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索踪
2017-02-06何春红
何春红
假期带着儿子一起回老家。看望了住在老宅的小叔一家,出了老宅,一路跟着母亲和碰到的老邻舍打着招呼,此刻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涌上心头。结婚生子走出故乡,在异乡打拼十年,如今再回到牙语之乡,总有一种亲念之情。
从老宅出来有一段土坡通往大路,踏在这坚实的黄土坡路想起上月初在北京通州博物馆,导游小姐讲古运河始末时提到了关于秦代驰道之事,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听到“秦地”时的激动与兴奋。异乡,千里之外的京都因导游一句话,思乡之情便爆发。找着空寻导游小姐想问个所以然来。导游小姐看着我真切的面容对我解说道:“秦驰道是从秦时出现,通向全国,为官用之道,具体在哪里不得而知。”那时的我失落之感犹存。我乃秦裔,生在秦地,长在秦地,秦皇城的土和秦渭河的水滋养着我长大,我怎会忘记乡根?如今秦土依在,驰道无踪。
秦驰道之说也是首次听到,与乡邻攀谈也是无影无形。只能网上查资料: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全国修建的道路。
我所居家宅离阿房宫旧址也就几站路,而咸阳79座帝王陵的大陵之一就在我家田头。小时候常站在大陵顶上俯瞰渭水东流。
因知识所限并不知当时颓废的清渭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历史的见证者。资料记载:它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楼”。到了北宋景祐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历史上的清渭楼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如今经文物保护机构重视,扩大维护并重修了清渭楼,才有了现在的清渭楼广场。
遥想当年始皇帝一统天下后一时高兴,在咸阳东楼(清渭楼)与蒙恬将军喝酒时,站在窗前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心中是否突发奇想,才有了从咸阳城出发向四面八方延伸修建标准化道路的。也想不出当年站在大陵上的我是否臆想过始皇挥戈指天下:“从这,再从这,还有这,修出路来,我要寻天下!”如今大陵都被保护起来,再想上去觅寻国道轨迹已不可能。
根据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轨的标准,秦驰道均宽五十步,可并驰两车,以利管理六国旧地并方便战争前线的补给。而驰道只是陆路运输,从咸阳以陆路出发连接京津古运河主宰的河道运输,两道结合达到战时粮草转运,同时也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
在此臆想十岁时走路北上去小姨家走的一段坚实宽广,能并两车的土路是否真是始皇出巡的国道,不得解之。
驰道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查了查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而离我家最近的淳华通九原的直道也离我家百十里。再细细想来,当年北上的宽道最多算上是始皇帝出宫前的宫道呢。
看来依我之能力也只可哀叹而不能通达。除了感叹之余,回到故里的我当下只能探探脚下少时踩了无数遍三尺黄土家道。
回家第二日带三两好友去陕西博物馆,想在那里寻一寻“国道”秘踪,在博物馆的一角落里看到有一个秦直道鬼谷口的介绍,也只是寥寥几句,如网上资料一样。秦直道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神奇的文明古道,历史记载却寥寥无几。司马迁《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堙谷,直通之。”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上世纪70年代踏上秦直道实地考察之路,1975年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为我们揭开秦直道起点之谜,至此淳化县才建起秦直道起点广场。秦王一统天下建帝制、理县制、统一度量衡、修长城、筑灵渠,为中华大地留下秦地宫兵俑阵的世界遗产,至于驰道也是当初发展所需而建。
站在咸阳湖边的统一广场上瞻望始皇雕像,他那深迥的眼神注视着远方,是否正在眺望征战归来将士。此时只想把那专用的国道作为继追的梦,慢慢探寻之。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