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实体经济为金融业打工
2017-02-05陈东海
陈东海
麦肯锡近期公布一份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测算,中国金融行业的经济利润占到中国经济整体经济利润的80%以上,而美国的该比例仅为逾20%。该报告还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4年中,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收益)占比还较低。危机爆发后的4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占比大幅攀升;同期,美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占比进入负区间。而在2012年到2014年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占比进一步攀升;美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回到正区间。
要理解该报告,首先要理解该报告所称的经济利润的概念。麦肯锡报告所称的经济利润,不是通常企业或行业会计报表中的营业利润,而是企业或行业的营业利润减去资金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或行业,从事实业特别是从事制造业处境比较艰难,企业辛苦一年下来,等于是替金融业在打工。
从直觉上来说,作为经济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金融业一般是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占有优势,作为越是成熟发达的经济体,金融业越是显得高端,那理应美国的金融业的经济利润占比应当远高于中国才是。但是美国的行业经济利润中,金融业所占的比例恰是比较正常的,而中国则显得比例严重畸形和失调。因此问题应当不是出在经济生态链本身之上。
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实体经济遭遇重创,各经济体央行普遍放水,因此金融业的经济利润所占的比例理当提升才对。但是作为全球央行的代表,关联储在2009年以后搞了多次的量化宽松,关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很快,但是美国的金融业经济利润却在2008年到2011年之间,快速萎缩至负值区域。反而是中国同期的金融业经济利润在暴涨。对比来看,问题也不是由于央行放水所导致的。
总体来看,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是不缺钱的。然而,中国的实体经济,却是严重患了资金饥渴症,民间和民企借贷资金成本达到畸高的程度。这也是民间投资不断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出现了二元现象:国企和央企、重点项目,资金较为富余,而占经济体半壁江山的民企,则资金严重短缺。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不少资金富余的机构,通过理财项目等,把自己轻易获得的廉价资本转手出去获取高额套利。那么整个经济体,尤其是民企,其资本成本的高昂是必然的,经济利润必然向金融业集中。
了解资金饥渴的病因,解决中国经济体中的经济利润向金融业集中、实体经济困难重重的途径也就明朗。就金融改革来说,从普惠入手,是解决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二元化的重要途径。银行和大的金融机构、国企、央企等,占据了中国主要的资金资源,但是民企、小微企业、农村和城镇的微观经济主体等等,其生产和再生产,严重地受制于资金短缺或资金成本高昂。
这个时候别无他途,只有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主要为城镇和农村小微经济主体和民企服务的普惠金融机构,才是搞活中国微观经济的金融药方。一旦普惠式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健全,那么金融垄断和资金供应的二元现象将逐渐得到缓解,经济利润会逐渐从银行和大的金融机构回归实体经济主体。
近年来,借力于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渠道正在不断发生变革。而部分伪P2P等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引发的行业性污水,却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也停滞下来。
过去一段时间的P2P倒闭潮,归根到底其性质还是借助互联网的大旗、伪装威P2P的传统诈骗。目前跑路和严查的平台多数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他们只是民间借贷的升级版,与互联网金融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结果必然致使P2P背了黑锅。
如何及时遏制借助互联网新形式的民间借贷、理财诈骗,同时保障作为普惠金融重要方向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自由度,是监管重构行业生态的一个需要斟酌把握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并非是这种金融模式和渠道本身有问题,而是法规和监管未跟上的缘故,绝对不能因噎废食。
在实体经济持续趋缓、民间投资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从金融改革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与实体之间的关系。麦卡锡的报告只是提了个醒,如何在现有的模式下实现帕累托最优式的改革,使得实体经济重新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是经济筑底面临的问题,也恰恰是解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