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7-02-04袁进成刘颖慧
袁进成+刘颖慧
摘 要:作物育种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效性和区域性,作物生产本身又有很强的系统性。为了适应社会对现代农业人才的需求,作物育种学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具体表现为: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改革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09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科种植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础理论、一般原理和育种方法,为将来从事农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有关工作打下基础。现在本课程是在第六学期开课,共设有72个学时,52个学时的理论课,20个学时的实验课。就目前我校实际情况,我谈几点《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在保持教材基本风格的同时,对知识体系作系列调整、优化。对课程体系按学生的理解进行有层次的安排,使课程体系具有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层层深入的特点,明确体现出知识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同时,使得性质相同的问题能够尽量在同一处交代清楚。这样既能一次性讲透原理,也避免了一次讲解不清的含糊和多次交代的累赘。这更加符合一般学生由基本概念出发,理解基本原理,再到实践应用这样由表及里的学习习惯。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一)参与式教学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信息的螺旋循环中成为信息转换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形式上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某一个作物育种方法问题的讨论;二是划出部分章节让学生尝试上讲台讲课;三是在课程学习期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收集专题文献进行课题技术路线设计并相互比较、讨论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等。参与性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实践能力。
(二)启发讨论式教学
对有争议或不同见解的观点、新的发展趋势等内容安排小组讨论,然后典型发言,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见解,交流信息。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思考习惯。同时对基本概念、经典理论、成熟技术等内容,要求“堂堂清”,即每次上课前对上次所讲内容,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提问回答。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表达形式
文字式PPT课件虽然有利于教师减少板书和讲解课程内容,但对学生理解掌握难点内容帮助并不大,没有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强大功能。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把以文字表达感到单调枯燥的内容用大量高质量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表达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课件制作中,还注重不断改进课件内容,补充新概念和新理论,并较多地运用动画、录像和实物图片的演示来阐释课程中的难点和要点,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
由于学校资金比较紧缺,设置的课时比较少或没有设置,从而使学生缺乏实践性的锻炼。实验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所以更应该加强实验课的投资力度,做到让每个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做出实际结果后让教师过目,检查其是否真正掌握了操作技术。教师全程解释回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段和地点,强化实践教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在作物育种学中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是作物育种的主要途径,作物有性杂交技术是杂交育种的关键技术。我们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春播作物大多在7~9月开花,秋播作物大多在3~5月开花。为此我们把作物杂交和自交技术实验课安排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并有大量植株正在开花的地块进行,让学生不仅掌握杂交技术,还能观察到自己杂交实验的结果,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中的实习课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组织学生到大面积实地观察调查育种过程各个试验圃的设计与布置、杂交制种父母本行比行向设置以及花期预测与调节、辅助授粉等综合性措施实施经过(或现场)及存在问题,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思考这些综合性措施的意义、原理和要达到的目的,写出实习报告,培养学生分析、动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校企联动机制
作为人才培养主要渠道的高校课程体系,其构建也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作物育种学》的构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市场对农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无论是课程体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课程体系的实施和评价,要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
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现校企联动机制,作为学生了解生产的一个较好的窗口,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此实习期间,学生通过近距离地参与生产,对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丰富了实践知识,开阔了思路,更坚定了专业思想和发展前景。
通过校企联动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升,课堂认真听讲,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状态,并且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2)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往只看卷面成绩,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没有要求,致使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改革后,由于学生要跟踪作物的整个生长期,而且是自己设计和操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3)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学习成绩是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综合考核,通过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4)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无论课堂内外,师生的互动性增强,大大促进了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和广泛地涉猎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延吉,张春庆,于元杰等. 遗传育种学科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1):61-63.
[2] 张天真. 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