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的礼数
2017-02-08
北广人物 2017年38期
老先生的礼数
老派人坚持的礼数,不仅仅是为了恭维对方存在的。这种时刻自省的谦恭是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要晓得山外青山楼外有楼。
采访老先生们,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所感动。
比如采访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时,不管他在做什么,他都必定会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一直送我出家门,一直送到楼道口,一边还要叮嘱他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门前,犹自摇手目送。我想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
采访历史学家陈绛也是这样的。88岁的他住在医院病房,我告辞的时候,他执意要起身,我连忙扶住他胳膊说留步留步。他却仰起脸来笑道,“我要散散步,不如正好你陪陪我。”这样一来,倒显得不是他来送我,是我在陪他。
就算是这样,老先生们还会说自己做得不到位。比如陈绛说到一个细节:他小时候到外地读初中时,一次家书的信封上写了父亲的名讳,下面用“□□先生展”,当时陈绛觉得“展”字比“收”或“启”字新奇,没想到放假回到家里,父亲拿出这个信封,对他说:对长辈不能用“展”字,这是不恭敬的,并提醒他日后用字遣词要注意长幼有序。
我心里想,现在连手写书信都是稀罕物了。人际交往,整天短信来微信去,张口就是“喂”,哪里还用得上体现辈分的称呼呢?大家在群里,直接@一下就算是叫人了。那些尊称与谦辞,曾经是日常交际里的常用语,如今则像是少数人才掌握的暗语。但唯其稀少,一旦被运用,反而更能让人确认说话者的出身。
沈轶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