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下中国茶叶包装英文翻译研究
2017-02-05王冬梅
王冬梅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目的论下中国茶叶包装英文翻译研究
王冬梅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瑰宝中不可缺少的版块之一。而茶文化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水平,与我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是分不开的。在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渲染之下,茶文化才更加有特色。因此,如何将我国茶文化的精髓在茶叶包装中完美的展现出来,并使之具有色彩,就要看茶叶包装了。茶叶包装作为中国茶文化对外宣传的特色之一,对其包装的翻译研究自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茶叶包装的特点,并详细的介绍了目的论下翻译的艺术魅力,最后对目的论下中国茶叶包装英文翻译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希望对于中国茶叶包装有所帮助。
目的论;茶叶包装;英文翻译
茶叶的包装作为茶文化对外宣传的标志特色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茶叶出口量的增多,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细致和讲究。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之下,如何减少翻译的误差,准确的传达茶文化的内涵也成为翻译的重点研究对象。目的论主张最完美的翻译。在目的论下,不仅能够保留茶文化的原汁原味,也能够让茶文化更好的适应国外的市场。因此,对于目的论下中国茶叶包装英文翻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具有特色的茶叶包装,才能在外国茶叶的冲击之下依然繁盛下去。
1 中国茶叶包装的特点
1.1 以茶文化的历史为背景
现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饮品之一。休闲之余,人们愿意与朋友共饮来为彼此的情感升温。茶叶在我国出现的较早,大约在神农氏时期就有记载。自此之后,茶叶就再也离不开大众的视线。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也成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中流通,并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及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关于茶文化的故事也广为流传,甚至发展成为一段段民间佳话。而除了茶叶给商人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财富且是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因此,为了突出茶叶的这一特点,在包装的时候,将这些美丽的故事加入进来,不仅会增加人们对于茶叶本身的兴趣和好感度,也能够向人们传承比茶香还要醇厚的茶文化的气息。品茶养性,品茶感怀,人们徜徉在这些动人的传说之中,感受着茶文化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洗礼,不再有烦恼和纷扰,只留一杯清香在人间。
1.2 体现茶叶的地方特色
由于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环境等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理特征,这也成就了中国不少著名的茶城。每个茶城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叶品种,这是它不可替代的,得天独爱的礼物。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之下,茶叶的口味不尽相同,它的文化特征也受到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地方习俗的影响。而为了突出地方的特色,将当地的名产推广出去,加大城市的知名度,在茶叶的包装上,也经常会有地方性的代表建筑的出现。这一特点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茶叶本身的印象,更能够向世界传达城市的文化,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有的茶文化更成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以城育茶,以茶传城”,它们成为一个再也分不开的艺术整体,养育着城中的百姓,也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2 目的论下翻译的艺术魅力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是目的论的基础,并能够很好地保护翻译语言的特点,最大程度的还原语言的真实性,避免语言的缺失。在这些原则之下,语言的美感和真实度都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保障。与此同时,语言也是生动的,具有感染力的,并能够达到互动的效果。目的论前后经过了多位学者的修正和改良,最终成为了比较让人接受和喜爱的翻译方式。
2.1 目的原则为翻译找到方向
所谓目的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主要体现在翻译的方法以及技巧的选择上。但是,不管在这其中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能够达到最终想要的翻译目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对于一些技巧的选择上要更加注意,不仅要联系上下,更要概括整篇。这是非常考验译者的功底的事情。此外,目的原则还要求对于语言的精炼,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筛选和增加,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由此可见,目的原则虽然是目的论最基本的原则,但是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它能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语言的准确性,确保不出现误差。目的性也是最适用的翻译保证。不管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译者一直坚持这一原则,就能保证翻译不出现较大的失误和偏差。因此,目的原则对于译者来说不仅是要求,更是职业素养,只有译者一直秉持着这一原则,才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找到方向,使翻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2 连贯原则为译文修理突兀
连贯的原则主要强调语言的连贯性。这一连贯性主要是指译文的不突兀、不造次。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保证翻译的方向,也要注意在过程中语言的连贯性。译者不可太过于哗众取宠,矫揉造作,也不能让读者读起来觉得突兀和生涩。连贯性对于译者的水平要求是很高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单词直译过去可能并不符合译文的习惯,也会破坏语言本身的美感。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些语言进行整理和划分,并对一些语言习惯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变,保证语言在最大程度上的完整性。连贯原则是在考虑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的程度上进行的,它既可以帮助译者对语言进行选择和修正,又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环境。如此一来,翻译的内容才能更加的被读者所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连贯性原则对于译文来讲就像是一位修理工,只要将突兀的地方整理干净了,整个译文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2.3 忠实原则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和谐
在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的基础之上,忠实原则主要强调了译文与原文的整合与统一。相比于前两者对于语言水平的要求,忠实原则更加看中译文和原文之间的联系。因此,好的译文不仅能够将原文的意思表达的非常清楚,更给了原文和译文一个互动的机会。由此看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遵守重视原则,力求不违背原文阐释之义。
3 目的论下中国茶叶包装英文翻译研究
在目的论的理论要求下,中国茶叶包装的英文翻译还有待改进。运用这一理论,使中国茶文化更加符合风土人情,更容易被接受,才能让茶叶的销售之路变得越来越顺畅。
3.1 目的论使中国茶叶包装更易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牵一发而动全身。茶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的延伸和注解,因此,如果要将茶叶的包装设计的有特色,就必须要将这些文化精神点缀添加进去。可是,面对庞大的文化和语言体系,很少有译者能够“笔直”地走下去。因为这不仅要求笔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要求笔者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包装看起来很精美,但是丝毫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但是,有了目的论的指导,不仅能够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语言以及单词的选择,更能够将语言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此一来,中国的茶叶包装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其他国家之中,才能够更加具有当地特色。
3.2 目的论让茶叶的包装更加符合外国的语言习惯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语言差异不仅体现在有的单词所代表的含义不一样,更表现在使用语言的习惯上。与中国语言的严谨性相比,外国的语言相对自由。英语中也有很多单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根据可言,只是考虑到说话者的心情,这也符合他们自由的风格。而这样的表达也会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风趣。因此,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之下,如果你非要将中国的成语一板一眼的插入进去,不仅使得语言显得非常僵硬,也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一头雾水。目的论可以在保证语言的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加语言的连贯性,使之更加符合外国语言的特点,让中国的茶文化符合外国的语言习惯,变得更加“好吸收”。
3.3 目的论让茶文化保持本真
通常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打开国外的市场,缩短文化的差距,在对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使之更加符合外国的文化特点,也更加顺应外国市场的需求。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的改变茶文化本身的特色。而翻译这条路之所以辛苦,正在于此。如果只是为了销售茶叶,而制造足够符合外国人的口味的包装,可能在一时之间能够取得短期的利益,但是很快,茶叶就会失去自己的魅力。茶文化集几家文化之大成,代表着中华传统中精髓的文化内涵,更将其内涵注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将最宝贵的文化丢失了,那茶叶就没有丝毫的文化可言了,中国的茶文化也将不再具有任何的魅力。如此一来,即使使用再昂贵的包装材料也找不到茶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力。而目的论的原则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这一现象的出发,保持着茶文化的原汁原味,保持中国特色。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目的论运用到中国茶叶包装英文翻译研究之中不仅能够改变翻译的通病,也能很好的保留茶文化的内涵。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要使茶叶具有真正的市场价值,就必须将正确的方法运用到中国茶叶的英文翻译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茶文化才能不失魅力。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中国茶叶包装的翻译一些启发,也希望中国的茶香能够飘满整个世界。
[1]张倩.基于翻译目的论下我国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J].福建茶叶, 2016(6):44-45.
[2]赵娜,李培,岳玉庆.从目的论看英文版_狼图腾_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语文学刊,2009(2):101-103.
[3]周清文,姚琴,高月琴.目的论关照下的葛浩文翻译策略探究——以《酒国》《红高粱》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7): 13-14.
[4]罗文.中国传统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王冬梅(1982-),女,甘肃皋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