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反思

2017-02-05梁娜丁梦昕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培养体系创新人才

梁娜++丁梦昕

摘 要:在介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方面的剖析,对这种培养体系作出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指出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英语专业 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 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8-02

1 引言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而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当今高等教育不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但是这一系列的培养体系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2.1 教学实质要求和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共同发展,学生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外语教学理念以及广泛的英语文化知识,从而保障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教育、外贸、翻译、出版、旅游等方面的工作。但是从学生的自身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依旧是延续高中时期的以应对考试作为最终目的,并不具备灵活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在听说方面。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够马上转变身份,需经过较长时间的转变期才能够适应自己的具体工作。

2.2 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来看,高校在进行专业培养的时候,往往仅仅注重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也不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因而学生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和现实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不成正比。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将是十分具体的工作内容,高校课程设置中广而泛的内容显然不能够满足社会工作的需求,以至于一些学生在毕业后连简单的文书写作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后才能够真正掌握。

2.3 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

从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方面来看,许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上岗的教师,他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照搬照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并不具备创新的教学模式。这些能力不够、创新不够、经验不够、方法欠缺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自然不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更不能够给学生针对性的实际社会工作的指导。

2.4 人才交流与人才基地的建设

当今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理工科的建设,往往会花费较大的精力来进行理工科人才基地的建设,而英语只是被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对待,因此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在进行人才交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交流体系,交流的时候也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交流过程中。

3 建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反思和改进措施

3.1 理论的学习

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与接纳一定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这是应用型人才在当今经济社会大背景下重构专业知识理论、充分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题中之义;操作层面分析,对英语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务必关注社会背景以及国际化进程,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加强实践操作及指导,使学生们做到活学活用,努力创新并运用于实践。

3.2 师资队伍建设反思

3.2.1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学校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首先是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仅仅是做到传道授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可否认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对于教学的有益作用。但是作为教师,同样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新的教学素材。在相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创新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不墨守成规,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3.2.2 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

英语课堂不仅要注重趣味性,更要注重知识性,所传授的内容要具有灵活性、系统性、连贯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融洽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地利用一些教辅工具、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一味枯燥地照念课本、PPT,这样使得学生对课堂完全失去了兴趣,更别想培养出创新人才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了。

3.2.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除教学外,教师不能忽视科研工作,学术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不能仅限于完成教学工作,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科研活动,在科研中求创新,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2.4 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立足之本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校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外语学院来做讲座或进行培训;(2)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培训;(3)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学校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和国外院校建立交流或互访关系。(4)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利用英语系现有的力量,组织优秀教师形成一个培训小组,定期举办培训班或公开课,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取长补短。

对于师资队伍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更为重要的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这是由于单单依赖书本知识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近年来,不难看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校而言,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已经不是最大的瓶颈,事实上很多年轻的教师从高校毕业之后马上到高校就职,如此一来,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显然构成了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绝知此事要躬行”启示我们:需要不断地经过大量实践的锻炼,使得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毕竟理论与实践作为两个相辅相成的单元缺一不可,只有教师队伍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3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时代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念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融合转变,教育模式从过去只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的专才教育模式向培养创新型、宽口径的通专人才的通专结合教育模式转变。现在,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培养目标时,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过硬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基本功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英语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高级英语人才的要求应该是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除了需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 还需要大量的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一一结合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这种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因时、因地制宜,创建出适合本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3.4.1 课程设置的修订

在原有的语言基础技能课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实践课,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才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扩宽国际视野,增加对外交流,使语言习得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充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

3.4.2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随着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变革,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也要相应进行调整,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教材要体现时代性,代表正能量,教学分配上加大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学手段方面,要更多地介入多媒体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使学生能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参与课堂。

3.4.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专业的传统课程如阅读、写作、口语等,一是可以结合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内容依托式教学,产业依托式教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可靠的教学质量保障;二是可以利用微课和慕课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3.4.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健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推选教学骨干,教学带头人,激励教师深化教学培养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评价体系建设。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听课、评课制度,通过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助理参与实践教学监督等多种途径改革,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维度、多结果的综合性考核机制,如平时作业、调查报告、小组调研、期末论文等。目前,国内高校的评教系统存在多方面的漏洞,比如说高校学生的网上评教数据可能并不真实,学生疏于对这方面的重视,乱评、替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能真实有效地反应出来,从而一步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可以看出,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 结语

如今,培养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英语专业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实践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和反思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反思再运用于实践,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47-48.

[2] 庄智象. 韩天霖,谢宇.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6):71-78.

[3] 泰勒著.施良方译.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郭世田.创新型人才研究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9):

154-157.

[5]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6]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22-327.

[7] 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断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9-12.

[8]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 朱清时.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J].决策咨询通讯,1999(2):67-70.

[10] 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37-40.

[11] 卢宏明.试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106-107.

[12] 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33.

[13] 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16-19.

[14] 杨曼英.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69-71.

[15] 王娟,姜霞,王如.大学创新教育浅析[J].科技风,2011(10):216.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培养体系创新人才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