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吆喝》教学设计

2017-02-05林宗琳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萧乾北京城冰心

林宗琳

一、走进老北京·导入新课

你说我说北京城:去北京不得不去的地方有哪些?北京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师说图说北京城:说起北京,我们不禁想起——恢宏的宫殿、厚重的历史、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北京人的那张嘴,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一读·初识吆喝·市井风情

检查预习:预习作业中,让大家圈画的叫卖物品和吆喝词,咱们来检查一下(这些物品都是生活中普通的、极常见物品。)。

北京印象:这琳琅满目的一件件物品,这此起彼伏的一声声吆喝,你眼前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请你描绘一下(提问1-2个同学)。

初读小结:初读吆喝,咱们就看到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北京市井风情(板书)。

三、二读·品味吆喝·声乐艺术

小组活动:咱们知道萧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吆喝》出自萧乾的《北京城杂忆》,冰心和萧乾有着一个世纪的友谊,北京也是冰心的第二故乡,冰心在读完《北京城杂忆》后满怀深情地说道:“谈到‘吃喝,至今还使我动心的,就是北京的市声,夜深时的算命锣声,常使我怔忡不宁。而‘硬面饽饽、‘猪头肉和‘赛梨的萝卜,也往往引起我的食欲。”

教师示范:老师是个吃货,听到“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不禁的口水直流,这个吆喝词中,“又不糠来又不辣”想象那萝卜的口感应该是很好的,而且便宜,两捆的萝卜才一个“大”这么便宜又实惠的萝卜能不买回家呢?而且课本P141页说,这吆喝还合辙押韵,有诗歌的韵律,不是读出来的,它是这么唱的“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那么文中这么多吆喝声中,哪一句最能引起你的食欲?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小组活动4-5分钟)。

吆喝盛宴:小组代表发言,一品语言,二品声乐,三唱吆喝——选出班级吆喝大王(吆喝不是读出来的,是唱出来的)。

(拓展京城叫卖大王的建议——2010年《人物》专刊采访“京城叫卖大王”臧鸿,他会170多种吆喝,他教大家“你得憋足劲儿,拉长音,你得让人家在院子里!屋子里的能听到你”。)

再读小结:看,这小小的吆喝词真不简单,语言本身幽默诙谐,用了比喻,拟人,既写形,写色又写味儿,还伴随着音乐的美感,诗歌的韵律,因而萧乾将它比作——声乐艺术(板书)。

四、三读·寻找吆喝·传统民俗

追忆流年:热烈的读唱吆喝,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的体验。萧乾说他是“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那么生动有趣的吆喝背后是萧乾对什么生活的怀念?

(春天的大小金鱼和蛤蟆骨朵儿,是童年的天真和快乐。夏天有雪花酪呢,想一想觉得心里都是凉快的。秋天来了,那卖秋海棠和大柿子的该来了,“喝了蜜的的大柿子”,如蜜一般的甜,还象喝水一样,甜而多汁!这样的诱惑哪个孩子能够抗拒?至于大冬天上学路上香香甜甜的烤白薯,不仅便宜,更是温暖了一生的记忆,才能让70年后的萧乾在回忆这些过往时“满怀眷恋”。)

(PPT出示“七十年前北京的吃的、喝的、玩的、乐的,凡是老北京一般的孩子所能享受到的,他都满怀着眷恋地写到了。”——冰心读《北京城杂忆》)

寻找吆喝:一种声音是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记忆。课文中的吆喝声都是萧乾记忆里的70年前的老北京吆喝,那么现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声音呢(提问2-3个方言区的孩子:说说身边熟悉的吆喝声?)

听老人说,曾经的北京可有六百多种小吃,说的上名的吆喝就有368种,如今呢?小吃还剩一百多种,而那生动诙谐的吆喝声还剩几句?——一句。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提问学生:谈谈从这段中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惆怅、失落、庆幸还没失传。萧乾在《杂忆》的原旨中说:“我有的只是一只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PPT展示)萧乾庆幸这种叫卖艺术没有失传,我们也庆幸有萧乾的这一大声吆喝,换回了人们对这种民间艺术的珍视。2013年北京地坛庙会上就邀请了一些老北京的民间艺术家为大家重温逝去的吆喝,唤回远去的记忆。(播放视频)

追忆吆喝:这样的动人的吆喝声你舍得让它远去吗?这样的声音里,你听到的还只是叫卖声音吗?请大家静下心来,用你手中的笔,说说吆喝背后,你还听到了什么?

吆喝小结:声音是一扇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扇门,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城,一段回忆,一个时代,更是声音背后,吆喝人的智慧达观,那些精神烙印沉淀在声音里,成了传统,成了民俗,成了艺术,也成就了一座城市的独一无二。(传统民俗(板书))

推荐阅读:萧乾《北京城杂忆》、老舍、沈继光《老舍的北京》、姜德明《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梦回北京》

作业布置:以《远去的歌声》为题,结合读《吆喝》的感受,用笔留住美好的声音。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萧乾北京城冰心
“直肠子”萧乾
萧乾初见林徽因
自知
自知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漂”来的北京城
《寄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