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的创新素质教育
2017-02-05邹娟平
摘 要:随着“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及城市对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输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素质教育显得愈加重要,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 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27-02
要谈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创新人才的定义。何谓创新人才?从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创新人才意味着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精神等全面发展的人格、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这其实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写照,尊重个人个性和才能的自由发展。
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针对高职创新人才以及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也跟高职学生给社会大众的印象有关。
1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此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里就包含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
2 高职院校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有关本科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得如火如荼,而谈到高职教育,很多人会认为,高职学生入学分数线较低,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薄弱,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就是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水平,因此对高职学生谈创新素质教育似乎比较遥远。
随着“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我国各大小城市争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城市对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必然在不断提高,这给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既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高职院校人才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观念基本已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在培养目标上与本科院校有了较大区别,由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但就创新素质教育而言,高职院校这方面的教育实效并不容乐观。
3.1 高职生创新素质整体偏低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灿明教授的研究团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人格和科学创造力并不高,甚至创新素养明显低于中职学生,这是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的。
3.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乏善可陈
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树立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就目前诸多高职院校的开课情况来看,大多仅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或类似的课程,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职场与职位、掌握简历写作方法、学习面试成功经验、职场心态调整、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创新素质教育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及创造的途径、技法等,目前专门开设关于训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技法训练、创新创业课的课程建设并不多见。
3.3 偏重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重专业、轻文化”是在高职院校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创新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个人个性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既要尊重专业技能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文化修养的提升。
有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从学院到教师都一边倒地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而对基础文化素质比较忽视。久而久之,给学生也走入“专业课重于文化课”的学习误区,从而会出现一个高职毕业生连一个简单的应用文书也不会撰写的现象。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3.4 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薄弱
“师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创新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懂创新、会发明、能指导”的创新创业型导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行动和实践[1]。然而,能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导师在高职院校也是较普遍缺乏。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4 高职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基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推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或强在工业机械设计、或强在医药护理、或强在工商管理等等,不一而足。因此高职院校在研究创新素质教育时,应避免生搬硬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空对空地谈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是要结合本学院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现状,应弱化创新人才的共性,强化有自身鲜明高职特色的创新人才的个性,探索培养高职创新人才的现实路径。
4.2 对人才定位、人才规格进行科学规划
从服务市场出发,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对接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和服务岗位指向明晰。在专业的建设上,重视市场调研,针对不同专业可能服务的不同岗位制订出详细的岗位职业能力。
4.3 制订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经不是一个新事物,现行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课程五花八门,尤其网络上有很多这方面课程,但课程的质量良莠不齐。高职院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一方面要从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出发,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自主开发一些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再者,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特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制定合适的创业创新教学培养方案,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训、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化,有效地将课堂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中去[2]。
4.4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专业的创新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各个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等方式,拓展专业的服务社会的功能。常见的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有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还有些高职院校关注行业动态、行业类优秀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建立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为学生搭建与社会实践无缝对接的锻炼平台。
4.5 加强建设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不应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而要注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在课程的开设上,基础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搭配要有主次之分。比如在笔者所任教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知识方面要求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生态经营、生态营销、生态物流、生态价值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必备的运输组织规划与设计、仓储组织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与金融等专业技能。而围绕专业技能所开设的课程以及实训量是比例更大的部分。相对应地,课程的考核也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 刘达玉.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 陈俊.浅谈高职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邹娟平(1981-),女,湖南双峰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