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的记忆策略
2017-02-04姜淑英
姜淑英
记忆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不仅是学生学好思品的前提,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改为开卷考试,教师和学生忽略了记忆的重要性,总指望着有教材和一大堆资料就足够用了,结果考试大失所望。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基础知识识记得不牢,当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灵活从大脑中提取信息,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我们思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准确记住主干知识,提高记忆能力,但绝不能把记忆和“死记硬背”等同起来,记忆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记忆奠定基础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对记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包括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杂乱且抽象枯燥。因此,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记忆的愿望。激发兴趣时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报新闻、辩论赛等。其次,激趣环节设计不宜过多,不能代替授课,所以设计要主题鲜明,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二、探究案例,增强记忆的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究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运用案例探究的方式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选案例,案例要符合主题,针对性强。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案例要准确无误。第二,教师要做好案例呈现的准备工作,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法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在探究案例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描述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刻感知案例,理解教材的观点。第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问题。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案例到教材,由课内到课外,有针对性,有探讨的价值。
三、关注时事生活,为记忆给力加油
时事新闻是生活中新发生的事情,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与学生生活中共同的新闻时事可以与教材观点联系起来,作为记忆的一个给力点,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加强了事物的彼此联系,从而使记忆更加深刻。在关注生活中的时事新闻时应注意:首先,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引入时事新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利于积极主动学习,主动迎接挑战。新闻内容要准确、健康,具有正能量,体现前沿性。第二,采取多种多样的关注方法:可以利用好课前黄金时间,课前三分钟新闻发布会,每学期上一堂时事新闻专题课,制作新闻回顾课件等,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第三,在新闻播报后,要组织、引导学生对新闻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利于价值观的形成和品德的提升。
四、通过情境创设,为记忆打开门窗
教育家叶圣陶说:为了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要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想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内化知识,强化认知行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选择,通过活动,通过问题,通过媒体,通过故事设置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方法。首先,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其次,情境创设要符合实际生活。从学生实际的知识经验出发,探索经验与知识的关系,让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结合。第三,要注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搭戏台,学生唱戏,教师负责很巧妙地引导情境自然地展开,要自始至终围绕着主题,学生的思维要积极,要跟得上节奏,每个同学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每个同学都要有序地参与,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情境体验的效率。最后,教师还要多样、立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官能,在其官能的综合活动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加工,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在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当中,能够富有创造性地构建出更高的道德认识,塑造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金英.浅谈新课标下师生互动型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
[2]李英月.新课标理念下,重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