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中的有效运用

2017-02-05王敏娇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具有效运用小学数学

王敏娇

摘 要: 小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本文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以将小学数学抽象的知识用具体形象方法展现于学生面前,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具 有效运用

小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小学数学抽象的知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展现于学生面前,如何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研究抽象的数学知识,显然是小学数学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许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可以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学具解决数学教学中的抽象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降低坡度,化难为易。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透彻。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学生难以理解时利用学具

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其发展。在教学中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引导学生探究中学会自主分析、交流和归纳,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发现的结果。对个别学困生个别辅导,建立信心,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时,由于时间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小学阶段学生要完全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有难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1小时=60分钟”这一关系,我让学生利用学具钟观察:先让时针和分针重合在12时处,然后让时针、分针同时转动、同时停止,1小时就是让时针走到1处,让学生观察“分针转动了多少”,并思考“分针走了多少分钟”,这样分针与时针所走的时间是怎么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从而使学生自己悟出“1小时=60分钟”这一结论。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具的使用,成功地运用学具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时活用学具

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者,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缺乏相应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我给学生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课堂中,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四条边的特点,当学生说出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时,我追问:“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有办法验证这个特点吗?”从而激起学生想验证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长方形对边分别相等这一特征。在验证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发现长方形边的特征;有的聪明的学生通过对折长方形的边,发现对边重合,所以只要分别度量一次长度就可以了。在研究长方形角特征的时候,同样引导学生用量一量和比一比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证明四个角都是直角时用对折方法发现四个角都重合,于是只要拿三角板和角比一次就能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在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运用验证长方形特点的方法动手研究正方形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三、在学生算理理解时常用学具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数学计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理解算理。现在的学生一味记住算法: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是机械地完成每一道计算,并没有真正理解计算中蕴含的算理,是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学具的利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算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除数是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时,对于类似的题目“32÷2”,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经过思考,我决定利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个难点,让学生在动手摆放小棒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算理。课前先让学生准备32根小棒,再把每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最后得到3捆余2根。在课堂中,让学生先拿2捆,也就是2个十平均分2份,得到每份是1捆即1个十,所以十位商1;剩下的1捆表示1个10,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最后就能得出每份是6根,即6个一,所以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发展。

总之,合理运用数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借助学具的优势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还可以创设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的独立学习者,学习兴趣、能力和效果越来越好。因此,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工具的价值和优势,开创小学数学教学新天地。

猜你喜欢

学具有效运用小学数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