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四川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上新台阶的思考
2017-02-07张书冬
文/张书冬
推动四川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上新台阶的思考
文/张书冬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不断为耕者谋利。本文在认真总结回顾近年四川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四川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上新台阶的总体思路。
当前,国际国内粮食形势错综复杂。既有连年丰收、经济下行、消费放缓带来的阶段性总量过剩问题,也有地区和品种之间供需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对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好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守住管好“天府粮仓”,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必须胸怀蓝图,牢记使命,在确保四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始终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改革的办法解决粮食流通事业发展中的问题,探索和遵循粮食流通改革规律,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尤其要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企业服务”的行业使命,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提高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促进粮食流通工作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使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为耕者谋利——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粮食部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抓收购、稳粮价、强服务上狠下功夫,积极引导种粮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告诉农民该种什么,推动实现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认真履行保供稳价职责。
保供稳价是粮食流通部门的基本职责,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对象的供应保障,搞好市场监测预警,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维护市场基本稳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腾仓并库、合理布局收购网点,严格遵守“五要五不准”收购准则,确保有人收粮、有仓装粮、有钱收粮。据统计,去年以来,四川170个企业已落实220个库点,收购稻谷496万吨(含托市稻谷46.5万吨),助农增收12亿元。收购粮食654万吨、销售粮食1262万吨、销售食用油180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粮油购销目标任务。同时,切实做好元旦、春节、“两会”期间市场粮油供应及高寒边远山区越冬粮油保障,推进以“军民融合、主副结合、产业整合”为方向的军粮供应体系建设,保证四川粮油市场有效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大力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为促进农民减损增收、切实改善民生、助推脱贫攻坚,在阿坝、甘孜、凉山持续推进小粮仓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任务。自2007年起,已连续10年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亿多元,四川农户科学储粮小粮仓已累计突破13 0万户,受益农户每年减损粮食7800万公斤以上,每年助农增收2亿多元,户均增收160元以上。
(三)大力实施川粮产后服务工程。为解决新型粮食生产主体烘干、储藏的困难,积极推进粮油精深加工转化,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四川粮食系统购置烘干设备1000多(台)套,提供烘干清理、代加工、代储藏等产后全过程、多方位服务,帮助烘干清理粮食100多万吨,为农民挽回晾晒、虫霉等粮食损失价值4亿多元。
(四)启动“川米优化工程”。
制定“川米优化工程”实施方案,到2020年四川优质水稻面积力争达到2400万亩,引导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合作适度规模流转、托管或订单收购优质水稻,重点推广水稻川优6203、宜香优2115等优质品种,提高四川自产中端以上大米市场占有率,打造天府香米等公用区域品牌1~2个。
(五)大力建基地。坚持在最适合的地方推广最适宜的品种,科学划分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西部粮谷”,打造“成都-绵阳-乐山”粮油食品产业走廊,支持安州区打造中国西部植物油之都,打造“川东北绿色生态粮油供给基地”;支持以“川粮网”为首的275家粮油企业与上下游共建绿色种植生态链,建设高标准规范化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参与和主导组建粮食专合社,订单、流转及托管粮食种植面积达1800万亩,有效缓解粮油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种不一致、品牌叫不响的问题,切实增加优质高端安全的粮油产品供给。
(六)大力创品牌。实施“川粮品牌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新品牌。充分发挥四川粮食行业56个四川名牌产品的引领作用,加大品牌打造推介力度,利用西博会、四川农交会、西部金穗粮交会等平台多方式多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支持老品牌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高“川字号”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利用川菜名扬全球的优势,通过网络、微信平台提高四川优质粮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焕发新的活力。不断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粮油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推动组建“四川东方主食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粮油企业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出一批满足市场消费升级的新产品。有关处室要采取办法和具体举措评选一批优质品牌,增加发展动能,厚植发展后劲。
(七)大力搞培训。实施“川粮人才工程”,加快打造一支与川粮事业相匹配的一流干部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到农村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广大种粮农户主动学技术、学管理、学营销,全面提升技能素质,种出好粮食,卖出好价钱,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为食者造福——积极发挥保障作用
为食者造福,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品种、质量、健康的需求,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是实现城乡居民粮油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的根本要求。
(一)着力“提品质”。四川已建成国家挂牌的粮食质检机构19个,形成以省粮油中心监测站为龙头,国家挂牌区域性粮食质检机构为骨干,重点企业检化验室为基础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粮油储藏与质量安全”及“绿色储粮与智慧仓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进程。
(二)着力“惠民生”。积极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创新实施“放心粮油”工程。近年来,各级粮食部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规划先导、协会督导”的思路,创新推动“放心粮油”体系建设,极大地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降低“放心粮油”经营风险。目前,四川累计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1亿元,以健全配送网络、提升智能化水平、扩大覆盖范围为重点,努力把“放心粮油工程”打造成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最安全、最便捷、最实惠的“粮袋子”, 实现城乡居民粮油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目前,已建及在建18个粮食质量可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平台,建设各类示范店1560家,8个市开展了“互联网+放心粮油”试点。开展“放心粮油”示范市试点,并力争纳入国家“中国好粮油行动”试点区域之一。
(三)着力“防风险”。开展川粮“3+2”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工程。三州地区地理情况特殊,突发性等自然灾害频发,必须围绕提升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等粮食主销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确保每个县有一个应急保障供应点,发展特色粮油产业经济,确保三州、雅安、攀枝花地区及民族自治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特色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制定重金属超标粮食处置管理办法,加强处置全过程的跟踪监管,有效防止区域性、系统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
三、为企业服务——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粮食部门一头连着粮食企业,一头连着种粮农民,要发挥好带动作用,激发粮食企业的创新能力,激活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粮食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一)围绕“绿”字做文章。
一是大力实施低温绿色储粮工程。四川省委省政府超前决策,拿出15亿元,在全国率先大规模推进低温绿色储粮技术运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运用浅层地能、风冷等绿色储粮新技术,启动建设低温绿色粮库144个、仓容43 8万吨,已建成58个,可为企业增加每吨粮食100元以上的综合收益,实现储粮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三高三低”目标,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有力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实施“智慧川粮”行动。建设智能粮库,大力推进四川信息化和粮食行业发展深度融合。今年拟建设省级粮食信息化平台1个、市级平台23个、县级终端183个、智能粮库469个,提升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水平。鼓励开展粮食加工企业绿色化试点。按照国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开展“环保型、花园式、绿色化”粮油企业创建试点。同时,支持攀西地区利用独有的光热资源开展阳光仓顶工程试点。三是开展川粮“三产融合”示范工程。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开展稻谷、油菜籽“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做大做强优质水稻、油菜籽、酿酒用高粱优势产业带,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农旅融合、文旅互动,开展各种农事体验活动,丰富粮食文化内涵,推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
(二)围绕“聚”字出实招。
一是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截至目前,以成都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为代表的40个园区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自贡西南粮油加工产业园、和润成都产业园等21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粮食局将从规划、项目等入手着力打造以川南四市为核心的“通江达海粮油产业集聚区”,推动川南经济区粮食产业经济快速崛起。二是打造“特色集群”。充分发挥“川菜”名扬全球的品牌优势,着力培育“川粮”食品新增长极,积极推动“主食产业化、杂粮集群化、名吃工业化”。 截至2016年底,川北凉粉发展连锁店204家,主要分布于川渝地区,北京、广东、香港也有连锁店,2016年营业额3.63亿元。三是加快物流项目建设。针对四川粮食产需缺口大,调入数量多的特点,加强产销衔接,紧密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引粮入川”通道和节点建设,加快完善四川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重点推进四川(青白江)国际粮食物流港建设,打通泸州港到成都市青白江的粮食铁水联运通道,加快推进四川粮油储备调控中心、中粮成都产业园等现代粮食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补齐粮食流通设施短板,达到标准的将支持挂牌“国家级粮食物流园区”。
(三)围绕“创”字求突破。
李克强总理指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新常态要有新动力,根据四川省委“一号工程”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互联网+粮食”,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积极对接互联网思维,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粮食电商平台建设。2016年6月,在四川省粮食局强力推动下,按照P P P模式,创新地组建了全国首家省级粮油产业互联网混合所有制企业——四川省川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司开发了“川粮网”电商平台,以“立足于粮、服务于农、确保于安”为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大数据、物联网、农业科技、科技金融四方面建设,构建“多品种、多层次、多模式”的大型粮油产业互联网交易平台。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将青娜油等特色农产品在“川粮网”上销售。
(四)围绕“储”字下功夫。
针对四川粮食“产不足需、缺口巨大”的供需状况,以及中央在川政策性粮食库存时间长、地方储备粮油数量不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中央政策性粮食去库存力度,另一方面按照与需求匹配、有利四川经济发展原则,不断调整优化库存结构。一是加大去库存力度。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灵活运用竞价销售、定向销售等多种方式,稳妥消化库存时间长的粳稻和中籼稻。2016年以来,累计销售各类粮油120万吨,交易额50亿元。既有效推动粮食去库存,又满足加工转化企业需求。二是全力抓好地方储备落实。根据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要求和国家下达的增储任务,近年,采取全省各级分担方式,全面落实国家下达地方储备增储任务。通过层层压实责任,每个市(州)和县(市、区)都建立一定规模的地方储备,增强各级政府保障市场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的调控能力。三是调整优化库存结构。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在川增加相对短缺的中央储备粮玉米库存;在地方增储中主动作为,增加四川涉粮产业需求量大的玉米15万吨,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有力保障四川涉粮经济发展。
(五)围绕“改”字谋出路。
一是切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利于粮食流通事业长远发展的原则,突出产权多元化、选聘市场化、管理契约化、监管规范化,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进中粮集团、和润集团等大型国企、民企与地方粮食企业深度合作,推进部分市县国有粮油购销企业重组等工作进程,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一是把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作为重要抓手,调整优化存量,因地制宜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做大高端增量,抓住全面创新改革、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等重大机遇,引导国有资本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聚。二是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核心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把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川粮网”等典型引路,抓好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坚持依法依规,确保公开透明,坚决防止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四是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重要目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五是把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建设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二是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方式。金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他行业运用金融工具支持产业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粮食部门的同志一定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期货交割、粮食保险等粮食金融业务,主动学习掌握我们陌生的调控管理方式,适时推进部分市县国有粮油购销企业重组等工作进程,争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形式,支持粮食企业发展壮大,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发挥作用。
(作者系四川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