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改革的制度问题溯源

2017-02-05刘丽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资源分配市场化

摘 要:本文试图从教学改革的缘起追溯,对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制度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从教育投入不足、分配不均的体系约束,对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角度出发,研究了目前教育制度的弊端,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入不足 资源分配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1-02

1 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教学改革并非易事,国内外都有很多声势浩大最终却无疾而终的案例,因此教改也成为使各国教育改革者备受困扰的难题。要剖析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教学改革的基本概念、途径、目标进行框定,不能简单的就改革谈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严谨的定义。如果探究国内教学改革的起源,教育部门的“最终产品”——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困难,这一显著社会问题应该是推动人们探讨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际上大学教育本就不应该是过于功利或者实用化的,并且就业难的社会困境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经济发展过度依靠人口红利,产业结构低下对高学历就业者需求不高等。但无论如何教育部门作为社会劳动者培养的基本部门,必然直接面对功利性的拷问。

那么从上述教学改革的缘起开始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路,即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着眼点就不单单是处理教育部门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其概念就远不止教学方法的变化,宽泛地讲尝试改变教育现状的时间活动都是教育改革的内容,具体应该包含包含教育制度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

2 教育改革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的原因分析

实际上在讨论教学改革失败的过程中,有学者就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改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就是人们未能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跳出教育谈教育”,思考内容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或者方法的改革,而对于教育制度改革这一宏观命题,较少提及并且比较谨慎;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改革之所以缺乏延续性,是因为从业者是有一定的惯性的,而多数教学改革未能充分考虑教育从业者的习惯和利益,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未能成为变革的主动力,只有当教改的逻辑取得他们的认同,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教改工作机制。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制度,第一种偏重于宏观,第二种偏重于微观。但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考察该问题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结论。实际上教学方法的变化是深深受到教育制度的影响的,诸多的尝试,如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导致很多家长从孩提时代就为受教育者增加诸多音乐、美术等补习班,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剥夺了受教育者更多的时间,却并未达到提高素质的效果。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制度可能扭曲行为,本应该是释放受教育者爱好和天赋的善良愿望在应试的制度压力下扭曲,受教育者迫不得已用更多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素质,获得在升学或者其他类似竞争中的优先地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制度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从实践来看,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其使用效果受到教育制度的深刻影响。好的教育制度应该是能够促进优秀的教学理念自然产生的,反之则可能导致优秀的教学理念或者手段流于形式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教育制度也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体系设立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还应包括教育投入,资源分配的教育体系的宏观方面,对我国教育制度提出以下主要问题:

2.1 教育投入不足,即政府的教育投入在整个政府财政支出占比过低

这一问题处于教育部门与社会整体的边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总体约束之一。教育投入不足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国家在教育支出上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但是历史欠账太多。教育支出不足的影响主要体现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受教育者角度,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有限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导致应试教育无论被如何批判,最终成为实践中的主流思想;其次是从教育的从业人员角度,教育投入过低,从业人员薪酬过低,必然导致该行业缺乏吸引力,无法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优选教育行业,即使选择了教育行业,也有可能面临窘迫的财务情况而缺乏充分的独立性。给予教师队伍良好的收入状况是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促进内部良性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这一问题近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断有学者对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如在乡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和东部的不平衡、非重点学校和重点学校的不平衡等等。如果说有些公平问题对整体教育水平的影响较小,只是影响了教育资源在不同个体或者区域的分配,那么有些问题实际上被忽视了。不同学校之间经费差异过大,导致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差异过大,实际上是严重降低了整体的教育质量的。虽然国外同样存在优秀学校聚集更多资源的情况,但是国内外是有根本不同得的,因为国外的私立教育较为发达,即使在公立学校也存在更对的捐助,所以经费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市场化的选择,而国内则主要是行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导致的两级分化。

2.3 教育体系市场化程度不够

有学者在教学方法的讨论中都提到,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称之为“传授范式”,在该范式下大学老师的使命就在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破坏传统的以讲授为基础的“传授范式”,建立新的范式。并且提出新范式下,大学的职能重点不是“教”,而在于让学生构建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大学从提供知识和教学转为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促进其建构学问和自主发现的能力养成,让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上述论述固然有其道理,但是为能充分考虑环境约束,就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市场化程度严重不够。对教育的市场化一般的理解是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学校,实际上更为有意义的是大学包括公立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如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等便是很好的尝试,但是从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数量少、并且流于形式的多。高校的科研本就是服务社会的,如果连高校老师在内的科研力量都无法与市场充分对接,那么就很难向学生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传授。老师本身对实务不具有充分的了解,也必然导致其更难以构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目前国内学校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一般手段多数是专业实习,但是从观察来看,多数的实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是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的机械式的实习,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学习和发现。

2.4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育文化的扭曲

我国的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制度的取向是一致的,即强调效率甚于公正,诸如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设计都因为服务现实而得以实行,却忽略了公平是效率的前提,也正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分配不均,导致寻租空间的产生,导致在传统文化中备受尊重的教师职业,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很多商业化的冲突,如: (1)乱收费问题滋生教育腐败。如学生入学存在巨额的择校费问题,在学校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择校费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问题在在于巨额择校费的产生与学校间的巨大两级分化有关系,而这种分化往往是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导致的。重点学校的设置往往是认为制造资源倾斜,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导致恶性循环。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益性,也导致基础教育扭曲。一方面部分学生被过度照顾,家长也存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面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惜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择校,形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另一方面落后地区或者条件一般的家庭学生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2)师生关系不再单纯,关于教师节日红包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甚至出现因为红包太少学生被刻意责罚的案例;也有教师课外办补习班,一般意义上是好事,但是在升学考试压力下,许多学生担心老师因为利益关系,将主要精力放在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身上,在补习班教授更多“干货”,甚至出现大部分学生都放弃休息参加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行业的文化氛围。因此对教育的研究不能忽略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文化的研究,也就是有学者提出的教育正义问题。

3 教育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比较保守和单一的,认为教育是保存和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或者更进一步学习方法的传授。而我们认为教育让社会更美好是教育改革的宗旨,并且教育本身是在社会体系之内,其行为受到制度的约束,因此通过对教育改革的溯源,我们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目前影响教育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的主要问题,并就上述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3.1 加大教育投入

有不少学者也通过数据分析国内外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实际上合理的教育投入应该是适龄者有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对比中美的大学制度,中国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严进宽出,而美国则相反。制度导致了行为的不同,中国的学生在未成年时只能屈从于升学压力,日日伏案,错过成长的年华,而升学后应该进入成熟的年龄却开始放松自己。美国是相反的案例,学生至少有上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仅有不到60%的学生能够在6年内毕业,所以大学的学习压力更大,也更有成效。因此我们建议教育投入不能以量计算,而是让公民有充分的受教育机会。

3.2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政策都是不均衡策略,集中资源,树立行业中得优秀者。这种不均衡发展策略固然能够尽快产生一些表面成绩,但是长期来看,不但影响教育的效率,也损害教育的文化。均衡行政化的教育资源分配,迫使具备科研能力的院校师生,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形成以社会公共资源保证基础需求,以市场来遴选和促进优秀者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

3.3 加强基础教育管理

由于在大学以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正处在对世界的认识阶段,可能形成影响一生的教育根基,但是该阶段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缺乏认识和思辨的能力,以及对不良事物反抗的能力,基本是被动的。相比于大学学生,有复杂的知识获取渠道和诉求表达渠道,在该阶段教育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在增加和平衡投入方面更应该重点考虑。

参考文献:

[1] 苏君阳,王珊,阚维.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4):42-50.

[2] 周兴国,辛治洋.论教育改革的制度阻力.教育科学研究,2009(1):18-22.

[3] 王鉴王明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 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7-83.

[4] 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47-56.

[5] 金生鈜.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 (3):1-7.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统计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数量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资源分配市场化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一种基于价格竞争的D2D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QoS驱动的电力通信网效用最大化资源分配机制①
云环境下公平性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OFDMA系统中容量最大化的资源分配算法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