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顺应论在《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17-02-04柳文芳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401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顺应性视阈意蕴

孙 蕊,柳文芳(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语言顺应论在《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孙 蕊,柳文芳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语言顺应论认为,一个关于茶文化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翻译理论中的语言顺应论之基本内涵包括语言表达层面的顺应化转变、文化交流层面的顺应性转变、行为交际层面的顺应性转变等。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有语言顺应角度上艺术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文化顺应角度上互文视阈和主体视阈相结合的原则、交际行为顺应的角度上交际目的顺应原则。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则有:顺应我国茶文化的茶事之美、顺应我国茶文化的形式美、顺应我国茶文化的意蕴美三个基本的策略。

语言顺应论;《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的发展途径中,在这种跨文化语境的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翻译具有市场营销、文化表达、文化交流等多种价值属性,可以满足我们不同的茶文化认知需要。语言顺应论认为,一个关于茶文化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我国茶文化的翻译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实现“文化转换”、“价值转化”、“语言顺应”的过程。在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很多经典的文学名著都对“茶文化”的一些独特细节进行了文字的展示。在这其中,《红楼梦》是一个典型的样本,我们对《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教学可以从语言顺应论中寻找到一些典型的借鉴价值。

1 翻译理论中的语言顺应论之基本内涵

我国翻译理论界接触到“语言顺应论”主要是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比利时的著名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等学者提出了这一著名的理论。在不断地理论建构和批判中,翻译理论中的“语言顺应论”逐步获得了一个体系化的发展。我们对“语言顺应论”的认识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把握:

1.1 语言表达层面的顺应化转变

从语言表达的层面上将我国茶文化翻译为国际人士可以理解、认识、把握、体验、欣赏的“文字表达”是语言顺应论最为基本、最为表层的一个内涵。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顺应论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语言选择的可变性;二是语言选择的协商性;三是语言选择的适应性。这三种不同的内容实际上都指向了文本翻译的“互文性”——语言的翻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当遵循着“互文视阈”的原则,在不影响本质内涵的前提下对语言进行一定的改变、可选择性的变更表达,其主要的目的是用这种灵活的手法实现国外受众的语言适应。

1.2 文化交流层面的顺应性转变

在茶文化的范畴中,比茶文化语言这种层面深刻的部分是“茶文化的价值”的交流,这种茶文化价值的交流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表达或者说翻译切磋、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文化倾销,而是翻译的一种“文化交流”过程。在翻译时这种文化交流层面的“顺应性”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考量:西方语境中的茶文化是一种功利性的、物质性的、消费性的、生理性的文化,他们对于茶文化缺乏一种精神审美价值的感知。但是在我国茶文化中,“茶文化”自唐朝时期开始以陆羽的《茶经》之成书为代表,标志着我国茶文化正式从一种物质功效导向的文化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精神文化”,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这种文化交流层面进行一定的顺应性翻译,让西方消费者能够体会到这种文化魅力,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

1.3 行为交际层面的顺应性转变

我国茶文化有典型的“养生”、“怡情”、“尊礼”、“和谐”等社会功能,它与儒家文化等的合流交融实现了对我国古代社会某种意义上的行为交际的伦理调适功能。在根本的意义上,在语言顺应论看来,茶文化的翻译无论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顺应,还是文化交流层面的顺应,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特定类型的社会交际、行为交际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这种交际可以理解为是商业目的的交际、文化价值的交际、政治认同的交际等。《红楼梦》之茶文化的“语言顺应”翻译无非是让国外消费者从感性、理性、审美等层面实现对我国茶文化价值的品味,最终这些品味都要落实到行为交际层面来实现。

2 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在传承传统文化价值上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时代的礼俗之大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我国古代茶语、茶道、茶具、茶诗、茶艺等方面的文化传承。语言顺应论倡导通过语言的变通性、灵活性翻译,实现翻译功能、翻译价值认同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在将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红楼梦》翻译教学时可以尊重这样几个原则:

2.1 语言顺应的角度:艺术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

上文讲到西方人对于茶文化的认知主要是停留于“形而下”层面上的一种视角,专注于茶文化的物质器物功利层面。但是我国茶文化深植于农耕文明社会,与特定的农业信仰、封建伦理、传统文化、民族礼俗等密切结合,在一种世界贸易的背景下,茶文化中的“商品属性”被西方人所挖掘和利用,却阉割掉了茶文化的“形而上”等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精神价值。《红楼梦》呈现出来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因此,在语言顺应时我们的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不能将这种艺术性剖走,在顺应西方人对于语言工具性需求的同时,融入具有我国特色的审美价值,用于激发西方人的审美想象。

2.2 文化顺应的角度:互文视阈和主体视阈相结合的原则

互文视阈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不再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对茶文化的研究上,更多关注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例如,在西方文化语境中,“Tea”不仅仅指茶叶,还指茶水、倒茶、品茶等内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对这种文化语境进行清晰的把握,确保我们的翻译不产生歧义、误解和错误的指向。但是在一种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民族的文化风格”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互文视阈的翻译不应该以抹杀文化的主体性为前提。这就需要将互文视阈和主体视阈相结合起来。

2.3 交际行为顺应的角度:交际目的顺应原则

语言顺应论归根到底需要落脚到交际层面来实现。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实现翻译的良好对话,需要我们的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交际行为定位上,我们应当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作为一种具有层次感的交流系统:宏观上的价值理念审美、中观上的交际茶艺和生活习惯互动、微观上的茶叶的品味。在这种交际目的的引导下,我们的翻译教学要兼顾好“信达雅”的结合,确保我们的翻译在通俗易懂和阳春白雪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3 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当代体验式翻译理论看来,翻译实践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受众对翻译文本的情感式体验,从文本呈现出来的“内容之美”到“形式之美”再到“意蕴之美”的有机统一。语言顺应在《红楼梦》茶文化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致力于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国外受众对茶文化中的“内容美”、“形式美”、“意蕴美”实现一种整合。

3.1 顺应我国茶文化的茶事之美

我国茶文化的茶事主要包括茶语、茶诗、茶艺、茶具等部分是在较为直观的角度上给人一种美的想象、美的联想的一种文化部分。语言的顺应性翻译要向西方人展示出这种“茶事之美”。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千红一窟”这种茶名的翻译中,有学者将其翻译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尽管可以让受众体会到这种茶叶的表面含义,但是却阉割掉了茶叶的美感。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Maiden’s Tears”,其意为“少女之泪”,可以使人们加深对这种茶叶悲剧美的感知。

3.2 顺应我国茶文化的形式美

我国《红楼梦》中对茶诗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些茶诗大多具有文字齐整、押韵对称的特点,属于语言形式美的范畴,可以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美感。在翻译这些茶诗的时候,以语言顺应为导向,我们不仅仅要注意将茶诗的故事情节和其表达的价值理想作为一种翻译的要件,还要注意在英语世界中其表达方式的对称性和押韵性。例如,以《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的茶诗“宝燕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扰凉”为例,为了表达出其押韵的美感,我们可以这样翻译“From the empty cauldron the steam still rises after the brewing of tea”以及“By the darkening window the figures are still cold after the game of Go”。

3.3 顺应我国茶文化的意蕴美

茶文化的意蕴美指向的是隐藏在茶文化中的那种“形而上”层面的审美价值,比如儒家的和谐价值、道家的道法自然价值等,这些价值可以给人们一种非功利性的、具有归属感的美感。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思路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意蕴之美进行“意译”、“注译”等策略,而不是“直译”。以《红楼梦》中提到的一种茶叶“女儿茶”为例,有学者直接将其翻译为“daughter of Tea”,这种译法体现不出茶的意蕴之美;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herbal tea-wutong-tips”,可以让西方人在一种想象的意境中实现对我国茶文化之意蕴美的体验。

[1]冯永兰.语言顺应论在中国20年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00-202.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张立力.互文视阈下的茶文化内涵翻译 [J].福建茶叶,2016(1):211-212.

[4]刘艳.从《茶经》章节标题的翻译看文化传播中的适应选择—兼评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J].民族翻译,2015(1):53-57.

[5]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孙 蕊(1984-),女,山东临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及音系学。

柳文芳(1984-),女,河北河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及英语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顺应性视阈意蕴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天麻钩藤饮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意蕴难求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