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构“四梁八柱”加固“粮安”基础

2017-02-07丁声俊

黑龙江粮食 2017年11期
关键词:流通常态粮食

□ 丁声俊

架构“四梁八柱”加固“粮安”基础

□ 丁声俊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间。然而,在这短短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凝聚动力,向改革的总目标稳中奋进。粮食领域,五年砥砺,深化改革,大力建设,构架“四梁八柱”,加固“粮安”基础。

一、深化粮改面临啃“硬骨头”的严峻挑战

面对“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做出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的战略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视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随后,他在不同场合进一步深入阐述,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点。要求在工作中务必准确把握内涵,把适应和把握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提出新常态不是不要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总之,要通过推进全面改革,主动引领新常态。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改革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均显著加大了。因为处于表层、涉及利益关系较简单、容易实施的改革课题大多已经完成了,面临的都是更具深层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挑战,即更难啃的“硬骨头”。

挑战一,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昂贵。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工资和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攀升,而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提高,致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弱化,但面临的竞争力增大。加之,生态环境污染导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下降,竞争力整体性减弱。

挑战二,粮食“价格倒挂”严重悬殊。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包括大宗农产品)价格“跌跌不休”相对照,我国三大谷物价格大幅高于国外谷物的价格。这是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所致。同时导致产生“粮食总产量增加、收购量增加、进口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的怪象。

挑战三,粮食市场体系“短板”明显。作为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中介的流通业,在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两侧”结构相适应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迄今我国粮食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强,体系不健全;粮食流通区域间长期协作关系不稳定;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平衡;粮食流通主体混乱,发育不成熟;粮食流通新商业模式严重滞后。这“五不”制约和窒息了流通的效力与活力。

挑战四,粮食加工业滞后导致供求不匹配。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快速升级,对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数量明显增加,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向多元化、优质化、保健化、方便化和安全化转变。然而,粮食和食品加工业很不适应,与需求结构不相匹配。这导致消费者对进口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据统计,近10年间我国进口食品年均增长率达17.6%上下。

挑战五,粮食现代市场流通滞后。受历史、文化、产品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大限制和阻碍了粮食等农产品流通的改革发展。在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影响下,农业粮食生产偏重追求数量而轻视质量和消费倾向,形成了农业生产什么,商业收购什么,百姓消费什么的产销思维定式,导致产品不“适销对路”,出现某些产品积压与市场需求短缺并存的现象。例如,玉米、稻谷相对过剩,“去库存”的任务繁重。

挑战七,粮食国际市场话语权弱小。迄今,我国农业粮食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物流成本高、产品损耗重、投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差,导致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制度成本昂贵,成为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桎梏和制约,成为我国粮食产业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相互交织的严峻挑战。伴随我国农产品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融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进程,加强我国农产品对外开放的承受力和竞争力。

二、架构粮食安全的“四梁八柱”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了改革的重大战略方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新矛盾交织、新挑战严峻,以及外部传导市场压力巨大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的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改革做出一系列战略决策:首次提出保障粮食安全新战略;首次提出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农业粮食绿色发展;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粮食等农产品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短短5年,在跨越1800多个日子的时空中,我国粮食等农产品改革勇“淌深水区”、勇“啃硬骨头”,改革锋芒直指体制机制的“瓶颈”。从2014年到2016年的3年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确定重点改革任务780多项,相关部门完成改革任务680多项,出台的改革成果415个。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我国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在整体全面推进的改革中,深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改革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其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夯实根基,架起柱梁,形成和构建起粮食产业的“四梁八柱”。

(一)确立粮安新战略,明确改革大方向 。面对国内粮食“三量齐增”的巨大压力,以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可以说处在重峦叠嶂的艰难跋涉中,深化改革向何方,前进道路向何处,这是要突破的难关。

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思维确立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深化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其内涵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农业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有更好的作为。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新战略,那种片面强调自给自足的“粮安观”必须摒弃,片面依赖进口粮食的“粮安观”也绝不可取。我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正是在拒绝这两种片面“粮安观”的基础上,掌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战略思维制定出来的。这一新战略的核心是始终一贯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当然,趋利避害、适时适量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农牧产品,包括优质奶制品、油料及谷物,也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

(二)主动引领新常态,致力“四个转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以后他在不同场合进一步深入阐述。所谓“新常态”概念,指的是农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持续阶段,不仅需要正确认识克服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三不为”的思想状态,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并把它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提出新常态不是不要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总的看,要把握住“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要透彻领悟“四个转向”的真谛,即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型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型。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三)狠抓“主线”,致力于提质增效。这就是中央反复强调的大力推进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命题,是基于对农业粮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总判断,支持这一总判断的根据包括两方面:一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根本性转变,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二是农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新矛盾,其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表现为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解决新问题的锁钥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推进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过去的农业粮食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

(四)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创新模式。探索和开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农业粮食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还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发展这种新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农业粮食产业经济主动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精准扶贫,拓宽全体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粮食产业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为稳健推进农业粮食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在中央相关文件中确定了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所谓基本原则就是“六坚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经过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到2020年,明显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全面增强。

(五)推广“互联网+”,推进农产品流通革命。商业模式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形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传统商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势在必须和必然。

随着“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国农林渔牧、各行各业掀起了以“互联网”为工具的行业变革与转型升级的潮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日益深入社会各领域,在“互联网+市场”的新格局中,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共享、用户共享、内容共享、商品共享、商业价值共享,实现跨界融合与分享经济,是一种融合现代网络购物的新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意义:有利于推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拓展深化区域合作,为产销区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有利于发挥城市现代流通和商业新模式的引领作用,带动农业粮食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有利于提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检验检测的信息化水平,拓展线上交易和线下物流终端配送增值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有利于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打通由产地到餐桌的农产品流通服务链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高流通效率、效益,以及更大规模的社会福利。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流通常态粮食
珍惜粮食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我的粮食梦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