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02-05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东城区提出了一体两翼,即“学区制”“学院制”教育综合改革新构想。“学区制”改革着眼于结构调整,聚焦教育均衡问题,探索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学院制”改革立足于供给侧的改革,聚焦育人质量,探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东城区以青少年学生课内外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启动“蓝天工程”,定位于课外活动,这是东城区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是全国首创之举。“蓝天工程”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不仅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探索了一条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之路,而且盘活了区域内乃至北京市丰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建立了教育与社会资源融通共享的服务机制,实现了教育资源最大化开发与应用。
“学院制”改革是东城区以“蓝天工程”这一原创性品牌经验为蓝本推出的又一创新举措,着眼于内涵发展,聚焦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区域统筹、资源集成、课程共享、学生自选系列举措,为每位学习者进一步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满足个性需求的教育资源。“学院制”改革与“学区制”改革相得益彰,体现了东城区教育始终追寻教育的本质,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努力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青少年学院体系,搭建育人新平台
依照“学院制”育人模式的构想,按照素质教育类型,东城区先后成立了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四个专业学院。2015年6月,东城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校进行了转型升级,丰富“学院制”育人平台,在八个学区建立了以职业体验和实践为主要职能的八个学区分院。2015年7月,东城区青少年学院正式成立。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运行,东城区已初步建立起了“1+4+8+x”青少年学院体系,即一个青少年学院、四个专业学院、八个学区分院和x个学院课程中心和实践基地,通过青少年学院集聚、统筹、利用、盘活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区域课程整合共享。四大专业学院依据各自专业特长设计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开放课程与活动;学区分院开设部分职业体验课程,并尝试为学生搭建跨校选课平台。同时,青少年学院在义务教育阶段放眼校内外、国内外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以课程的实践属性为基本要求,通过汇集“蓝天”资源单位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和校本精品课程,构建了小学“学院日”课程体系和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群。为学生搭建无边界、跨学科的开放性学习服务平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如今的“学院制”改革正积极探索实现校内外、课内外无痕迹的融合。通过完善青少年学院体系建设,建立课程开发、管理、实施、评价相互衔接贯通、科学有序、顺畅运行的管理机制,实现学院、学校、资源单位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形成课程丰富、品牌荟萃、大师云集、名校林立的素质教育新常态,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开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学院制”课程和活动,形成育人新格局
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化、多样化、可选择三位一体,构建新型素质教育平台,为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人才需要服务。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青少年学院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以课程和活动为生命力,以纵横贯通的立体交叉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
青少年学院先后推出了小学“学院日”课程和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小学“学院日”课程以学区为基本组织单元,以“套排课表”的方式供给课程。其中,“四大学院”课程235门,“蓝天工程”资源单位课程54门,职业体验课程114门,校本精品课程144门,共计547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开发设计开放性科学实践项目1992个,其中,27所学校的94个项目登录市级平台。截至2016年7月,东城区共接待了全市2万余名学生参与学习。这些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研究院所、校内外教育基地,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参与、课内与校外相互融通的育人新格局。
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东城区青少年学院从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出发,围绕中高考改革,探索有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走校选课方案。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课表,使其获得个性化学习指导。在高中阶段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走校、选课、择师的高端服务。通过走校选课,青少年学院正在绘制一张东城区课程“新地图”,让学生由走班到走校、由学校到学区、由学区到区域,实现跨校、跨界甚至跨城市、跨国家学习。
通过“学院制”课程的实施,青少年学院积极落实东城区“双师、双轨、双学籍”的育人模式构想,探索12年长链条人才培养机制落实的途径与方法,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走校、选课、择师。
“学院制”课程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选择意识,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进而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从不定向的被动选择到定向的主动选择,最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学院制”组织体系,护航教育新发展
良好的组织保障是东城区“学院制”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工委、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东城区青少年学院根据职责定位,即将成立管理中心、运行中心、监测中心及行政办公室等不同职能部门。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制定青少年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并协调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负责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建立一支有国际视野、有较强课程开发能力并能较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学院师资队伍。运行中心主要负责统筹青少年学院课程的引进、研发、制作;统筹网络学习体系建设,搭建选课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平台选课;负责学区分院、课程中心、实践基地的信息化等工作;负责组织学院课程的教研及课题研究。监测中心通过建立专家组和专家型评价团队,负责对学院的课程、师资、课程中心、实践基地、下属学院和分院进行管理、评价和审核,总结督导与评估工作,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建设质量提出分析性建议和对策;协助构建青少年学院“学院制”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库;建立学院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此外,监测中心还要积极探索青少年学院的12年学生成长评价记录、优质课程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学院课程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建立。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学院日常工作。
青少年学院的“1+4+8+X”体系也为东城区的“学院制”改革提供了课程结构及质量的保障。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和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四个专业学院,分别依托东城区少年宫、科技馆、体质健康管理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发挥专业组织与培养能力,以自身课程体系为基础,通过挖掘、集聚、拓展、统筹学校、市区、国内外优质社会资源,着力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和平里学区分院、安交学区分院、北东学区分院、景东学区分院、东朝建学区分院、东崇前学区分院、龙体学区分院、天永学区分院八个学区分院充分依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资源,开设职业体验课程。与此同时,区域内的中、小、职等学校均可成为青少年学院课程基地及资源单位,北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单位为选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学习器材、安全保障等服务,并做好学生学习记录,确保学习质量。
在“十三五”期间,为积极贯彻落实核心素养、中高考改革方案,实现“教育+”构想,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将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框架,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院治理结构,探索可供北京市乃至全国借鉴的东城模式。
未来青少年学院主要将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框架,通过学生身心成长的大数据分析,为各学段学生勾勒自主选择的成长道路,促进不同学生主动、精彩发展;二是进一步统筹、汇聚、盘活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课程增量提升,促进原有存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绘制适合不同类型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蓝图,形成动态、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集群,实现学院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共建共享;三是适应区情、校情和时代要求,逐步完善队伍建设、信息平台、督评体系等保障机制,探索实施管办评分离运行模式,逐步构建具有首都功能核心区特色的现代学院治理结构。
“努力提供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是东城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东城区域内所有学校是所有学生的学校,所有教师是所有学生的教师,所有的教育资源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资源”是东城教育迎接未来挑战的目标与方向。“学院制”改革将立足未来,思考当下,聚焦教育质量与育人水平,实施课程供给侧改革。在大数据时代,青少年学院将基于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形成区级精准教育服务,通过政策制定、队伍建设及平台建设等,协同推进“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相信通过不断创新探索与实践,“学院制”改革必将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就他们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