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古韵
——基于古典音乐视角的茶文化审美研究
2017-02-04胡倩倩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胡倩倩(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清香古韵
——基于古典音乐视角的茶文化审美研究
胡倩倩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作为“风”“雅”这两大中国古典审美风格的代表形态,古典音乐和茶文化,两者有机结合,正是醇和典正、清雅无虞、如盐入水,却又刚劲有力,合乎规范的审美风骨的外化,也是当代人探寻“诗意的生存”[1]这一生活理想的呈现形态。古典音乐的一大艺术特质就是具有以简化多、以留白推进乐章高潮乃至提升鉴赏价值,其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创作-表演-欣赏当中的任一环节,均对艺术家和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地,茶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则分别体现在茶道和茶馆。而茶艺作为一个承担着艺术传播的角色,则将古典音乐、茶道和茶馆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茶文化完美地联结在一起。人们在参与到茶艺的制作、表演、欣赏的任一环节,从而因对茶文化的诗意化审美而生发新的生活态度。
茶文化;古典音乐;接受;诗意的生存;审美
中华文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时期就已然风行。想要从当代人精神生活需求的审美层面,去探究古典音乐与茶文化的接受、传播以及衍生形态风神各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么首先应当梳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这两者间的渊源。无论是唐宋时期文人骚客吟诗填词的配乐怡情,还是平常生活中选一张CD寻求宁静气氛的品茗休憩,或民乐乐器,或西洋乐器,或名家古曲,或当下流行曲目,人们在论及茶文化与茶艺表演时,也不谋而合地认为古典音乐乃是茶文化的良配和不二之选。本文以古典音乐为切入点,通过茶文化在当代人以“诗意的生存”为精神生活层面追求这一大的前提下所处维度,去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热爱茶文化。本文主要结合茶文化与古典音乐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点进行剖析。
1 自然美:茶之清香
茶文化是中国“雅”文化的一个代表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辉煌灿烂到日渐式微再复兴盛的漫长过程。茶的出现伊始,首要的存在意义就是作为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而当这一物质形式和“仁、义、礼、智、信”精妙融合之后,茶的作用已经从提神止渴的基本提升到了精神生活的层面。然而作为物质,茶的形态异常丰富,品类繁多,按照时间和名效分类,有传统名茶(西湖龙井、云南普洱、武夷岩茶等)、历史名茶(贵定云雾、顾渚紫笋等)、新创名茶(婺源茗眉、雪峰禅茶等)、天然营养保健茶(桑叶茶等);按照采摘出产的季节分类,有春茶(如六安瓜片)等各茶、夏茶(如夏茶等)、秋茶(例铁观音的秋香等)、冬茶(冻顶乌龙);按照制作工艺分类,有绿茶(不发酵,龙井、信阳毛尖等)、黄茶(微发酵,霍山黄芽等)、乌龙茶(又名青茶,半发酵,铁观音、大红袍等)、红茶(全发酵,祁门红茶、工夫茶等)、黑茶(后发酵,普洱茶等)、白茶(不发酵,白毫银针等)。另外还有再加工而成的茶饮,统称为再加工茶,包括花茶、萃取茶、紧压茶、果味茶、茶饮料和药用保健茶等。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想要了解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质,就要从这一艺术生产活动最基础的表象来看待,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茶文化的自然美。
1.1 茶之味(茶叶、茶食)
茶叶。采茶制茶是烹茶品茶及至赏茶传茶的基础,虽说处在茶文化这一艺术生产活动的最开端,但却是万丈楼宇之基。饮茶习俗的形成和风靡,导致社会对茶叶的需求量普遍增大,于是茶叶逐渐成为市场贸易流通之物。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八个大型的产茶区域,每个茶区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销茶市场。茶叶贸易发展到了唐代晚期,开始征收茶税,并成为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茶叶不再局限于统治者的恩宠赏赐之用,茶农、文人、百姓之间,都会以赠茶表示情谊,茶叶已经成为了社会交往中联络感情的礼仪使者。
茶食。广义来讲,茶食是指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的统称,是一个相对泛指的意义范畴;就茶学界来说,茶食则是指以茶加入其他食物中加以烹调的菜肴、粥饭、点心等等,更加具象化。先秦时期是茶食形成的原始阶段,以茶原汁原味的加入食物为主要特征;及至魏晋南北朝,始加入佐料调味;唐宋时期是茶食发展的成熟阶段,将茶作为调味去制作风味食品;元明清属于茶食的兴盛阶段,不仅有茶点糕饼,更有茶菜;现今社会是茶食的黄金阶段,不仅讲求茶食之味,更追求艺术情调,形成了品茗-茶食-茶艺为一体的茶膳。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民族保留有制作茶点、茶菜的传统习俗,比如基诺族的凉拌茶、苗族侗族的油茶。还有近几年较为流行的抹茶蛋糕、龙井虾仁、茶饼干等,都属于茶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重视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茶食的品目会越来越丰富,“吃茶”会比“喝茶”更贴近日常生活。
1.2 茶具
中国人历来的用器之道是“美食不如美器”,饮茶器具也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式到细饮慢品的历史阶段。茶具,在中国古代称为茶器、茗器。“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唐代陆龟蒙《零陵总记》),“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萧疏桂影移茶具”(唐代皮日休《褚家林亭诗》),在唐代的诗文作品中,对“茶具”、“茶器”的记录皆有迹可循。[4]其后,更甚。“器为茶之父”,一副好茶具方才不辜负茶叶之佳品,才能够汲自然之水,留存自然之茶味。
1.3 茶服
属于茶艺表演的范畴。茶服,简单地说,就是在从事煮洗茶具、烹茶、沏茶、茶艺表演等茶道活动时所穿的服装。茶服不单一追求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还要求结合具体活动时候的功能需求。而近几年新兴的茶服秀,通过时装T台展示的动感与中式服装样式的质感两相融合,将茶服的清新素雅以一个动态连贯的形式呈现出来,观众欣赏到的不仅是服饰之美礼仪之美,还有茶服表演背后茶文化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2 意境美:茶之雅韵
通过茶学著作《茶经》和茶道、茶艺表演等艺术媒介,对茶文化基本的概念范畴形成一个整体性观感后,首要任务即是,结合茶文化当中应用较多的古典音乐,研究茶文化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以及茶文化在古典音乐映衬下的审美特征,从而达到圆融通畅的雅韵之意境美。
2.1《茶经》
被世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历时二十六年,编著而成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详细搜集史料、亲身考察的心血之作,被赞誉为茶业的创世之功。全书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共三卷十篇,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这部著作几乎涵盖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茶叶的生长、采摘,到制茶、烹茶,再到品茶和掌故杂事的记述,是经验的总结,也是具有独开先河的意义,不得不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乃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茶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共通之处一: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乐”是不分家的,圣贤大儒们赋予了“乐”安邦治国以和谐天下的社会功用。从与礼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茶文化与乐文化是同宗同源的,茶之礼仪不在仪式观,而在于通过参与到茶之礼仪的活动中,来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一个规范和约束,从站、走、坐、奉茶、饮茶、洗茶、茶器配选,到音乐的选取、气氛的营造等方方面面,让人全身心的感知和投入到茶、礼、乐三者交汇的场域之中。
茶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共通之处二:简。中国艺术尤其是古典艺术的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铁律,就是简洁,或者叫留白,这个说法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简洁的原则中中国视听艺术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中国艺术以满为俗,满则亏,太过饱满的作品几乎没有意境美可言。例如,中国古乐就是以宫、商、角、徵、羽的确立,巧妙转调来演绎成曲的。茶文化涉及到的领域众多,但是每个部分简明有序,步骤有条不紊。
茶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共通之处三:静。《乐记》中也曾提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这也说明了古人对于“静”这种审美情感状态的根本性地位的确立。“静”体现在茶文化中,主要是指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动静结合的美感,有利于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领悟茶文化之魅力:清静的自然美,正是茶文化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2.2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实质上是茶文化和古典音乐突破媒介的制约,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上达到一个奇妙的均衡的融合比例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来说,茶艺表演在茶艺馆中较为常见,或者是大型的茶文化方面的活动,如茶文化节、专门的茶艺表演等。
最初的茶艺表演,多是在经营的茶艺馆中加入一些茶道音乐,以古风曲目为主。后来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固定下来的是民族器乐表演与茶艺文化相结合的演出模式。例如保定市飘雪茶艺馆,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古筝。有些规模大一些的茶楼或者专门性的茶艺馆,定期还会有茶服秀、传统的茶道表演、茶艺知识展演和讲授等等。发展到现在,茶艺表演虽然已经脱离了原始的配乐喝茶的模式,但却以之为基石,融入了更丰富的内容,为茶艺表演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下争得了市场生存的主动权。
3 生活美:诗意的生存
中华文明的茶文化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茶文化的影响力也日趋全球化。和现代化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同,茶文化更加虚静怀柔,能够包容不同质构的媒介样式,并化生出带有茶文化烙印的新的媒介类型。茶文化能够给人以沉静如水的自信和决断的力量,也能给人以柔情蜜意的简约温暖,让人在奔波忙碌中,一杯茶就足够获得一方独处而不独的天地。著名美学教授周宪曾提出当代人要“诗意的生存”,那么,就古典音乐与茶文化的审美性研究视角而言,认为茶文化对个人生活的主要是修养方面:乐情、怡心、养性;对于社会文化而言主要是茶文化的传播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1]周宪著.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5.
[2]吴淑元.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类型和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7-91.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浙江大学, 2003.
[4]李婧.清茶远韵——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胡倩倩(1988-),女,平顶山人,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专业器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