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2017-02-05周雪景
周雪景
(邢台学院外语系,河北邢台054001)
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周雪景
(邢台学院外语系,河北邢台054001)
日本茶道,是一种源于我国茶文化但又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茶道就是“茶汤道礼”的简称,其形成基础为“禅茶一味”的佛教思想,但是在日本本土的发展中,又结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哀物”的特征以及对礼仪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的以“和敬清寂”为核心内涵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禅茶一味;文化内涵
茶发源于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饮茶者把茶从单一的饮品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乃至精神的高度,并与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交融汇合,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国茶文化。在我国唐朝时期,随着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和宗教上的交流,茶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从一开始简单的“日常茶饭事”,逐渐与日本的哲学、伦理以及审美观念联系起来,表现为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最终在十六世纪左右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主要内容的日本茶道。
1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奈良、平安时代,二是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三是江户时代,四是现代和当代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年代大约为我国的唐代、两宋、明清以及现当代时期。
首先我们从奈良、平安时代说起。据日本历史资料记载,公元805年,远赴中国首都长安留学的僧人最澄归于日本,其从中国带回来一些茶籽,并种植成茶园,称为“日吉茶园”,位置在今天日本京都比睿山附近,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茶园。由此可见日本人饮茶的源头是中国,其实不仅是茶叶来自中国,日本人最原始的饮茶方式也源自中国。从日本当时流传至今的几部汉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一开始的饮茶之法与中国唐代的主流饼茶煎饮法并无二致,都是先把茶饼搁到火上烤干,之后再碾压成末状,然后烧开清水,放入茶末和些许盐,待茶香四溢时便可饮用。这也能证明当时日本留学生从中国带来的不仅是茶叶,还有饮茶的方法。与此同时,在唐代茶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雏形。受到唐诗的感染,日本的饮茶者喜欢在饮茶时用汉语做成茶诗,这些茶诗是在朋友之间饮茶时所作,因此很多都是以对答的方式进行创作,比如说《与海公饮茶送归山》、《答澄公奉献诗》等等。这种饮茶之风一开始流行于日本的贵族、寺院以及上层阶级之中,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随着茶叶的不断普及,日本茶文化也逐渐从上到下,流传到了广大的普通群众之中,比如说献濑户烧、备前烧、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就可以证明茶文化在日本的广泛流传。
其次,来看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在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后,终于在镰仓时代出现了一本划时代的茶书,也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茶书,那就是《吃茶养身记》,这部茶书较之中国的《茶经》要晚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标志着日本的茶文化终于到了可以总结和沉淀的历史阶段,这也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日本的茶文化仍然不断吸收中国茶文化的养分,当时中国正处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使得中国饮茶者不断创新饮茶形式、增加品茗内容,如茶的种类更加繁多,茶具更加精美、点茶法也变得丰富起来。而这些形式和内容被日本的“茶祖”荣西带回到日本,很快就在日本的寺院、宫廷贵族以及武士阶级中流行开来,并由此发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斗茶会”。而在室町时代,随着斗茶会的进一步发展,斗茶从一开始的娱乐功能上升到了一种宗教的高度,因此一些带有浓厚日本文化特点的斗茶室也开始出现。日本的斗茶室采用全部榻榻米的设计,也被称为“书院式建筑”,主客均跪坐着,无论点茶还是饮茶,都很讲究环境和礼节,这就为日本茶道中茶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江户时代的日本茶文化。江户时代,是日本茶文化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时期,是日本茶文化最璀璨辉煌的时代。在引入、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一千年后,日本茶文化终于出现具有浓郁日本文化特点的日本茶道。在日本茶道成型的时期,也正是两宋及元朝点茶道盛行之时,之后加上明清泡茶道的形成,日本的茶人将这两种茶道结合起来,并加入了抹茶道的礼仪要求,最终形成了以抹茶道为主流的日本茶道。
到了现代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跟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紧密,中日两国茶文化也开始了互通有无,一方面是日本茶人前往中国寻找茶文化之根,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日本茶道,另一方面是日本茶道对中国茶文化的“反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了茶艺表演上面。时至今日,日本茶道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其在精神内涵、外在形式上面已基本固定。
2 日本茶道蕴含的“和敬清寂”精神内涵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主要精神主张,一方面它要求饮茶者要以“和敬清寂”的心态去进行茶事活动,另外一方面它还要求饮茶者要把这种心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与人相处和生活礼节上面。
和,指的是平和友善,这与中国茶文化中源自儒家文化的“和谐中庸”思想一脉相承。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主要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和”。它主张不同身份的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清楚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并采取正确而恰当的态度,如君与臣、父与子等等,都要遵守一套严格的社交规范。而物与物之间的“和”,则体现在日本茶道对世间万物自然属性的认知上面,它认为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有的适合搭配在一起,而有的则相悖。至于人与物之间的“和”,则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要用友善的态度去对待世间万物,并从自然中获得一种思想的升华。
“敬”,一方面指的是尊敬,另一方面也有严肃认真和慎重的意思。日本茶道要求饮茶者要在社交上充满尊敬之意,要注重人们在相处中的尺度和礼节,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过于亲密,而是要时刻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另外,日本茶道的“敬”,还体现在做人做事的严谨和认真上面。这里的敬,含有敬畏之意,主张人们要认真严肃对待自己的职业,要有充分的职业精神,在工作上要一丝不苟。而在生活中的事情上,同样要心怀敬畏,用认真的心态去干好每一件事情。日本茶道的“敬”,其实是源自佛教思想,与佛学中的专注、专一、心无杂念一脉相承。一言概之,日本茶道的“敬”就是敬人、敬业、敬事。
清,指的是清净而无瑕,这也是源自于佛教中的“清净”思想。日本茶道与佛教一样,都认为如果心中不净的话,就会心生各种贪念与困惑,甚至有“妄想”之意,因此日本茶道要求人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洁净的心灵,纯洁而无邪。因此,日本的茶室在设计风格和环境营造上,都致力于追求一种清净而无垢的境界,多有竹林流水,简约大方,让饮茶者一旦进入茶室,便会心生清净之情,忘掉种种私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茶事活动之中。
寂,指的是空寂,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寂灭为乐”。它主张饮茶者要破除一切杂念与贪念,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层次。而这也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哀物”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很多日本茶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会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来达到空寂的境界,如看花开花落、听竹林风声等。同时,这种寂还体现在饮茶环境的静谧上,与中国茶文化一样,日本茶人在饮茶时也主张要寂静,不能有嘈杂之声,不能有喧哗之语。
3 日本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礼仪
如果说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核是“和敬清寂”,那么其行为准则就是其深厚的文化礼仪,而日本茶道的文化礼仪源于中国的古典名著《礼记》。日本茶人主张饮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而是要通过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礼仪,去提升道德素养,去修身养性,并把这种礼节运用到生活当中。
《礼记》中说道:上东阶以右足为先,上西阶以左足为先。这种对礼仪的规范,后来被佛教所吸收并采用。而随着佛教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也将这种礼仪当作自己的规范,并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譬如说日本茶人在进行茶会时,会有前礼、后礼、总礼上的讲究。具体而言,就是如果客人被主人邀请去参加茶会时,必须要给主人送去一封信,告知自己是否能够参加,并要在信中表达对主人的感谢,此谓之“前礼”;而等到茶会结束后的次日,客人还要前往主人家答谢,谓之“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会完毕时的一种礼节。
说到日本茶道的文化礼仪,就不能不提“一期一会”的思想内涵。“一期一会”源自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井的茶书《茶汤一会集》,里面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茶会就如同人生,一同饮茶之人也许此生就只能见这一面,即便主客日后会多次共同饮茶,但是也不会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无论心境、环境、茶水,都不会再一样。因此,每次茶会对于主人来说,要一丝不苟,饱含深情去泡茶去分茶,用真心去招待客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凑合。而对于客人而言,也要秉承一种此生也许不能再相逢的心态,用心去享受主人的每一个动作,认真去聆听主人的每一句话,并珍惜与主人饮茶的每一刻每一秒。其实,假如深寻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理念,我们会发现它仍然来自于佛教思想,是佛教“无常”观的一种体现。“无常”观要求人们要珍惜每一天、每一时刻,并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无论是“一期一会”还是“无常”观,都给予日本茶道一种无可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通过饮茶让品茗者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激发他们彼此之间的共鸣,并以茶为纽带,让心灵紧密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可以说,这种感觉也只有在日本茶道中才能体会到。
4 日本茶道蕴含的审美价值
除了“哀物”外,日本茶道还有一种特别的审美观念,那就是“残缺美”。在日本茶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位著名茶人一起去参加茶会,发现了一个缺了一只耳朵的青瓷花瓶,两个人对其十分喜欢,于是互相出高价竞买,原因不是这个青瓷花瓶的工艺有多高超,也不是因为其图案多么精致,恰恰是因为这个花瓶缺了一只耳朵,是一个残品。因为日本茶道注重“空寂”,而“空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有“残缺美”。比如说在一些“草庵风”的茶室中,往往会用一些制作钝重、釉面不平或者有其它明显能看出缺点的茶碗来进行茶事活动。这种审美观念主张人们要用平和而宽容的胸怀去看待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完美,并学会欣赏那些缺陷,因为在人生中,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有时候不完美其实也是一种完美。
再来看看日本茶道中的简素之美。简洁朴素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提倡佛教中的“无”,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无能包容一切,一切又都隐匿于无。因此,日本的大多数茶室或者庭院,都十分推崇简素之美,在建筑材料上面多就地取材,如粗木泥瓦、草木石头等,让茶室庭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几近于无。在内部装修风格上,也是简单而又纯朴,绝不会有富丽堂皇之感,无论是室内的木柱还是横梁,又或是饮茶之桌,都是其原始状态,不会精雕细刻,呈现出一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也许没有一时的惊艳,但却相看不厌,是一种能够经历时光考验的美丽。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
[2]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46-52.
[3]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千宗室.茶经于日本茶道史商的意义[M].日本淡交社,1983.
周雪景(1981-),女,天津市蓟县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