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冷棚羊肚菌栽培技术
2017-02-05曹红竹
曹红竹
(平泉市食用菌产业服务局 河北 平泉 067500)
北方冷棚羊肚菌栽培技术
曹红竹
(平泉市食用菌产业服务局 河北 平泉 067500)
本文详述了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全过程,并总结了羊肚菌生产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方面的管理要点。
羊肚菌;冷棚;人工栽培技术
羊肚菌又叫羊肚菜、羊蘑,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的大型食、药兼用菌。羊肚菌不仅肉质脆嫩可口、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菌抗皱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是名副其实的珍稀食用菌[1]。我国羊肚菌人工仿野生栽培起源于四川,随着羊肚菌栽培品种及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主产地由以四川、湖北为中心,向河南、山东、陕西等中原省份扩展,长江以北地区因与南方有显著的气候差异,近一两年才逐渐兴起。平泉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食用菌基地,发展食用菌有着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当地分布有大量野生羊肚菌资源,具备人工栽培的自然条件。于2016年引进羊肚菌菌种进行栽培,目地是研究出一套适合北方冷棚栽培羊肚菌的新技术。
1 土壤与棚室选择
1.1 土壤的选择。目前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属于腐生型土生菌,它在腐殖土、壤土、沙质混合土、不同畜禽粪便发酵料、木屑发酵料中均可生长。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有利于羊肚菌生长,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沙壤土效果最好。
1.2 棚室选择。目前羊肚菌的栽培主要有大田地仿野生栽培、日光温室蔬菜暖棚栽培、冷棚栽培等方式。南方以大田仿野生栽培为主,但大田环境难以控制。北方地区与南方气候差异显著,棚室栽培具有良好的效果。选用冷棚棚室栽培,外棚长31 m,宽8 m,高3.6 m;内棚长31 m,宽6.4 m,高2.5 m;内棚与外棚两边间距各60 cm,内棚与外棚高间距为110 cm;两端分别为水帘和风机。
2 栽培技术
2.1 翻地。播种前翻地1~2次,深翻15~20 cm,做好畦面,畦面宽100 cm左右,过道宽30~40 cm、深10~15 cm。播种前每亩均匀撒施石灰40~50 kg,草木灰适量,调节土壤pH值为6~8.5,上大水浇透,保证发菌时的水分含量,备用。
2.2 播种
2.2.1 菌种选择。近两年小区域试验表明,六妹系列、七妹系列的羊肚菌品种更适合本地栽培。
2.2.2 菌种准备。将菌种袋的外部用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进行消毒,将菌种在已消毒盆内掰碎,但不要揉搓,尽量减少对菌丝的伤害。
2.2.3 播种。羊肚菌冷棚栽培应在9月15日~10月15日播种。每亩地350袋菌种(袋净长16 cm,折径8 cm),将准备好的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用钉耙搂平,表面可见20%左右的菌种或用土覆盖2 cm厚即可。
2.3 发菌。外界温度在3℃~25℃时进入发菌管理阶段,发菌时地下温度为10℃~17℃,历经8~15 d地面铺满白色菌丝。发菌时不可强光直射,以黑暗为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羊肚菌属于好气性真菌,发菌阶段早晚温度较低,应在中午通风10~30 min。
2.4 补料阶段。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谭方河最早使用羊肚菌外援营养袋补料技术[2],极大的促进了大田羊肚菌商业化栽培的进程。菌丝长满地面可放置营养袋,每平米放置3个营养袋(营养袋净长16 cm,折径8 cm),营养袋侧面刺孔或划口,刺孔处朝下,放置时要压平,尽量与地面接触,保证菌丝及早长入袋内。15~20 d菌丝长满营养袋,同时地面菌丝颜色由白色变为土黄色。
2.5 越冬管理。本地区冬季较寒冷,为了防止菌丝被冻伤,影响出菇,做好越冬管理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此阶段要加强管理,选择保温、保湿、透气性能好的材料覆盖在菌丝上面,此时若地面太干可补水1次,但补水一定要在上冻之前进行。
2.6 催菇保育阶段。于4月上旬浇1次大水,保证一次催菇成功。4月中旬发现大量圆形乳白色原基,历经2~3 d,圆形原基成长为乳白色锥形,基部变大,以支撑菌柄继续发育的需要。锥形原基生长到一定程度,菌盖和菌柄开始分化,肉眼可见幼嫩的羊肚菌子囊果。刚形成的子囊果颜色为黑色,历经5~7 d幼菇由黑色变为黄色;黄色的子囊果经过7~10 d变为黑色,变为黑色的子囊果5~10 d可生长成熟,此时要注意其变化,及时采收。管理要点:
2.6.1 温度。地下温度在6℃~20℃时,原基开始生长,原基生长对温度较为敏感,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0℃~15℃。子囊果生长温度为8℃~18℃,幼嫩的子囊果对温度的要求较严格,温度高于22℃或剧烈温差都会造成幼菇死亡。
2.6.2 光线。羊肚菌有较强的趋光性,其生长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2.6.3 湿度。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型真菌,原基大量形成后,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微喷,此时不可上大水。出菇后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保证空气湿度和幼菇正常生长即可。
2.6.4 通风。羊肚菌是好气性真菌,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适当通风可保证棚内空气质量,可减少杂菌的发生。
2.7 采收。羊肚菌质地较脆,应用小刀小心采摘,采摘时既要保证子实体的完整度,又要避免伤害周边菌丝和小子实体。羊肚菌子实体由浅黄色变为黑褐色,菌柄为白色时采摘,否则会影响羊肚菌的品质,采收期持续1个月左右。
3 产量与经济效益
利用冷棚培植羊肚菌,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所选用的六妹、七妹羊肚菌系列生产状况良好,每亩可产羊肚菌195 kg。每10~11 kg鲜品可出1 kg干品,每亩干品产量为17.5~19.5 kg,按目前羊肚菌干品市场价1 600元/kg计算,总收入最低可达到28 000元,菌种、营养袋、人工费投入约4 000元/亩(棚室折旧费暂不计),每亩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4 羊肚菌栽培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发菌期防止绿霉感染。本地区10月份以后温度开始下降,绿霉感染率不高,但也有个别畦面出现绿霉,对于污染不严重的畦面可用镊子或小铲将其清除,防止大面积传播;污染严重的畦面,将整个畦面的培养料清除,及早发现可以补种,防止影响生产。
4.2 防止羊肚菌幼菇时死亡。羊肚菌生长到1~3 cm时极易造成幼菇死亡,排除前期营养储备不足造成幼菇竞争性死亡外,环境控制非常重要,棚室及外界环境突然变化或遭受水淹等问题,均会造成幼菇死亡。
4.3 子囊果生长期防止镰刀菌的发生。子囊果生长中后期会有杂菌感染,尤其是镰刀菌传播速度很快,一经发现,2~3 d之内可大面积传播,影响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中以预防为主,可加大通风量,保证空气流通,防止镰刀菌发生。棚内发现子囊果上带有镰刀菌时,应及时采收,防止大面积传播。
[1]何培新,刘伟,蔡英丽,等.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30(3):26~29.
[2]谭方河.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J].食药用菌,2016(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