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和爱的回归
2017-02-04关馨
关馨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与教化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优秀的老师从“人性化”教育为出发点,以仁慈和爱,教育学生的故事。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法国乡村一个落魄而又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在人生的低谷,来到一个叫池塘之底——-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任音乐老师。他面对的是这样一群孩子,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们遭到社会的忽视与误解,残缺不全的家庭亲情,冷酷无情的学校责罚,判若鸿沟的师生隔膜,都一步一步地把这些本是纯真可爱的稚嫩灵魂推向人世间爱与理解的边缘,乃至绝望的深渊!在剧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久被遗弃而困于“池塘之底”的放牛班,有朝一日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然而,上帝的使者——马修来了!
作为新学监的马修进校后耳闻目睹的是校长的专横刻薄,学生的叛逆,老师的冷漠。但是他并不因为来到“池塘之底”而气馁,也不认为这是“我自己人生的低谷”;相反,他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真诚而耐心地教导这个一度让老师们束手无策而声名狼藉的“放牛班”,犯而不计较,并且屡次在学生与师长的冲突中默默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不久,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最终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马修的高尚情操,闪烁着人文主义熠熠的光彩!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作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
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马修来到的学校,是一所问题少年的学校,到处都是混乱的现象。可一开始我们就看到马修满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真诚的关怀。这种关怀似乎是来自人的本性,但是又是很难得的。马修在他的问题学生犯了错,甚至使得他住院,他都没有直接采取关禁闭的方法。而是尽自己的所能去保护那些学生,去保护他们免得肉体的惩罚,但是这种保护不是完全没有原则的,他的关怀是在学生愿意去用他的行为来接受惩罚,表示以后改正。
马修在日记本上写着自己是个失败的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音乐的伟大事业中,可是他却从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扬名。而当他来到学校后,决心要建立一个合唱团。也很庆幸,他在这里找到一群富有天赋的孩子,特别是一个叫做莫朗的男孩。很显然,马修是个提倡宽容,反对暴力的人,他看到校长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的荣誉不惜暴力对待学生,从来不懂什么叫做体谅什么叫做宽容,只知道“行动回应”。而马修的出现显然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也挑战了校长的威信。马修是本着人人文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善心去对待身边的问题少年。马修的作为,是对孩子们的宽容,同时也强势反对校长的暴行。
在施教过程中,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帮助了这些孩子,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学生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简单质朴的影片,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其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男主角马修也只是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有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却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以音乐和他善良,宽容,仁慈救赎了放牛班里那些已被遗弃的孩子的心灵,让这一帮不被老师认同与喜爱,调皮捣蛋甚至过分的恶作剧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感到了爱的力量,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教师马修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五个方面:
一、把尊重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既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影片中马修老师在莫杭治被禁闭的时候,对来看望他的妈妈说“他去补牙了”,恰到好处地维护了孩子在母亲面前的尊严,同时也给了孩子母亲面子。当孩子们用一系列小手段捉弄马修时,校长突然进来看见马修和一个孩子僵持在那里,问:“他做了什么?”马修老师耸了耸肩:“他没做什么。”那个孩子一阵错愕,他没想到这位新来的老师居然会帮助他保护他。
二、把关注和鼓励贯穿教育过程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父母的重视,更渴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同、欣赏和喜爱。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优点,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关注学生本体的体现。马修老师教的这些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对他们失望,失去信心。但马修老师并没有这种想法,他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和天赋,在最开始试音的时候,马修老师让每个孩子都试唱几句,按嗓音的特点将孩子们分成低音、中音、高音三组,让每个孩子都在合适的音域里获得最好的发挥,音色特别好的几个孩子,马修还给予了相对比较多的试音时间,以发现他们的特点。
三、善用音乐,实施美育
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马修利用合唱团开展了很好的集体教育。合唱团是集体性的,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借助音乐与歌曲的媒介,孩子们被很有秩序地集中在一起,专心投入地歌唱,而不是散乱无所事事。这样,有了良好的兴趣培养,可以避免许多意外的发生,也可以在美育中陶冶情操,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素养。
面对学生唱着损他的歌曲,他并没有介意歌词的内容,反而告诉这位学生哪个音符不到位。他没有把儿童的淘气和顽皮视为心怀恶意地破坏秩序,把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视为懒惰,把儿童的健忘性视为不诚实。他很好地发扬了积极的因素,克服了消极的因素。也因此,使他萌发了组建合唱团的意愿。而音乐,正是净化心灵的灵丹妙药,为放牛班迎接春天打下了基础。
四、理解信任,善待学生
教育,意味着师生之间首先要相互理解、相互肯定,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扬学生的优点。面对学生偷取他的乐谱,“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他为他的学生们隐瞒了真相,使他们免于受罚做苦力的命运。这体现了他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的一面。没有信任便没有教育,如果没有对他学生的信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
面对学生因恶作剧而使一位学监受伤,他没有把这个学生交给校长,使学生得以幸免校长的体罚,并且他善意地引导学生承认错误并以他的行动去照顾关心受伤的学监,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这说明他善于利用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施行人道主义的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对人态度的人道化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五、宽严有度,因材施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马修老师还利用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开辟每一个学生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练习唱歌的时候,他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嗓音的特点,让他们在适合的音部歌唱;对于歌唱的准确性,他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任何杂质。当然,他还尊重学生的选择,有一位小朋友佩比诺不愿意说话唱歌,他就让他在一边充当指挥。而一个叫郭邦的孩子唱歌“走调”,马修也没有把他排除合唱队,而是让他也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当了一个小小乐谱夹,充分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发挥他们的长处。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伯乐,而这群孩子,是以匹匹幸运的“小马”。
而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他也不是一味的宽容和爱心,而是进行“冷处理”。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领悟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也使孩子们学会了自我教育。
六、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
马修在施教中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他的爱的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出色的演出,那纯洁飘渺的童声合唱,让伯爵夫人也为之心颤。而最重要的是,其中一个有着“天使的脸庞,魔鬼的身材”的领唱小“千里马” 莫杭治,曾是孤僻,冷漠的孩子,对马修有种种的误解,而马修却不计前嫌邀请他参加演出,是他始料未及的。当完美的演出快结束那一刻,马修从他眼神里突然读出了很多东西:“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去感激。”这或许只是孩子们改变的一个冰山一角,而后当马修被校长冠以“失职”的罪名开除时,没有孩子来和他道别,他以为,与其说是孩子们的谨慎更可能是他们的冷漠。而他太低估了自己的教育,还有那帮本是天真善良的孩子。垂头丧气的他突见地上的纸飞机,从窗内飘出了孩子们熟悉的歌声“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往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循着你的轨迹飞翔……”。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每一寸肌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作为教师,他是成功的!
由此可见,学生喜欢人性化的教师。马修非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到他们内心的需求,观察到孩子们其实也喜欢唱歌,喜欢被肯定,他用他的音乐拯救了他们,最终也被他的学生永远的留在心中。而校长习惯于体罚,习惯于统一规定,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忽视了学生是有灵魂有精神的个体,忽视了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他最终必然被全校学生赶出校园。
七、以人性化的关怀关注学生
人性化的教师是温暖的,如同阳光;人性化的教师是灵动的,如同甘露。人性化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这魅力来自于教师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就不再是平庸的教师,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领导学生,成为学生门的朋友和导师,如马修。老师人性化的爱与尊重是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手段,而使学生的心灵充满爱与尊重是目的。育人先育心。在由人的精神财富外化而来的和谐的交响曲中,最微妙、最温柔的旋律当属于人的心灵。所以,放牛班的春天收获的正是爱与尊重,而这归功于有着理想,个性,信念,爱心,责任心,人性化善良的马修老师。
而由这个例子我们更能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爱,只是,有些人显现得早些,有些人显现得晚些。正如马修在被恶作剧的孩子所伤时却还一心爱着他们,说他们其实是小可怜,需要人理解罢了。而他们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对他们真心的关爱和理解,还有尊重。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可爱之处,老师们只要对他们真心相待,用心去关爱他们,教育他们,没有什么人是教育不好的。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莫杭治是幸运的,他歌唱的天分被马修敏锐的洞察并得到了很好的栽培;佩比诺是幸运的,他追随马修而离开了“池塘之底”最终和莫杭治都成为了音乐界的大师。然而,故事并不是完美的,我们不禁要考虑,那个纵火的蒙丹将何去何从?他是一个牺牲品,是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疑问,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他最后被诬陷而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对马修会意的微笑,也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似乎在表示他明白马修的友善和力不从心。蒙丹虽中毒已深,但并不是无药可救!他也是个“小可怜”!他并不是心中没有爱,只是需要理解和关爱而已!因此,需要我们老师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爱去感化激发这些潜藏着的爱的种子。
总之,爱每一位学生,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我们永远不要忽视艺术教育的魔力,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相信音乐教育的力量,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相信我们能够成为自己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的主宰,把我们的人文关怀理念灌输到教育之中,相信我们能使最难教育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苏]赞科夫.论小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臧若慧.浅议音乐教师的“人文关怀”——以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J/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8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