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进阅读空间
2017-02-04杨晓梅
杨晓梅
摘 要:阅读对于各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一个人阅历和素质不断积累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感受、理解文章,并与同伴彼此分享、交流体验和感悟,使自身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感悟,将知识进行运用。在新课改下,也出现了新的教学观,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指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每个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升其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下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帮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也处于被动地位,则这个阅读就是无效的。下面以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为例,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阅读课文《安恩和奶牛》前,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安恩和奶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2)故事的结尾有些出人意料,但文中对安恩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已经做出了暗示,你能从中找出来吗?(3)你能理解安恩最后的举动吗?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听到这些问题后,他们就迫不及待想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知道故事的结尾到底是怎么出乎人的意料了,安恩最后有了什么举动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思考,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除了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外,我们也可以引用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讲沈复的《幼时记趣》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其阅读兴趣。
二、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差异性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受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及自身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影响,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看法和观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和思维,且强行要求所有学生统一答案和见解,这是极其不明智的举动。作为他们的引导者,我们应该肯定并鼓励他们自身的个性思维,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提升其阅读
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自行阅读时,有的时候会出现盲目阅读的行为,导致其思维混淆且不断重复阅读,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事态发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文章都是一个整体,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注意首尾呼应,也要注意文章中出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句子和段落,总体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把握文章中心,理解其意思。而且在阅读时,也可以由泛读到细读,再到精读,循序渐进对文章进行感知和理解。以下以苏教版语文课文为例,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中,先总说苏州园林在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逻辑顺序,从局部的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到细部的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美、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后,对问题和文章的思考也就会条理一些,不会盲目混乱。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做批注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由某段话或某一个句子引发一些思考和感想,这就要求学生在该部分旁边做出批注,也可以在读完一段话或几段话后,对该部分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通篇阅读后,可以很快地将全文前后联系起来对文章加以概括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准确表述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刻思考,可以快速理解文章,对全文有更深刻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批注,在段落旁边作总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文章摘抄
阅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需要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将一些自己喜欢的、有哲理意义的,抑或是一些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下来,不断翻阅,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写作方面的提高也是大有成效的。长期积累下来,学生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阅读时理解和记忆能力也不断提高,对其在读和写两个领域的显著提高有着十分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写作上得心应手的愉悦和在做阅读理解时快速准确后,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循环往复,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循环圈,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发展。
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而更快更容易地学到知识,感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霍欣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