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行知思想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新理念

2017-02-05孙霞芳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德主体德育

孙霞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对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对教育场所的看法——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也就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就是教育的场所。“教学做合一”,即筛选生活中的点滴——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实现符合现实意义的教育,教中有学,学中有做,教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学的过程要具有针对性,做的成果要体现出价值。学习软件开发,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学习英语口语,要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学习驾驶要有车,学习射击要有枪;耕田在田里,游泳在水里。同理,道德通过生活表现出来,所以需要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

一、从学生的生活和主体地位出发——明确德育目标

传统的学校德育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知性德育,只求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求道德行为的养成。往往忽略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导致德育中主体性的丧失。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学生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价值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学生手中。

道德,体现着生活中主体对于自己的生命旨趣、生活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活价值的体现,充盈着人性的光辉。德育生活化就是找回这个曾失落的主体,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以追求确定的道德知识为目标,而是给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新的感悟,并做出有意义的判断。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骨干举办各种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等,针对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过程片段,进行自我析(活动中哪些环节高效地完成了、哪些环节出现了沟通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道德践行的引导者,并以健全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善待学生,让学生毫无顾虑地参与,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从学生的生活和主体地位出发,明确方向后,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德育目标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德育目标要“小”,着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规范。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

二、将生活实践融入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在新课改中,活动教学成为德育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之一。活动教学的引入,力图改变传统德育课堂的沉闷氛围,使师生双方在生动、和谐的交互影响之中,为德育课堂带来生机。

然而,我们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活动的细节设计不知不觉地偏向教师自己的考虑,渐渐忽略学生的感受。其实,传统德育教育的根本缺陷是“无人”的知性德育,突出的是“教师本位”,一节课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都由教师说了算;教师讲的、课本上说的,往往与生活现实脱节。这样的德育课程根本没有学生参与的机会。

笔者认为应该将生活实践融入德育课程,使德育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如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道德认识和结论,都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主动构建,不是外部力量的强加。这样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会针对性地更新德育课程,因为实践过程是动态的,那么课程就应该是动态的。为此,我们将“梦想剧场”“故事汇”特色活动纳入德育课程中,这类带有“家校零距离”性质的生活实践活动一直被家长充分认可。其间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从问题的提出到克服,学生用“做”的方式代替“说”的方式,用“悟”的方式代替“学”的方式,再次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德育课程的务实性体现出来。

三、让道德实践走向社会——拓展德育途径

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问题虽然不是学生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但实实在在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拓展德育的途径,让道德实践走向社会。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多方联系公园、驻地部队国防训练中心、各社区和敬老院等一批体验教育活动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开展“小学生走进社区”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热爱社区,同时增长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可开展以“我为社区做贡献、美化社区环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表演小品、唱歌、跳舞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人人为社区环境作贡献等优秀品质。积极参加社区实践活动,既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当然,笔者感觉到良好的社会德育大环境并未形成,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吼得凶,家庭教育放得松,社区教育空对空”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生活德育尚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

综上,实现德育生活化非一日所能成。我们正以行知思想为导向,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体验着风雨,也收获着风景……

猜你喜欢

道德主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