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战略下新闻实务类课程的重构研究

2017-02-05陈莉

新闻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陈莉

【摘 要】媒介融合的进程加快,使得新闻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作为新闻专业课程中实践操作性强的实务类课程的改革尤为紧迫。本文以新闻编辑学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考核标准革新、教材更新等几个方面,探讨新闻实务类课程在业界全媒体战略的影响下,如何进行重构,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全媒体战略;新闻实务课程;新闻编辑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yxm580。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业正经历着激烈的转型。这种转型带来了媒介组织结构、新闻信息源和传播主体的构成、新闻工作流程、新闻传播方式以及媒介性能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全媒体战略正是业界应对媒介融合趋势的产物。它也为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指明了方向。

一、业界的战略转型让新闻实务类课程建设中隐藏的问题凸显

(一)教育理念落后于业界发展,新闻教育需要转型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市场纷纷转型,新旧媒体融合进程加快。新闻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新闻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置。今天的新闻教育必须要体现新媒体意识和媒体融合意识,重视新媒体知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开展,并把培养既能够制作“融合新闻”,又有宏观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适应融合媒体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只有新闻教育的理念尽快转变,才能与媒介市场接轨,才能输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内容体系相对陈旧,难以体现全媒体特色

新闻业务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相对陈旧,很多沿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内容体系,局限于原有的媒介类型,与全媒体时代的融合媒介的实际脱节,需要根据媒介需要重新梳理。而且随着新的传媒格局的出现,新闻业务的范围扩大,课程内容中也应及时加入最新的媒介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

(三)实践教学的开展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实务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课程内容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忽略,不受重视。即使有课堂实践,也往往由于受到课时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很多内容和环节无法操作。随着融合媒介的发展,新闻业务多元化,课程实践在加重学时比例的同时,必须加入新兴媒介、自媒体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新闻实务课授课中多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较单调,这些可以满足理论传授的需要却难以达到锻炼能力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的特点,考虑到教学对象所处的信息环境比如便捷的手机终端、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等的实际干扰,创造性和综合性地运用多种教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五)教材的更新速度缓慢,传递媒介融合思维的实用性教材少

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本身从时效性上来说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传统经典教材虽然得到一致肯定,但更新速度慢,重新修订要数年之久,无法及时地反映最新的知识和讯息。而且不少教材在修订时也是保留了原来的知识内容体系,仅仅加入了一些新媒体的章节而已。真正体现融合媒介特色的实用教材屈指可数。

二、整合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的是新闻实务类课程,新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改革更显紧迫。过去新闻实务类课程强调细分专业,往往围绕某一类媒体开设对应课程,纸质媒体专业通常按报社的采编流程来规划采写、摄影、报刊编辑及评论课程;广电专业主要针对广播电视机构进行摄像、广电采写、音频视频编辑等业务培养,而网络专业也只面对网络传媒系统开设网络编辑、网页制作等业务课,各专业互不涉及。显然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融合新闻的采编业务。所以新闻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岗位需求对接,重构课程框架,设计专业层次的教学内容。

新闻实务课可以考虑打破原先设定在某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的范围内的做法,延伸至多个学期,以不同媒介形态来设置教学模块。以新闻编辑学为例,分为报刊编辑模块、广电编辑模块、网络新媒体编辑模块,可以分阶段或多个学期完成,在模块教学中仍然可以保留原来按工作流程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融入各类媒介的工作情境。在前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最后一个学期可以开设新闻业务一体化类型的课程,以具体任务为导向,综合锻炼学生融合新闻的制作能力和跨媒体的思维观。

三、强化新闻实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新闻实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内实践,二是校内实践平台或实验室实训,三是新闻媒体实习。实务类课程操作性强,实践部分至少要占课程比重的50%,甚至更多,才能达到训练专业技能的目的。

(一)课堂实践中可采用情境模拟的方法,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发挥能动性

比如在新闻编辑学的课堂实践中,可采用“模拟编辑部”的做法,让学生分小组组成编辑部,每个人分担不同角色,总编辑、版面编辑、记者等。根据工作流程让他们自己设计新闻产品、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写稿、编辑。鼓励学生发挥跨媒体思维,从不同媒介角度考虑,把素材加工成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作出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如,报纸、广播电视作品、网络专题或微信公众号等。实践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最终由编辑部小组拿出成品。

(二)每学期要安排一到两周集中实训时间,让学生分批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

校内实践平台和实验室实践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高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加快融合媒体实验室的建设,统筹院系媒体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鼓励学生面对一些重要选题时,做好策划方案,发挥校报、校电视台、电台、网站、微信公众号之间联动的优势,扩大宣传效果;在新闻报道时,发挥融合新闻意识,考虑多种媒体的差异,做好文字稿件、音频、视频素材的编辑。

(三)新闻媒体的实战训练

高校与媒体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媒体接纳学生定期实习,为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机会。高校新闻专业邀请一线有经验的记者编辑来校讲座、指导实践,并为媒体输送优秀毕业生。另外在专业建设和课题研究上,也应使用发挥好业界的资源。

四、丰富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强,新媒介接触率高等特点,新闻实务类课程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例如在新闻编辑学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是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做自己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带着任务去完成一个个项目。在模拟编辑部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项目则根据新闻产品的制作流程来安排,选题、策划、采访、拍摄、改稿、版面或后期制作等,直至新闻产品出炉。由每个“编辑部”的“总编”定期召开编前会、采前会,协商新闻产品内容、协调编辑小组成员工作。

此外,课堂上针对社会热点、传播现象或业界动态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思想碰撞,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外,与不同媒体联系,带领学生走进编辑部,参观新闻编辑工作流程,请一线编辑进行现场教学,获得直观感受。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开阔眼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综合型的编辑人才。

五、革新新闻实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新闻实务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凭卷面考试的成绩,应该结合课上表现、实践作品,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与协作能力来综合考量。

在新闻编辑学课程的考核中,总评分我们是这样分配的:卷面考试占40%,,实践分占60%。而在这60%中,10%为课堂表现分,如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情况,课后弹性作业(如资料的搜集整理、案例的思考分析)的完成情况等;40%为实践作品分,模拟媒体考核的方法对“模拟编辑部”的新闻产品进行评分,并评出“优秀作品”和“优秀团队”,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或校外媒体发表的作品也作为加分项;10%为协同作战分,这个部分由“模拟编辑部”根据模拟媒体运行过程中成员的贡献、参与积极度和协作能力对每位成员给出评价。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把大比重放在实践环节,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模拟媒体的考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媒体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生态环境。

六、推动新闻实务类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

新闻专业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般要结合本校学生群体的构成特点,有意识地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课程讲授中及时加入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现象、新趋势的介绍分析。这使得通常由教师教案整理而来的校本教材在使用上就很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新闻专业应该推动校本教材建设,尤其是实践课教材的开发,与经典教材优势互补,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总之,新闻实务类课程的重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融合媒介思维为目标,训练融合新闻制作能力为任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不断调整,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培养能适应全媒体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

[2]陈喆.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2(7).

[3]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J].新闻大学,2009(1).

[4]冯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1(11).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