。特别要注意耕地面源污染的防治和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扩大高标准农田的面积,确保藏粮于地的可行性。
3.3.3 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除了继续推进江河湖泊提防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御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外,要切实加强农田水网渠系建设,特别要注意干渠、支渠的疏浚清淤和农田灌溉排涝系统的修复更新,真正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从工程设施上降低粮食生产的灾害风险。要加强农田的基本连片整治,以保证机械化作业和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3.3.4 完善粮食生产的保护补偿制度 引导实行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耕地顺利有效的投入到粮食生产之中。对于种粮大户要按照商品粮提供量和耕地投入粮食的面积给与奖补,激励其不改变耕地用途,不使耕地非粮化,以保证藏粮于地战略的有效实施。
3.3.5 要注意地力培肥 土地的产出力不仅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肥力的增加。湖北省较早的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地肥力相对较好,但是由于投肥结构的变化和农家肥、绿肥、畜禽粪便的投入不足,土地的产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要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畜粪沼气化利用及沼液沼渣及时投入农田、有机肥生产利用等措施,全面培肥地力和提升土地产出能力。
4 实施生产组织制度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补偿、价格保护等措施,降本增效,确保粮食生产效益效率增加和竞争力提高
4.1 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是三量齐增的根源和供给侧改革的引擎
据报导,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总成本增量为6 956.55元/hm2,其中人工成本增量3 820.35元/hm2,占54.9%,物质成本及服务费用增量为1 910.10元/hm2,占27.5%,土地成本增量1 226.10元/hm2,占17.6%,成本上升导致粮食生产的利润和比较利益下降,2013年三种粮食的平均生产净利润仅为1 094.55元/hm2,其中小麦生产发生亏损,净利润为-191.70元/hm2。这一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 609元,分别相当于种0.27 hm2稻谷、0.33 hm2玉米的收入。2014年10月,国内市场早籼米、晚籼米和粳米的批发价分别为3.84元/kg、4.14元/kg和4.56元/kg,泰国大米的到岸税后价仅为3.14元/kg,比国内大米价低0.70-1.40元/kg,以致价格挤入效应和加入WTO时的配额设制规则上的漏洞(高粱、大麦、酒糟、木薯渣没有设制配额)双重作用,使国内粮食进口量在增产的情况下依然增加,进而导致库存量畸增,粮食压库陈化,三量俱增局面出现。
4.2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4.2.1 不科学的物质投入 中国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为328.50 kg/hm2,是世界平均的2.7倍,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农用柴油、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增加了33.9%、33.3%和49.7%,很明显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之路,形成了无效消耗和浪费性投入[1]。
4.2.2 物质投入利用效率低 全国化肥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利用率为50%-60%;中国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产粮食1 kg,发达国家可生产粮食1.20-1.40 kg[1]。
4.2.3 劳动成本上升快 农业劳动力的日工资从2008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以每天10元的增长速度增长。2008年为每天22元,2013年为68元,2015年为80元[10]。
4.2.4 土地费用上涨 这几年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工商资本下乡及发展规模经营,都有形无形地诱发和推动了耕地使用价格的增长。2015年湖北省农业厅调查资料显示,规模经营大户流转土地的租金一般为1 200-15 000元/ hm2,比2013年普遍上涨1 500-3 000元/ hm2。
4.2.5 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粮食生产的劳动用工量依然较多 尽管湖北粮食生产在机耕、机播、机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平均达到了65%,但是三种粮食的用工量目前减少不多,仅从2010年的120个/hm2减少到2015年的90个/hm2[1]。但是,由于工价上升和机械费用增加,实际上使得机械化并没有带来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减少,而是在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在同步上涨。
4.3 多措并举,降本增效,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
4.3.1 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必要的市场谈判力量 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句俗话讲“行大压客,客大压行”,据在湖北监利县金草帽种植专业合作社调查,合作社让分散的农民抱团发展,与全国10多家肥料、种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享受厂家直供低价农资,2015年农民种水稻仅每公顷的化肥农药因低价就可节约1 350元。
4.3.2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监利县周老嘴镇福娃三丰合作社为了克服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水稻生产中的育秧插秧请工难、用工贵的矛盾,积极创建育秧工厂和实行机械化插秧,不仅实现了水稻生产中的省工、省料、省钱,而且还使水稻每公顷单产比人工插秧多出750 kg,一减一增,节本增收3 300元/hm2。监利县福娃集团推广稻虾连作技术,2015年稻田纯利润达75 000元/hm2。洪湖市大力推广省工、省种、省肥的再生稻生产技术7.70万hm2,增加粮食产量4.50万t,使种植户平均每户节支增收700元。
4.3.3 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 种水稻一年要打5次药,施3次肥,从插秧到收获持续时间长,劳动力留守休闲时间多,利用不充分;不留守作务不到位,经常耽误农时。实现全程社会化服务,统一机耕、机插和病虫害防治,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并可使农业劳动力腾出手来专心务工赚钱,用资本替代劳动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4.3.4 积极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经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通过加工增值,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和竞争力,带动粮食生产发展,全省要认真总结福娃集团的经验,把粮食生产加工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4.3.5 改土地流转租赁制为股份制 让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由领租金变成入股分红,降低土地的生产经营成本,以防止土地在规模化过程中的非粮化,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让粮食供给侧改革取得实效,在供给侧改革中得到发展。
[1]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以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N]. 湖北日报, 2016-03-24(04).
Hube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Hube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new ideas, to speed up the rea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N]. Hubei Daily, 2016-03-24 (04).
[2] 胡祥修, 王俐伶, 宋从峰. 挤一挤, 还有空间——在监利看粮食生产降成本[N]. 湖北日报, 2016-04-18(02).
Hu X X, Wang L L, Song C F. Squeeze a squeeze, and space: To see the reduction of the cost of food production in Jianli[N]. Hubei Daily, 2016-04-18(02).
[3] 戴贵洲. 关于推进湖北粳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N]. 湖北日报, 2015-09-07(04).
Dai G Z. Some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bei japonica rice industry[N]. Hubei Daily, 2015-09-07 (04).
[4] 瞿长福, 乔金亮.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综述[N]. 经济日报, 2016-03-01(03).
Qu C F, Qiao J L. To end the bowl frmly in their own hands: The strategy review of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ince eighteen party[N]. Economic Daily, 2016-03-01 (03).
[5] 胡琼瑶, 能义柏.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省委一号文件解读[N]. 湖北日报, 2016-03-24(05).
Hu Q Y, Neng Y B. New concept to lead a new journey: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document interpretation[N]. Hubei Daily, 2016-03-24 (05).
[6] 韩长赋.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EB/OL]. 新华网, 2016-03-07.
http://fnance.huanqiu.com/roll/2016-03/8664373.html. Han C F. There is food in the hands, do not panic in the hearts[EB/ OL]. Xinhuanet.com. 2016-03-07. http://finance.huanqiu.com/ roll/2016-03/8664373.html.
[7] 陈锡文. 中国三农问题: 新起点的压力和挑战[EB/OL]. 中国乡村发现网, 2016-02-17.
http://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 81054.html. Chen X W.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China Country Discovery Network. 2016-02-17, http://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81054.html.
[8] 王雅鹏, 吕明, 范俊楠, 等.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2): 161-167.
Wang Y P, Lü M, Fan J N, et 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optimized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2): 161-167.
[9] 杨志海, 麦尔旦·吐尔孙, 王雅鹏. 不同类型农户土壤保护认知及行为决策研究——以江汉平原368户农户调查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15-20.
Yang Z H, Mai-er-dan · Tu Er Sun, Wang Y P. Study on soilconservatio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decision of different farmer households: Based on survey of 368 farmer households[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3): 15-20.
[10] 杨志海,麦尔旦·吐尔孙,王雅鹏. 劳动力转移及其分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江汉平原水稻和棉花种植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2): 140-149.
Yang Z H, Mai-er-dan · Tu Er Sun, Wang Y P. Impact of labor migration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effciency: A case study of rice and cotton planting in the Jianghan Plain[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 21(2): 140-149.
[11] 麦尔旦·吐尔孙, 杨志海, 王雅鹏.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江汉平原粮食主产区400农户的调查[J]. 华东经济管理, 2015, 29(7): 77-84.
Mai-er-dan · Tu Er Sun, Yang Z H, Wang Y P. Impact of ag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on crop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400 farmers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of Jianghan Plain[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5, 29(7): 77-84.
[12] 麦尔旦·吐尔孙,王雅鹏. 城镇化路径与特定因由的他国镜鉴[J].改革, 2015(2): 124-133.
Mai-er-dan · Tu Er Sun, Wang Y P. The urbanization path and other country’s mirror with the specifc cause[J]. Reform, 2015(2): 124-133.
[13] 杨志海,王雅鹏,麦尔旦·吐尔孙.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兼业分化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2): 105-112.
Yang Z H, Mai-er-dan · Tu Er Sun, Wang Y P. Farm households’input behavior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From a perspective of farm household differenti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12): 105-112.
[14] 赵丽平, 侯德林, 王雅鹏, 等.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3): 153-162.
Zhao L P, Hou D L, Wang Y P, et 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eff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3): 153-162.
[15] 赵丽平, 王雅鹏, 何可. 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本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4): 595-602.
Zhao L P, Wang Y P, He K. Urbanization, rural 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eff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 Panel data analysi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erspectiv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4): 595-602.
(责任编辑:王育花)
Examination of grain development with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 Hubei Province
WANG Ya-peng, WEN Qing
(1.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 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fter twelve years’ continuous growth of grain output in Hubei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trend of “simultaneous increases of production, import and storage”, grain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needs supply-side reform. Current problem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e low comparative benefits,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high storage pressure and occupation of fun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destocking, ensuring productiv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suggests to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1) to adjust grain production structure, to encourag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oil quality upgradation to realize storage grain in technology and in soil; and 2) to imple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s for grain to increas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This paper also answers the question that why we should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supply-side reform.
grain production in Hubei; structural adjustment; storing food in technology; storing food in land; reduce cost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WANG Ya-peng, wangyp@mail.hzau.edu.cn.
F326.11
A
1000-0275(2017)01-0001-07
10.13872/j.1000-0275.2016.0112
王雅鹏, 文清. 供给侧改革中的湖北粮食发展思考[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1): 1-7.
Wang Y P, Wen Q. Examination of grain development with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 Hubei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1): 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GL004);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课题(HBSNYJ-2015-07)。
王雅鹏(1954-),男,陕西户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禽产业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保护开发、粮食安全、水禽产业经济,E-mail:wangyp@mail.hzau.edu.cn。
2016-06-20,接受日期:2016-09-27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3AGL004); Finance Office (Provincial Agriculture Office) Project in Hubei Province(HBSNYJ-2015-07).
Received 20 June, 2016;Accepted 27 Septemb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