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议石化行业发展 校企合作论人力资源开发
——2017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校企对话实录

2017-02-05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栾学钢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职业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 吴 迪 栾学钢

参加校企对话的嘉宾(左起):何学军、王志恒、李春海、郝长江、姜宝山、张炳烛、周兴中

主持人:郝长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

邀请嘉宾:(按照对话现场发言次序排列,无先后之分)

李春海(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轻烃分馏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姜宝山(大庆油田公司人事部副主任)

王志恒(大庆职业学院院长)

张炳烛(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何学军(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周兴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参与者:全体与会代表

开场白——

企业想用什么样的人?学校应该怎样培养人?

校企文化如何对接?实训基地如何场景化?

郝长江:今天为节省时间、烘托气氛、将话题讨论引向深入,采取论坛的方式,请各位嘉宾来到台上,除了各自的典型发言以外,同时进行一些讨论。这次讨论可以是各位嘉宾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可以是与会代表向嘉宾提问。既然参会代表都是带着观点、想法、问题来的,为进行深入讨论请参会代表在向嘉宾提问之前仔细思考,如何将问题问到行业与教育进行对接的点上,尤其是空点上,使讨论深入。

我们事先列了四个题目。第一,企业的用人要求是什么?第二,职业教育如何来满足企业要求?第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如何进行对接?第四,我们的实训基地如何实现这种场景化?

文化融合——

以“三个对接”应对“七个不适应”

消除“晕船”与“缓苗”两种现象

郝长江:我们先请台上的各位嘉宾就这四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切入,谈一下各自的观点。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我们先请企业的嘉宾开始,今天就不存在客气的问题,李书记您先说一下。

李春海:我就先抛砖引玉,首先,很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参加这样一次论坛。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想感谢的话不多说,但是感受还是很深的。上午这个会议让我感觉到我们职业教育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能够如此为人才的培养尽心竭力,而且高瞻远瞩,作为企业方面来讲,我觉得很欣慰,应该感恩各位职业教育战线上的领导和专家们。因为在企业的用人和学校的培养上,我们是上下游关系、是流水线关系,你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企业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那么我着重谈谈校园文化如何和企业文化对接。

我觉得这个课题是一个很有研究内容的课题。从企业用人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谈一谈就是企业对于新来的、通过企业面试走入企业的这些学生,他们在我们企业心中是个什么感觉,我想在座的各位也可能愿意听到这样的话题。作为企业用人单位,我们希望企业用的人就是理念上认同,对企业的理念非常认同;行为上服从,行为上能够遵从企业的制度;技能上还要出众,不是普通的劳动力。理念上认同、行为上服从、技能上出众,这也是大庆职业学院挂在学校墙上的标语。

我们对企业新来毕业生的感觉是有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第一,环境不适应。学生从校园走入企业,他对一个新的环境,有的是好的环境,有的可能工作环境稍微差一点,还有不适应的地方。还好,这个不适应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就可以解决。

第二,理念不适应。我觉得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讲,从化工企业角度讲,我们贯彻的很多理念是学生没有听过的,比如“一切事故都是可以和控制和避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化工安全生产理念。学生感觉这我做不了,我只能就做到这样,能不能避免我说了不算,所以这种理念的不适应,让我们觉得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第三,制度不适应。学校的制度和企业制度之间有差别,学生没有感受到企业制度的氛围,所以到了企业之后,他们感觉到处都受束缚,不像在校园那样自由,难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所以说他们对企业制度感觉不适应。比如我们企业生产中的倒班制度和连续生产的作息时间制度,他们特别不适应。在学校中,学生可能自由安排时间上图书馆学习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在学校能做到,在企业是做不到的。比如企业实施的激励员工进行技术革新和参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制度,这些制度毕业生不知道,很少介入。再比如企业的四有工作法、5S管理等,这些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他们也没听说过,所以觉得无用武之地,面对问题也束手无策,这是一个主要的不适应。

第四,心理不适应。尤其是在我们的新职工中还有一些学历比较高的这样一些学生,他的心理落差更大,觉得是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天之骄子来到这块工作可能不太舒服。

第五,能力不适应。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到企业中有的时候觉得用不上,或者是企业需要的能力他们不具备。比如到了企业,有些很简单的工作,比如更换“盘根”都不会做,比如要到现场换阀门,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个别的学生可能连扳子都不会用。

第六,知识的不适应。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企业发展之间还有一个差距,比如我们一次检修时,在现场我们拆卸下来很多双金属温度计,正好赶上一批毕业生在一块,这是些学化工专业的,我说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他们说这应该是表,我说你分析得对,因为看上面有表针。可是作为一个化工专业的学生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现场检测仪表都不能准确识别,虽然说可能是个别现象,但是也反映出知识不适应的问题。

第七,发展不适应。比如有很多的企业向毕业生提供发展机会的平台,大庆每年都要搞技改技措,我们都会利用很多这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技改技措,并提出好的技改技措的方案正好是化工专业的学习和企业实践接轨的地方。他们虽然参与这项活动,但不知道所学的这些知识到底能和企业的生产中哪个点相结合,这是发展不适应。

我个人总结毕业生来到企业成为新职工,突出表现为两个现象。

第一是“晕船现象”。毕业生到了企业,企业就像航海中大海中的一艘船,会随着企业的管理、市场的风浪去颠簸。毕业生到了船上之后,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和企业相适应,所以他们就会表现为迷迷糊糊的。

第二是“缓苗现象”。就好像大棚里的苗移栽到大地之后,它有一个缓苗的过程,这个过程我觉得也是文化的差异,就是学校的这种文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企业文化之间的需求之间有差异,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论坛要讨论的一个文化差异点。

这七个不适应和两种现象,如何解决?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对接”,这是我们企业、也是学校应该考虑的。

第一,制度的对接。一个企业最有它符号特征的文化特征的就是制度,因为一项制度表明了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我想要什么,我主张什么,我激励什么。同时也约束了一个员工在企业的行为规范,所以说企业的制度能否引入学校来?学校把企业的制度拿来之后进行糅合创新发展,形成一套既有企业特色又符合学生管理的制度。比如现代企业管理中16项基础管理规定,施行动火作业、高空作业、用电作业的制度规定,甚至一些制度中体现的一些理念;比如我们提出的三不原则:不安全不生产、不安全不建设、不安全不施工;比如我们中石油提出了反违章的六大禁令,那些化工专业的学生明天就进入企业,如果今天都不知道六大禁令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在校期间就知道六大禁令那该有多好!所以这些制度能不能够在我们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入,让我们学校的文化能够和企业接轨。

第二,课程的对接。比如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不可以把一些现在企业最需要学生了解的或者我们对员工培训最多的内容引进来,由学校先做一点工作,比如《安全生产法》,可不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习?比如《环境保护法》,可不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一些体系建设,可不可以懂一些这些法律的基本内涵?另外我们可不可以把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等安全认证的考核让学生有意识的加工加料自我学习?我们鼓励员工进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学习,那么可不可以在学校中引入相关的内容,使我们培训的课程也能够和学校的课程接轨。比如我们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到我们企业之后来到罐区,他看到有一种拱顶外观的储罐,便以为是固定顶罐,而不是浮顶罐,我们告诉他这就是浮顶罐,是一种内浮顶罐。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在他的认知当中,浮顶罐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上部为敞口结构的外浮顶罐,但现在的储罐已经大量采用固定拱顶的内浮顶罐,他却不了解,反映出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有一些知识与现场实际发展变化跟不上趟的内容。

郝长江:也就是说企业现场是2.0,学校课堂讲的还是1.0!

李春海:对,所以说学校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的对接也很重要。

第三,师资的对接。我觉得大庆职业学院搞的这个“三师型”团队建设是最好的师资背景。

师资对接我们实行了三个方案。

第一,现有的师资要先实行先请进来再走出去的一个先后顺序。要把我们现有的老师培训成符合企业的标准,需要时间太久,能不能先把企业的人才请进来,把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信息、企业制度都带进来,然后解决我们人才需求问题。

第二,能不能聘请一些校外的化工专家作为我们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计划调整等做一种指导,使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企业之间能够有一个搭接、同步。

第三,努力的把我们自己的教师队伍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

刚才我说了这个是文化的对接,我想我们学校也是这样,有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就是“一校两制”。我认为我们“一校两制”这个场景化建设,就是要经过三年,让我们学生通过这样一个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打造成能够适应企业发展文化需求的人,所以这是我的一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批评。

血脉相通——

石化人的DNA应该从院校开始培养

从“应知应会”到“应知应会应习惯”

郝长江:李总讲这些话真是非常实在的,讲了很多内容,实际上也切中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存在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我们还是习惯于在我们校园里自己做文章,自己来想象企业是个什么样,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在自编自导自演,没有想到我们的用户到底是什么样,那么刚才说了尽管只是从文化角度来进行对接,但是说了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当中长期议而不决的问题,所以这点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个想法,学校教育尤其我们职业院校教育有人叫“应知应会”教育,我觉得“应知应会”不全面,和我们行业对这个人才的需求相比来说,由于我们这个行业有行业的特性,我们应该是三点——“应知应会应习惯”,很多东西应该习惯,这个习惯是什么,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构,让我们培养出来孩子在骨子里就带有石油化工人的血脉,他们的DNA应该从学校就开始培养,所以我们应该不光是从知识角度、从能力角度,最关键从观念、从文化,以致最后融入到血脉当中,从形成职业习惯的角度来培养人,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分而不离——

既要及时“输血”又要着眼“造血”

在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中提升实践能力

郝长江:我们下边再请姜总,您来再说一下,这种学校和企业对接,企业的观点、企业的想法、企业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姜宝山:各位职教专家、企业的同仁,还有媒体的朋友们下午好!今天很高兴,也非常荣幸应邀来参加2017年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刚才主持人已经把我介绍给大家,我在人事部分管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就这个话题我想讲讲咱们大庆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我们共同所做的一些工作,也请主持人和在座的各位专家朋友们进行点评。

大庆职业学院隶属于大庆油田公司,它是我们中国石油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基地,也是目前我们大庆油田最大的一个培训基地,多年来我们大庆职业学院为石油行业及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对我们油田整个员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对我们油田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多年来我们油田和学院分分合合,这些是历史的原因,还有一些就是中石油对于教育培训机构一些政策上的调整,这些制度上的原因,慢慢的也凸显了我们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形成的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具体这些问题大致是这样。

第一,学院师资队伍年龄老化、接续力量不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我没做具体的统计,估计学院在任专业教师的年龄基本上都在45岁以上,接近50岁左右。

第二,我们的师资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特别是油田需要的一些主干专业的师资,是非常缺的。

第三,由于部分专业职前教育停办,造成了学院部分专业的师资产生了冗员。

第四,我们的各位师资在职业化技能活动中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我们和职业学院一道坚持把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我们要抓实、抓好,要抓出实效。就这方面我们做了大致是三个方面的工作,请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做法。

第一,坚持用好三个平台,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是搭建公开招聘平台。通过在油田内搭建公开招聘这个平台,先后选定了38名年富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秀技术能手和专家来到职业学院,这就相对解决了一部分大庆职业学院油田主体专业师资不足的这个问题。二是搭建绿色引进平台。对高校毕业生的适时引进,因为油田这么多年来,对员工的入厂是严格按照计划控制的,今年我们让学院多招一些,对于招聘安全管理、标准化这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都给予特殊的关照。油田与学院共同组成招聘团,一起到院校共同来择优选聘毕业生,确定了13位硕士生。三是搭建了调剂和培养的平台。对部分冗员的师资开展内部调剂培养工作,通过派到油田以外进行研修、下厂实习等有效措施,将24名教师转型到主体专业进行任教,经过调整,有效地充实了师资队伍。

第二,持续推动课程体系开发。一是将学院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开发。我们在油田组织对生产操作层面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开发时,充分发挥职业学院的资源优势,把学院纳入进来,下达了一共20个工种的课程体系开发任务,由油田组织现场师傅与职业学院教师一起进行开发,包括现场应用,目前效果非常好。二是在企业与院校对接方面,我们在生产单位遴选141位专家,配合学院搞对接,共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体系开发架构设计、相关工种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方面开展工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编写培训课件,构建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三是共同推动课程体系应用。我们和职业学院向各个生产单位推荐,从课程架构、到内容、应用范围、师资配套,通过培训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培训机构共同推动课程体系的应用工作。目前,这种体系的相关内容已经在现场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第三,深入开展岗位锻炼,有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应用的能力。高职院校做的是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化的特征外,还应体现职业化的特征。学院的教师虽然学历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在实训能力方面还不足,不具备职业化的优势,迫切需要到我们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岗位经验。为此,我们始终把职业教育师资的企业岗位实践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与学院一起共同推动,通过公司组织、院校策划、企业实施的这种模式,深入开展师资队伍的岗位锻炼工作。一是科学策划实践锻炼的方案。综合考虑,结合建设课程体系,配合冗员调剂,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师资到油田各个业务板块的不同岗位进行实践,在生产实践中丰富知识、摸查问题、调研需求、积累经验。目前,共组织了五期师资到现场实践锻炼,有79名教师参加这种锻炼。在专任教师中比例达到26%,锻炼的范围覆盖了油田19个二级单位211个岗位。二是严格抓好岗位的实践运行,抓好师资实践锻炼。我们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实践单位明确了教学任务,管理责任、考核措施,对实践教师明确了锻炼的目标、工作任务、作风纪律;对职业学院明确了督导考核、效果评估、激励使用。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干中学”,已经促进了教师职业化的进程,吸取了知识、积累了经验、训练了作风,为做好教师岗位实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积极推动实践成果的转化。通过实践锻炼,教师的岗位业务能力、需求调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力推动了职业学院的教学组织运行和培训能力的提高。据统计,有14位内部调剂转型的教师任教新的专业,10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成为了优秀职业教师,2位教师负责的新课程在培训项目中得到使用,7位教师在公司里科研项目中成为了骨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应该说是同频共振,才能合作共赢。我们大庆油田公司人事部在师资建设方面做了一点工作,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还会进一步工作,特别是从人才培训、科研攻关、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和职业院校来开展,共同把我们的企业建设好。

跨界思维——

安全是关注点、效益是着力点、精神是兴奋点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干企业之所需

郝长江:我相信在座的所有学校可能都跟我的感受一样,两个字——羡慕,对大庆职业学院太羡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办好一个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要不然你作为领导喊出大天来,老师依然故我——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怎么转型也转不过来。大庆职业学院能够在油田公司的领导下,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整个油田公司的工作目标当中,进行系统的从选人到育人、到在岗位的不断的锻炼,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制定,那么企业的参与不是摆样子,是全面地、深入地、实质性地进入到这个教师队伍的培养之中,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啥也不说了,就羡慕俩字,太羡慕了!

那么现在我们就请王院长来说一下,您是近水楼台,有这么好的条件,你们是怎样来达到油田需要,开展校企合作的?

王志恒:如果郝会长说羡慕两个字,我想说也是两个字——感恩。感恩公司、感恩企业,也感恩在座的各位。对职业教育,如果咱们充满了感恩,我们就充满了力量。其实我坐在这台上绝对不是因为东道主,我也代表不了各位院长,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都有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我也代表不了企业界,但是我可以代表一个曾经跨过界的一个特殊的自己,既站在院校又站在企业的角度,谈谈校企合作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离开了企业,职业教育就像无本之木、无水之鱼。职业教育最本质的意义的就是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让校企更深度的融合?我曾经在化工企业工作了十年,我体会学院与企业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工作着力点就有很大不同,企业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化工企业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特殊环境下生产。企业领导每天必须关注安全生产风险,并占据了很大的精力,所以我们才产生了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响亮地提出:“谁给我们查出安全隐患,谁就是我们的恩人”。

第二,企业关注国际形势、自然灾害、世界经济这些变幻莫测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市场风险。它最直接影响到油价、直接影响到产品、卖家。如果企业没有效益,那什么都谈不上。

第三,石油化工企业的岗位特点是:脏、险、累、苦,为什么会产生大庆精神?为什么会产生铁人精神?都是由于这种岗位特点、这种生产环境下是国家的需要、艰苦的环境催生了大庆精神,是岗位的素养和需求孕育了铁人精神。

学校和企业在关注点、兴奋点、着力点不一样的时候,就很难实现刚才李春海书记谈到的文化对接。作为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要为企业服务,学院的生存还追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这样一个命题下,我的基本认识是:校企合作深不深,关键不在企业而在学校。学校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决心有多大,最终校企合作的深度、效果就有多好、有多深。正是在这一的认知下,大庆职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率领着全校的教职员工搭乘着大庆油田这艘大船,开启了服务企业、融入企业的职教航程。

知恩图报——

强软件和硬件基本内涵、抓国家和地方发展机遇

靠感情牵线、实力吸引、真心服务、成果固化

王志恒:在为企业服务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又确定了“强内涵、真勤奋、抓机遇”的工作方针。

强内涵,实质上就是学校的软硬件都要过关。软硬件过关,一个是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就是实训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刚才我们油田的姜部长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使我们的师资队伍越来越硬。对于实训基地建设,待会儿还要请大家到现场给我们把脉、诊断、指导,也一定会促进我们的基地水平越来越高。

真勤奋,就是要积极主动、精准服务,量体裁衣、量身做衣,真正达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干企业之所需。有了勤奋的效果,无论大庆哪个采油厂大庆哪个还是中石油的其他的大企业,给我们的活儿也就一天比一天多了,我们的效益以及我们的底气也就一天比一天足了。

抓机遇,怎么来强化校企合作?我们抓了几个可能在其他院校不多见这样的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在央企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在这个大的契机下,我们就像争办奥运会一样打着大庆油田这杆大旗到北京去,争取到了这个基地建设的权利。尽管基地还没有竣工,待会还是想请大家去看一看,请大家给我们多提意见。

第二个机遇是沃尔沃落户大庆,这么一个国际大公司,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一条生产线,大庆职业学院不能坐失良机!所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大庆油田的实力给他买了一套培训系统,就是今天上午郝司长讲的SWE装置,这个装置目前世界上只有4套,国内只有这一套,虽看上去不太起眼,但是内涵挺深,因为沃尔沃的员工不经过它培训就不让上岗。为了继续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又提出了要建沃尔沃汽车学院的设想。大庆油田已规划给我们投资1 350万,建设沃尔沃汽车综合实训基地,要把具有工业4.0的一些元素再加到这个综合实训基地,一年以后,这个全新的实训基地就建成了。那么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感觉到和企业的关系达到了刚才郝会长说的叫做血脉关系、深度融合。确实既要为为企业服务也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

我还是重复以前说过的“四靠”:第一,靠感情牵线,没有感情,连认识都谈不上,咱们不可能跟人家合作;第二,靠实力吸引,就像结婚、搞对象一样,要门当户对,自己要有实力;第三,靠真心服务,要用心投入和付出;第四,还要靠成果来固化,要开花结果,要生孩子,最后这个家庭就稳定了,校企合作也就深入了。谢谢大家,先说到这儿。

郝长江:王院长讲得讲得非常精彩,大庆职业学院除了师资得到了油田公司全方位的各方面的支持,在其他各方面也都和油田公司的业务工作融为一体。

王院长还比较谦虚,只说了一下他们的实训基地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什么规模。我想这里面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进基地进行实训的是什么人,这一点没说。我们进实训基地实习的,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学校学生,而进王院长学校实训基地实习的大都是为企业培训的职工。他们把大部分的实习机会都是用来培训企业职工。还有一个秘密可以给大家分享,也就是说王院长他们的培训这一块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普通学历教育的收入。大概能达到7∶3。这个也是需要我们作为我们职业院校大家很好的琢磨的问题,如何实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如何把自己的实力提高,门当户对的去“找对象”,最后开花结果“生孩子”。这一点这是也是大庆职业学院非常成功的一面。

场景实训——

真实设备、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真实训练

模拟事故、仿真操作、身临其境、产生敬畏

郝长江:我们再请张院长,张院长您来说一下,您是有着本科学校教育管理背景又进入到我们职业院校里来工作,这些年来又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致力于和企业的联系,如何看待以现代职业教育引导学校的各项改革,那么请您来说一下。

张炳烛: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校企对话活动,同时也非常感谢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给我们院校和企业提供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我本人对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对化工教育具有特殊的感情,刚才郝会长也提到,我曾经供职的河北科技大学,其前身之一就是河北化工学院,从1980年上学、1984年留校任教,一直到2013年调到现在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北科大学习工作了33年,期间2010年还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挂职一年,也就是说我从16岁上大学一直到现在就没有离开过化工教育领域。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三所学校都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会员单位。

我在河北科大从事科研和教学管理期间,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是我在担任教务处长期间,二级学院的院长经常来抱怨,现在的学生实习单位越来越不好联系,企业对学生实习非常不欢迎,即便勉强接受了,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我担任科研处长的十年中,跟企业接触非常多,企业的老板也经常跟我抱怨,现在学校培养学生越来越不好用,眼高手低,不愿在一线干,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校基本没有学到。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我们院校培养人才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路径只能是校企合作,只能靠是产学的深度融合。

我2013年到河北化院担任院长以后,不管是布置什么工作,最后肯定都要讲到校企合作,在2014年初的中层干部会上就明确提出要求:现有的四十几个专业,必须要与其服务面向的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所有的新上专业,如果不是跟企业联合共建,一律不予上会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校企合作方面,特别是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和探索,概括地讲,主要是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把企业请进学校。比如,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随着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医院中常用的诸如B超、CT机、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生产企业用工逐渐减少,但是,这些设备的维护维修是机器人无法完成的,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维护维修人才,我们就把一家专门做医疗仪器维护的企业直接请进了学校,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法进行培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再比如医药电商专业,我们与北京“好药师”进行合作,让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电商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的专业都采取这种方式把企业直接引进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学习。我们要求大一新生就要进实验实训室,在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再给学生讲授必要的知识。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验实训的全部过程。

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从实验室到实习,中间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需要在校内完成的实际的训练!所以职业院校实训室的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直接把企业请进学校这种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专业,特别是化工和制药类专业,我们不可能把一个化工企业或者制药企业直接搬到校园里来,因此,对于化工和制药类专业,我们采取的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郝会长刚刚提出的努力方向——建设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室。比如我们的化工过程综合实训室,就是我们和河北正元集团合作建设的。

郝长江:河北的正元集团在煤化工这个行业里非常有名。

张炳烛:刚才大庆轻烃分馏分公司的李书记和郝会长都讲到一个问题,现在企业已经发展到了4.0,可是我们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2.0。最好的设备在企业、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在企业。因此,我们必须跟行业中最先进的企业进行合作。建设企业实景化的实训室,绝不是简单的把企业生产装置等比缩小后直接搬到校园里去,必须要把生产工艺装置转化成一套教学实训装备。我们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化工综合实训室,投资近1 000万,所有的设备、管件、阀门、仪表都是真实的,只不过设备中不是运行真实的物料,使用电信号模拟。比如,在学生在实训室现场进行操作,总控室电脑中的数据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在总控室的电脑上点一下鼠标,就能遥控指挥设备的操作。实现了真实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计算机仿真操作的完美结合。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事故处理能力,我们还在实训室项目中实现了事故的模拟。这是在企业中不可能实现的,企业不可能为了训练学生,特意制造一次事故,那么将来万一遇到事故怎么处理?我们在综合实训室中专门建设了安全教育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灭火器如何使用,怎样正确佩戴安全帽,如何救治伤员等。我们要求学生到实训室去上课必须戴安全帽,让学生养成习惯。比如生物制药专业,我们还仿照石药集团的一套青霉素钾盐生产装置,建设了生物制药实训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年在实训室的投入大概在两三千万,而且这个投入还会不断加大。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感觉到这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把一些优秀企业请进校园,还有一个是跟企业合作,建设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室,我感觉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不少大型企业的老板找我,就是一件事情:能不能提前进学校招聘学生,我们每年毕业3 800名左右的学生,每年企业可以向学生至少提供15 000个工作岗位,这还不包括我们没有让入场招聘的企业,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要对入场招聘的企业进行筛选。

招生方面,化工类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是通过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们找到了今后的发力点,这就是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这个市场非常大,今天上午我跟我们化工系的郝主任还在探讨这件事情,化工系除了要继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做好招生工作之外,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

我向于秘书长提出了请求,希望能把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华北大区办学基地放到河北化院,前不久,学校刚刚出台了社会培训激励政策,我们要求所有的系部都要积极承担社会的、企业的在职培训,培训收入的85%留在各个系部。学校出台这个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激励大家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

我先说这么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郝长江:张院长说的这个非常有意义,实景化的培训对于培养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一定要让他们很熟练地掌握实际的操作以外,一定要树立起学生的现场感,尤其是敬畏感。对我们石油和化工的这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出这种工作的敬畏感,对设备的敬畏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刚才张院长讲到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下一步要在全面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作为学校的下一步工作的主打方面,我觉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框架。

现代学徒制——

企业“现货”要求高、学校“期货”难培养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

郝长江:那么我们再请何院长来讲一下。何院长这个学校有一些突出的特点:现代学徒制。在学校的校园内来培养学徒,“学徒”虽然和“学生”就差一个字,做法上却大相径庭,所以请何院长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学徒”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是怎么练出来的?好,请。

何学军: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再到高峰论坛的校企对话会,我们是来自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刚刚,郝会长发给我的话题是现代学徒制,实际我还是想回归到校企合作这个主题上来。

首先,我理解,不管是哪一级的政府,都要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来办好教育,像我们高职教育也是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就业,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人才,同时为我们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成就他们的进步,所以我觉得是政府在起主导作用。

其次,我还要讲方才王院长讲的两个字——感恩。感恩我们的行业,特别是我们郝会长、任会长、于秘书长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既拓展了视野,同时又让我们企业和高校紧密的结合起来。就我们的人才培养来说,我想是两个阶段,对我们高校来讲,那就是我们现在的主业,而对我们的企业来讲,那就是关注未来的人才储备,所以行业搭台对我们来讲的确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也感谢我们这个石化行业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深度促进校企合作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我想讲这个校企合作,其实作为学校来讲,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但是其核心的、根本的还是人才培养。特别对高职院校来讲,我觉得人才培养更是我们的根本问题、使命担当,所以我觉得高职院校如何建立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满足我们企业人才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值得我们研究一个重要的课题。刚才李书记讲了毕业生的七大不适应,我刚才在认真的听,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同时也讲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晕船现象,一个是缓苗现象,我觉得的确都存在。更难能可贵的是李书记还提出了三个解决的对策,这个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学校来讲,因为她毕竟有诸多的专业,她不是一个专业,像我们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就涉及到多个学科门类,以工为主,然后涉及到经管等一共五个学科门类,有48个专业,每个专业处于怎么样的位置?当然我们学校还是坚持以化工为主体不动摇。我们江苏省从行业背景的传统上,有四所“化院”,四所化院我们今天都来了,所以我想从学校来讲,面临诸多的专业,怎么样能够很好地实现校企合作,与企业去对接,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讲,来学校招聘,他面对的是一个“现货”,也就是说我今天要招到的学生最好能最大程度满足我们的岗位实际,满足我的企业用人要求。这样的话,来了我就能够使用,然后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培养和提高。而对高校来讲,他做的是“期货”,因为我们今天招的学生,即使是我们跟企业一起招的,或者讲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的要素,这个招生即招工、入校就是入企业、毕业就是就业,但是我想这个实践还需要有时间。对高职院校来讲还有三年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招来的学生要到三年以后我们才能把他们交给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地方发生变化,比如经济背景、行业背景、专业需求。因此,我觉得这里面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是过程当中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到了二年级、三年级以后的联系,对我们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度开展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块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跟企业以订单班的形式,然后往现代学徒制来走,实现了双身份,然后融合又转变这么一个模式。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没法展开,很抱歉,但是我想这里面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我们要确定、企业要提供一个岗位需求所依托的专业。

二是学校和企业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个共同的商定,便于我们优化流程,虽然有些课程是固定的,但是有些课程是需要校企双方来制定的。

三是师资,师资这一块除了我们自己学校的教师,要到企业去锻炼,成为双师型的教师,来提高我们的师资,但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企业职工中的技术骨干也要能够走进高校来成为我们的高校教师。

四是平台,刚才很多领导就是讲到这个产教融合的平台,这一块的确非常重要,我们到企业因为它生产实际中还有很多的规范,比如刚才讲到的生物医药类专业,那我们办这个专业,整个学生要进入屏障系统,这就要有很多清洁措施,而且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无菌的要求等等,不可能让我们学生随随便便地都进去。那我们只能参加一个模拟实验,或者说是虚拟结合实际的实训基地,所以我想这个产教融合的平台这块是个难题。此外,还包括适用的教材等等,这个也是需要校企共同来合作,最后就是在落实就业上,更是校企双方的共同关注和合作共赢的集中体现。

学校也特别希望我们企业界的领导能够是关注,第一个是学生的进步,第二个我想还是要关注人才的储备。今天上午,各位领导、我们的同行们就听到郝会长讲了几个数字,第一,就是我们化工类的企业,2016年规模以上的达到29 624多家;第二,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在职企业员工达到了1 687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我们高职院校化工类全国加起来,每年培养学生的数字,刚才郝会长讲的也是动态的,一个叫“567”:本科院校500,这个高职高专600,还有一个中职,是700。

郝长江:刚才说的“567”是指专业点的个数,比如高校有500个左右的学校设有化工专业点,是点的个数为5、6、7,但是实际上培养能力是反的。高校就是本科院校培养的人,占我们所有的化工教育培养人数的52%以上。中等专业学校占的培养人的比例占不到20%,只有18%,也就是说我们从企业来说,需要一个“正三角”的这样的人才供给的结构,而我们化工教育现在所能提供的是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况且数量不足。每一个层次,哪怕是最大的占到百分52%的本科层次都不够,比如我们现在的高校,大概的这个数量,我插一句。

何学军:我觉得从企业角度,除了通过就业市场来关注毕业生的就业之外,还要通过现代学徒制来关注我们未来的人才培养,这个也响应了郝会长上午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这么一个规划当中去,我想也是不谋而合的。

另外我也想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一些情况,其实还是规模比较小,涉及的专业比较少,但是应该说成效不错。更多的是通过高年级的主动融入,然后我们调节课程体系,哪怕只是两、三门课程,就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再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这次报了一个江苏省的教学成果申报课题“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那这项工作就是伴随着我们“一带一路”项目走出去的企业,在当地我们跟他们一起招收留学生,然后通过跟企业联合培养,企业提供跟我们同步的培训,并且解决他们就业这么一系列的举措,很好地实现留学生在所在国伴随“一带一路”项目的走出去,培养了“洋学徒”。我的汇报就这么多,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郝长江:谢谢何院长,何院长举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这个“现货”和“期货”,我们都是要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企业拿过来就能用的“现货”,但这个谈何容易,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我们要做好,我们毕竟培养学生主要还是培养出“期货”,这一点大家必须有认识,这个不管承不承认都是事实。问题是我们要把我们培养的期货,第一,那个“期”不能太长,你要到企业十年八年适应不过来,还要企业训练你,那企业要你干什么?第二,这个“期货”要真正有用,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努力方向。

文化植入——

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求实效

铁人精神、校友榜样、文化力量

郝长江:我们还有一些时间,我们请周书记来谈一下,校企合作兰州这一块也是有靠山的,而且是大靠山,那么如何和企业来做好密切合作,这回请您来谈一下,谢谢!

周兴中:谢谢。我是来自西北兰州,这个叫西北,实际它不是西北,它是一个地域的划分,我们所在的兰州市,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我是地道的东北人,所以今天回到了咱们大庆,感觉非常的高兴,那么在这个地方来跟大家交流也感觉到很自豪。

我们学校叫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自1956年成立以来,为新中国的石油和化工事业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所以哪里有石油、哪里有石化、哪里有化工,那里就有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所以我们学校可以称为中国石油和化工的“黄埔军校”。我们学校现在有教授60多名,副教授220多名,现在有在校学生13 800多人,应该说还是很大的一个学校。毕业生每年就业都是非常好的,连续十多年在甘肃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就业率都在90%多,2018年的毕业生签约率现在已经达到了80%以上。

刚才几位院长讲,我感觉到很有同感,所以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的融合的意义。另外我想把我们学校一些简单的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说也是就业教育。我们的就业市场,或者是我们的需求在哪里,那就在企业。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那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一个非常根本的有效的方法。学生如果不了解企业的文化或者是不接受、不认同企业的文化,那我们的学生就没有市场,那我们培养的学生他就不对路。比如我们石化企业、化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生产,所以在所有的石油化工企业里头,那你肯定是不能吸烟,虽然这个不能吸烟是个制度,实际它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在我们学校的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实行全面的禁烟——校园禁烟,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再如在石油化工企业里边工作,一定要穿工作服,要戴安全帽,不能穿高跟鞋,这个都有要求,所以在我们学校里边,学生在实训室实训的过程中,一定要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它整个这个场景就跟企业的场景是一模一样,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有效融合。还有一个,我来大庆开会,因为我们学校在大庆至少有一千名毕业生,所以昨天下午一下飞机就有十几个学生把我们就“劫持”了,晚上本来想跟大家在一起就餐见个面,所以我表示一下歉意。在大庆石油也好,大庆石化也好,这块大庆的文化——铁人的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这些文化在我们学校那都是响当当的,到处可以看得见,上课时也必须讲。

另外像兰州石化过去叫“兰炼”“兰化”,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现在合并成一家,过去在行业里是学大庆、赶“两兰”,说明这个公司影响力也很大。

“兰炼”有一个很好的作风,叫“高、严、细、实”: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求实效。我们将“高、严、细、实”这四个字,全部移植到学校来,我们觉得根据学校来讲是非常有益的。在这里我介绍几个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具体做法,简单的说就是把企业的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当中,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比如为了弘扬“铁人文化”,我们建了一个铁人塑像,我们学校所有重要活动都要在铁人塑像跟前举办,在铁人塑像前举起右手宣誓等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一,兰州石化里的高、严、细、实,还有新疆广汇新能源的“永不言败、永争第一”这样的一些理念,我觉得对学生对教职工都很好,像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等,都植入到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当中。

第二,我们学校有一些报告厅,就像咱们这么大的报告厅,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会议室。这些报告厅、会议室我们全部以企业的名字来命名,比如我们有兰炼厅、兰化厅、广汇厅、神华厅、独山子厅……不但有企业的冠名,还挂个牌子。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什么,企业加工原油、化工产品是什么,有一个简单介绍,所以到这来的企业一看它的名字在这,他就很高兴,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把企业的文化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校园文化绝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企业的文化紧密相结合的,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培养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学生。

第三,企业来招聘学生的时候,在招聘学生之前,我们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宣传片给我们全体学生播放。不管你想不想去这个企业,必须来听、来看,了解这个企业的文化,然后来招聘的企业还要宣讲他自己的文化。

第四,我们充分利用每年的两个假期。假期我们的老师必须要到企业去20天,去进行生产实习、企业文化的体验。另外,我们还把企业的老师聘请到学校当兼职教师,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包括企业的老总。老总不是很忙嘛,可以上半年搞一个讲座,下半年搞一个讲座,一年两次就行。聘请企业的老总为我们学校的教授,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有机会把老总请来。

第五,我们学校有1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我们的学生到那去实习实训,这样去感受企业的文化,他们也感受到学校植入企业文化的方式也非常好。

第六,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半军事化的管理。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每天要跑操、晚上要上自习,半军事化管理,出门要有通行证,叠被子要像军被一样标准,有的学生说我是一个学生,让我叠军被子有什么用?我说:你不知道,不让你抽烟、让你叠军被就是培养你的作风,培养你到化工企业工作的严实的作风,对你没有坏处。学生到企业去,就感觉曾在学校得到的培养和熏陶,到企业去了很适应、适应得很快。

第七,我们在企业有一些认证、取证,比如分析检验工的取证,电工的取证、仪表工的取证,这些取证完全和企业零距离地对接。好多学生一毕业,他就有这个证书,上岗就可以操作,所以这些对学生来说,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也非常有好处。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有铁人精神、有杰出校友这样一个文化的资产。我们的校友基本上都在石油、石化企业,包括在大庆,我就不点名字了。那些在大庆的一个个杰出校友的事迹可以说是学校一张张金色的流动名片。学校之所以非常有名,就是杰出校友特别多,所以用他们的事迹来感染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把企业的文化用我们的校友的承载来植入咱们石化学院的校园,所以最后,也真诚欢迎咱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到我们兰州去,以后有机会请大家吃一碗香喷喷的纯香牛肉面;送一本《读者》杂志,读者杂志是我们兰州创办的,亚洲发行量第一,世界第四;然后,看一看我们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也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谢谢大家!

风景独好——

整体下滑、形势严峻、去“妖魔化”任重道远

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社会声誉有助柳暗花明

郝长江:按照会议议程,其他环节我们就省了,还有最后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留给台下的各位代表,看看各位对于我们企业,就是行业与教育的对接、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对接,在这方面大家有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今天,厂校多方的代表都在台上,那么大家通过互问互答,这样的话,共同分享,好不好?现在看看哪位代表有什么问题,咱们提一下。

任耀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驻会副会长):去年石化类院校招生相当不乐观,大约也是这个时候,周书记到北京去,我就了解这个现象,周书记跟我说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况,周书记他们学校石油化工专业好像是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是17.5∶1,把涉化涉油类专业全加起来总的第一志愿的录取率是3∶1,这个跟其他地方恰好相反,所以兰州石化在大西北保持着13 800人的这个规模,这跟我们其他学校的情况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请周书记你来说一下,在招生就业这方面是怎么做的,我当时只好说:风景你那边独好。

郝长江:让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个肯定特别感兴趣、有疑问,你那边怎么就那么好?

周兴中:谢谢,这件事实际上去年在化工教育协会一次会上,我讲了一下。

第一,现在我们感觉到还是要有忧患意识的,因为全国各地现在化工行业这个被“妖魔化”了以后,很多学校,把学校名字中的“化”字都改了,但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具体冷静地分析一下,第一,我们这个学校在全国石油石化行业中多年来形成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所有的有石油化工的这些地方,这些企业都有我们的毕业生,而且毕业生大概都是非常优秀的,这就对我们这个招生也好,就业也好,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的局面。反过来,就业拉动招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二,说实话,西北的这些孩子对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工作很不错、收入又很好的这样一个企业工作,学生和家长都是很满意、很高兴的。因为我们现在虽然在28个省招生,但是主要是在甘肃,95%是在甘肃。我们一年招生基本上将近5 000人,大概就是这样。4 800人、5 000人这里边,有一半的学生是单独招生来的,单独招生我们大家都知道,单独招生就是我们单独考试、报名,我们今年是招2 500多学生,报名有7 000多人,所以按照这个比例1∶3,整个情况应该是非常好。特别刚才任会长讲就是我们石油化工专业基本上都在1∶10以上这样一个比例。另外一个就是,这些年我们觉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还是过得硬,我们也经常发微信,经常将获得全国的各个方面的技能大赛获奖情况宣传出去,所以家长和孩子对学校还是比较认可的。

第三,我们在招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宣传化工。化工是美好的,不是妖魔化的,没有化工,世界都是灰暗的,都没有色彩的,所以我们在招生情况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们每年对招生的投入仍然是很大,对招生的重视也是非常高的,全院教职员工非常重视,对就业的重视也是一样,没有好的就业就没有好的招生。我们全员参与就业,我们每年开三次会,一个会议就是我们的两代会,一年开一个学生工作会议,一年开一个教学工作会议,学生工作会在6月刚开完,就是把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表现好的教职员工在大会上表彰,披红戴花给他奖励,保持了多年,所以我们全员重视毕业生就业,反过来招生就很好,在化工遇到“寒流”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够一枝独秀。但是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忧患意识长存,所以一定把这个大旗扛好,谢谢!

教师互聘——

企业教师兼职到学校带来现场经验

学校教师实践到企业增强现场意识

郝长江: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位,哪位有些什么问题?可以点名,像刚才我们任会长那样的点名,请每位嘉宾的回答。机会难得,看看大家有些什么,因为刚才各位已经做了非常精彩的陈述,看看大家有一些哪些问题,想深入的说一下,想具体的问一下,这样的话,使得我们的收获会更多。

于兰平(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我想问人力资源部的姜宝山主任一个问题。看到大庆职业学院得到了企业的支持,我想问您一下,我们现在从企业逐渐聘了许多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兼职教师有这么几种困惑,一个可能也许是聘的时间短一些,就某个课程可以辅导,时间长了,你们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然后这些企业教师还有他自己的岗位,咱聘的人都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那怎么解决他的在职的工作和我们的到学校兼职工作的关系?在兼职的过程当中,他们与企业有怎样的合约?还有劳动报酬方面怎么操作?这方面咱们企业怎么支持?我看大庆职业学院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姜宝山:关于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我们目前确实有一个培训师队伍,这个队伍按照刚才各位领导讲的,对这个培训师也有一套考核办法,而且在对培训师的培训过程中是有要求的,要达到要求,必须有一套考核打分的办法,这个培训师合不合格,能打多少分,包括在这个培训这个知识点上、知识面上、与实际现场结合的程度上等等方方面面都有一个打分的一个标准。这个分如果打得很低,我们就淘汰,自然就把他淘汰掉,这是我们企业培训师。

关于职业学院那边,我们也考虑到了,和我们企业有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咱们职业学院这个在任的这些职教师资,我们刚才讲要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让他接地气,为什么接地气?就是说你这个老师在学校讲授的这些内容,有一些与现场结合的不是那么紧密,一到现场以后,学生就会感觉它跟老师讲的有差距、不一样。讲个最明显的例子:学校老师有时工作很忙,不去现场实践锻炼、不去跟实践接触以后,他讲的这些设备都是老的,有一些还是过时的,因为企业里面这些设备、工艺它是逐渐在提升的,也是在变化的。你今天讲的钻机假如说还是一个老的型号,那么到现场不是那种情况,已经是一个新的型号,全新的设备,而且工艺上都是新的,那么你讲这个东西学生学习以后,跟现场就结合不上,去了以后干不了,所以说我们在这方面,就和我们职业学院共同选了一些在任的这些教师到现场、到实践中锻炼,而且这个时间很长,这个每年都选一批,要到现场实践锻炼4~5个月,而且我刚才讲有10多个单位,而且要到200多个岗位上去实践,这样更接地气,讲出来的东西,学生学完了以后跟现场是一样的,进了现场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们基本上这么几个做法。

郝长江:我理解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见,就是如何解决这个企业教师他的工作和到学校里来兼职做好工作的问题,应该说大庆解决的非常好,之所以解决了非常好,就一句话——一家子,如果是两家子,也会区分。这么说,从国家法律上说,还有一个作为全职的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兼职的约束,即使允许还有很苛刻的一个条件,那么怎么办?结合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我觉得就是我们作为学校和企业一定要走到一起,一定要成为一家子,这样的话,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如果暂时走不到一家子程度,没办法,我们只有靠契约,还得有契约来进行约定,于院长,我不知道我这个回答对不对,但是一家子谈何容易?像大庆这样的真正的一家子,有几个做到,太难了!但是我希望,因为为什么我说周书记有靠山,他有兰炼、有兰化,有天然的这样一个条件,可以做到很好。像于校长有渤海,他又是渤海集团的一分子,也有非常好的条件,而我们多数的学校我想都有这样一个背景,如何和自己的服务对象把这关系搞得更好,真正作为一家人,解决像从企业聘任教师这样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上企业去聘请教师来学校讲课,我们同时可以我们送教师到企业来就地进行培训,这样的一种互利互赢的方式,我相信会做得很好。

校企合作——

学生有“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是见面礼

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学到多少而是能够转化多少

郝长江:看哪位,后面这位,我们的麦克赶紧送到,先报一下名字,然后讲问什么问题,向谁问。

李继睿(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产业处副处长):我有两个问题请教李书记。第一个问题是在座的很多学校想知道的,因为校企合作我们都想深度合作,包括我们学校有这个湖南化工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也有这个专业建设委员会,里面也有很多企业的专家,从事了这么多年教学以后,发现这个很多还是流于形式,根本就很难做到这个深度的合作,远不如这个大庆职业学院的特殊性,就像郝会长说的是一家子。那我第一个问题就是请教李书记,如果不是一家子的情况下,比如我们其他院校,或者说假设我们这样的学校想和你们合作的话,怎么样才能够打动你的心,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希望我们讲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高职院校里面也是搞了很多这个创新创业的这个基地,但是这里面有很多还会流于形式,那么请问一下李书记,你对于这个高职学生的这个创新教育有什么看法?谢谢!

李春海: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应该说这个对接也好,合作也好,确实是一个双向的,这是个你情我愿的事情,这个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你就想和我对接,我不想跟你对接,那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如何打动,其实你已经回答了,既然是双向的,起码要拿出你能够打动对方的这个能力,或者是刚才我们王院长说的情感也好,能力也好,真情也好去打动,那么我觉得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凭什么被你打动,这个是你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之间的合作彼此是有需求的,就是说企业和学校合作之间,企业是想得到人才,这些是企业的想法,就是说我们跨界的需求,你从湖南到东北来想和我合作,理论上讲我觉得不太存在这种合作的可能,因为我们的距离确实很远,但是如果说从国有企业的更高层次上讲,那么企业一定会支持职业院校去培养人才,我们不能那么狭隘,就是给我培养人才,我就喜欢你,你给别人培养人才跟我没关系。我认为企业应该有一种更高的价值观,无论是你湖南的还是湖北的,那么只要和企业相关,我们都要有这样一种社会责任,就是说今天你可能没有为我培养人才,但是你的培养一定会有助于化工事业的发展,就像刚才说兰炼、兰化被称为中国石化人才的摇篮,所以说周书记他们才这么有底气,这就是一种自信,说你凭什么打动我?我认为无论是从我的角度讲,还是从企业的角度讲,应该主动的被你打动,这都是我们的责任感,这是我们责任感很大,那么你们作为学校就更应该拿出真正的被企业所信服、所喜欢的学生,就像我们学院提出的“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拿出硬邦邦的东西来,企业自然会喜欢,因为我们之间是一个双方互利的一种关系。

刚才您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创新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创新的问题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关心的,尤其是企业对于学生创新,就现在的情况下,我说的不一定代表所有的企业,从个别的角度讲其实是不满意的,就是说我们学生确实学了很多知识,但他不会转化,创新的本质就是用所学的应用知识和实践结合产生的一种变化。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的应用的方面引导和学生所学知识将来在哪方面能起作用,我认为这个方面的发散和引导欠缺,我们只教到了知识这一步,教完了没有往下走,所以现在无论是我们的学生、还是我们的职工,就是说我们得再等到3到5年,他才能知道这个技术改造和我学到的哪些知识能嫁接起来,所以说,我觉得在学校倡导学生创新,就是让他把现有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我们社会、和企业最前沿的技术发展能够嫁接起来,让他知道我这个知识在哪能用。我这个知识在哪能发力,而不是我就有这个知识,不知道在哪使。

现在,其实这种情况在企业还是我们是能感受到,不能说我们的学生没有提高知识,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应该说我们这么多年,职业教育老师具备的教育功底,确实教了学生非常多、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在这个转化上,我认为可能我说的不一定是完全对的,可能片面,可能我们老师也没有过深的去想我们的知识怎么和现在的这种生产结合嫁接转化呀,所以我们只是聚焦到了知识这一块,那么怎么创新,就是在学校就引导,引导的前提是得了解往哪引,就是还是要了解企业目前的需求,包括行业前端的需求,可能超出企业之外,也就是郝会长上午说的那个概念,叫全球契约等国际公认的企业行为规范等,这是很前沿的东西,那我们的学生要是知道了,全球契约在四个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那我们可能就真是很超前,你就知道往哪引,所以说我觉得还是要老师高屋建瓴,引导学生朝着他专业方向去发展,就能够放心,而不见得都是完全符合某些硬性的规定。

郝长江:回答非常好、非常好,这个问题回答非常好。

校企情深——

有情才有谊、有为才有位,难得门当户对

企业离不开、社会口碑好,亟待政府支持

王志恒:我想再就“一家子”的问题再补充一下。像大庆职业学院这样的企业办学,似乎我们没有必要、也不用去花更多的精力确保校企合作。你已经都是企业的一员了,你还有没有资格谈校企合作?其实不尽然呀,刚才我说了我在企业里边干过十多年、当一把手,又回来当院长这种感觉,校企合作当中的学校一方,特别是在企业办学里边的学校的地位,被边缘化很正常,因为企业是以生产为主,创造利润为主,这无可厚非。在这儿,尽管有我们公司领导在这儿、有企业领导在这,在企业里边,我觉得教育离不开化工,有为才能有位,在我们大庆油田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只要说到职业教育几个字,我们就感觉到荣幸之至。不是说企业不重视教育,刚才说的都是重视,但是我们企业办学这样的学校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最近国家出台了国有企业要剥离办社会功能,我们下一步究竟怎么办?真的处于一个接受考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我们最大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谁给我们钱,谁给我们事?我们现在唯一做的选择就是尽我们最大努力,让这个学校能够有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在这摆着,不是说被企业所抛弃,也并不是说政府将来可以勉强来拿,而是说谁见谁爱,谁饿了也好,不饿也好都想吃,在企业里边办学的情况下,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办学,我们在深度融入企业当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刚才说到的情,靠什么情?石油情、朋友情、事业情等等这些情。大庆油田有30万职工,靠什么人家把培训任务安排给你,靠什么人家把项目给你,我们就是从认识这些“哥儿们”做起,开始人家给你的那叫“施舍”呀,我说的都是实话。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以前在化工集团,我可以在老总们面前直着身子,因为每年化工集团给大庆油田交几个亿的纯利润,但是现在一到年底,我们得躬身向各位老总要项目、要钱,在这时候怎么把这些靠人情给的这种机会变成我们让人满意的回报,从施舍到认可,然后再到满意,最后再到离不开,所以说我们的目标很纯真:企业离不开、社会口碑好,政府肯支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衷心愿望,而且也是我们下定决心要深入融合企业,也是我们感恩协会能够在这儿搭建这个平台,真正实现产业和教育的一个对接。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也代表我们企业办学的这些学校,发出呼吁:第一,国家尽快出台校企合作法;第二,企业办院校尽快得到与政府举办院校的相同待遇;第三,国家支持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尽快到位!好,谢谢!

郝长江:我们湖南化院老师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一下就切入到这个校企结合、校企合作的跨界,那也就是刚才李书记和王院长回答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你要“搞对象”,你得要爱,要表达出来,要贴近,要不然企业难以知道,你要想跟我“搞对象”。这个默默的爱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要成为现实,还得我们大胆的走出一步。

第二,要努力提升自己,要努力做好为企业服务,要努力的让企业满意,要努力装扮自己——靓丽,这样的话“找对象”,条件才能更好。真正找到门当户对的、彼此双方都满意的。实际上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太大,希望我们每个学校都按照这样的想法去做好校企合作。

结束语——

融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好利用好场景式实训基地

郝长江:那么由于时间关系,因为一会儿王院长那还有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安排,也是大家非常期待的,到这来一定要看看大庆职业学院的实训装置,非常有特点,尤其是刚才介绍的、大家期待的那个SWE项目,不知道在不在里面,也比较近。那么这样的话,我简单的就我们今天讨论的情况,做几句话的总结。

第一,现在已经到了作为我们职业院校来说,现在已经到了我们是否能够融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这项战略当中。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仅要从学校的发展、从学校的改革去考虑,我们要进一步的考虑,不单是说我们要把进了学校的这些学生很好的培养、提高,很好的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能否成为行业、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需要很好对接。我们要培养企业合用的人才,我们必须要很好的研究企业文化。引入企业文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像刚才周书记讲的企业文化进校园,不是挂在校园的墙上,而是要通过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宣传层面的工作、包括课程层面的工作,让企业文化能够落地,这是一点非常重要的。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要和企业的合作密切地结合起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安排,那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还有一个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我们所学校都在这些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做得多有成效,但这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我也希望我们通过,每到一个学校去开会,我们要都要组织对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也希望大家在大庆职业学院下一个环节的这个参观学习当中能够有所借鉴、有所启发,更有所收获!

大庆职业学院学生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