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思想对我国礼仪和道德教育的影响
2017-02-04吕为华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
吕为华(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 462000)
茶道思想对我国礼仪和道德教育的影响
吕为华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 46200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维,以儒家思维为主,茶道是茶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茶道完全继承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并且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对中国礼仪以及道德教育方面的影响极为深刻。本文以茶道思想对我国礼仪以及道德教育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茶道思想;礼仪;道德思想
茶文化具有浓郁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实现了茶文化与德育的有机整合,挖掘茶文化的礼仪与道德教育价值,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茶道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内容丰富,形式亲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以茶道思想作为基点,提高当代礼仪与道德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 茶道思想对我国礼仪教育的影响
1.1 茶道中“敬茶为礼”是最具代表性的礼仪文化形式,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敬茶为礼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茶叶最早被发现是在上古神农时期,这个时候茶叶十分少见,古代人对于茶是非常尊重,他们视茶叶为上天赐予人类的物品,在各种祭祀、戟神的活动中才会将茶叶拿出来供奉神灵。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茶是上乘的贡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将加重最为贵重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也是传统礼节。“客来敬茶”的风俗也因此而来。所以,敬茶为礼的思想,首先体现是对客人的尊重,是表达对客人敬意的举动。
1.2 我国很多学者在敬茶为礼的思想上,也给出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以茶敬客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所包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敬茶要讲究茶叶的品质,还要有泡茶的艺术与待客的礼节,是物质与文化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中华民族人们的伟大智慧。同时饮茶也是汇聚人们内心情感,提升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通过茶这个媒介,主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品质等等都会得到体现,会达到与客人建立情感,更加亲近的目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也对敬茶之礼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与非常精确的评价,他认为能够喝得上一杯好茶是一种福分,是值得庆幸和珍惜的事情。如果友人恰好是品茶爱好者,那么主人招待一杯好茶,与其细细品味,畅想人生,共叙茶事,此等闲情逸致、安适时刻,必然会给客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当然与敬茶之礼延伸出来的还包括赠茶,将茶赠予好友,更能表达自己与客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因此也有“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等众多说法,可见,敬茶之礼不仅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也是各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敬者,为主,所表达的是对客人的欢迎与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来者与自己情感深厚与否,与自己的是敌是友,敬茶都是主人修养的高度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敬茶礼节都不同,但是客来敬茶却是从古至今一致保留下来的共同传统,不管形式有多么千差万别,其中心内涵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和美德,是需要被继承和发扬下去的。
综合以上所分析内容,集合学生教育的特点,传统茶文化中敬茶为礼在学生教育中可以被理解尊重、分享、友爱、好客、热情等美德和思想,通过将敬茶为礼中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分解为孩子可以理解和明白的内容,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这些美德传授给他们,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文化内涵与道德品质修养的目的。
2 茶道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2.1 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在茶道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茶人”精神逐渐受到关注,作为“茶人”精神就是从事茶叶销售、生产与教学方面的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也包括由此引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风貌。首先,以茶喻人,能够传达出无私的风险精神,借助茶树所具有的品质颂扬精神品质,茶树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管是深谷、高山,还是坡地,茶树都能够生长,适应能力强,优势严寒酷暑、有时暴风骤雨,但是茶树依旧非常植根于土壤中,绽放着绿色,净化空气,为人们带来健康。其次,茶能言志,茶道思想中“超然、淡泊名利”的道家思想,一直是文人雅士皆以明志的手段,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就会使用茶联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韦应物则在《喜园中茶生》中这样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意思是茶树高洁,具有灵性,以此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思想。最后,中国茶道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朱子语类.杂谈》中曾经记载:物之甘着,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综合以上阐述,茶道精神包括风险精神、淡薄名利以及不慕高堂等思想,在现代礼仪与道德教育中,茶道精神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
2.2 茶道精神能够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茶道精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一些学者惊奇归纳为:和、敬、清、寂。不同的学者对茶道精神的理解也有不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结论就是:廉、美、和、敬。这些茶道精神包含了精神品质以及由茶所引申出来的社会思想道德,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茶道精神解释为俭德,从这句话中可以发现,茶道精神能够提高人们的品德,帮助人们内心清寂,从茶室中人们会领会到怡然自得,并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这种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宁静致远思想的体现,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能够体现饮茶之人在茶事中的体悟,这些内容与人之间有紧密联系,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引入茶道思想,通过茶道、茶艺,激发学生对茶道内涵的探究兴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并在其中获得启迪,茶道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和人格,茶道精神还能够促进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所帮助,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修养,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3 茶德思想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友爱美德
高等教育的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地点也相对宽松,在德育教育中,很多学科的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都进行知识的传授,另外德育教学也不应该是静态的,它伴随着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在以茶道思想为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多媒体设备,游戏、小品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到茶文化中的礼友爱美德,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教师可以将古代苏东坡“茶墨俱香”、毛泽东“以茶会友”等典故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并且在播放和讲解故事的时候,将“敬茶、品茶”的文化内涵告诉给学生,通过学生话语言,告诉他们和自己的好朋友喝茶,是表示他们之间友情的举动,是友爱的一种方式,同时将请别人喝茶,也是表示自己想要和你交朋友的意思,同样也是友爱的一种方式,同学们虽然没办法用茶来招待好朋友,但是将茶换成一杯饮料,一个玩具或者是一个手工作品等等,将它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与将茶为礼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心意到了,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茶,都是一样的。这些蕴藏在茶文化中的内涵和道理,用文字叙述出来难免显得苍白,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更加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点组织内容和语言,相信效果会更好。
另外,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让人们更加快乐,而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巨大融合力与包容力,仅仅是“茶道”这一部分,其中就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文化典故与教育结合,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目的。将茶道思想中的“礼、和”作为分享教学的媒介,不但可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德育教育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多民族的特色茶文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藏族的酥油茶、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湖南城步苗族重茶等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茶品,只听名字就十分让人学的好奇,再配合茶文化,茶艺表演等等,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在引入茶文化之后,接着将“敬茶之礼”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组织学生一起探究,一起组织节目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自做和学,提升学生对于分享的认识与体验。比如: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在课下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分析和解释“以茶会友”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问家长、查书籍的方式,将其中的内涵了解清楚,解释得越具体越好,故事越多越好。虽然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限,但是这种发散性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课堂上教师总结学生们所搜集出来的故事,并告诉学生,以茶会友与敬茶之礼,都是中国民族传统茶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伟大的先人高尚品德的体现。在现代的学习中,学生也应该将好的东西拿出来与朋友分享,可以“以糖会友”、“以冰激淋会友”等等,分享会让快乐变得更大,也会让自身的德行更加高尚。
结束语
茶文化与教育是一种相互承载的关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而茶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礼仪与德育教育方面,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的高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在目前教育出现众多误区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全面普及对现代教育的不足有着弥补与完善的功能。礼仪与德育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未来影响深远,因此意识到茶道精神所承载的重要内涵,在礼仪与德育教育中积极引入茶道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来也必定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1]郑连森.漫谈饮茶与健康的思议[J].茶业通报,2001(3):120-124
[2]甘良华.小议“以茶悟道”[J].农业考古,2005(4):23-25
[3]庄晚芳.再论茶德精神——廉、美、和、敬[J].茶叶,1993(4):20-24
[4]刘青.挖掘教育资源,传承民间文化——谈传统民间游戏对德育社会化教育的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12-13
[5]谢淑海,隗峰.德育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5):3-5.
吕为华(1974-),女,河南漯河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