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阐释
——以《赶马调》作品为例

2017-02-04

福建茶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古道

高 蕊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曲靖 655000)

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阐释
——以《赶马调》作品为例

高 蕊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曲靖 655000)

茶马古道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走廊,直接推动了古代茶叶贸易发展。本文重点茶马古道云南地区的民歌音乐,以《赶马调》作品为例分析云南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文化内涵,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特征;文化阐释;《赶马调》

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历史人文价值,其主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也是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其中云南是这条经济走廊上的重要省份。因此,本文重点茶马古道云南地区的民歌音乐,以《赶马调》作品为例分析云南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文化内涵,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1 “茶马古道”概况

自从唐代开始,我国多民族之间的茶叶与马匹的贸易日益繁盛,在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茶马互市”,其是时西部各民族与藏族之间发生的以茶换马或马易茶的商贸往来。通过几代商人的努力,在滇、川、藏“大三角”的崇山峻岭之间踏出一条便于行走、通商的道路,后来不仅仅限于茶叶与马匹的贸易,还有红糖、布匹、羊毛、药材等等日常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贸易往来更为频繁,这条通商之道的贸易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形成了三条主干线: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每条主干线上又有无数条支线,共同构成了规模巨大的交通贸易体系。20世纪90年代左右,木霁弘、陈保亚等六人实地研究考察之后,正式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该名称中突出茶叶、马匹贸易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没有马帮就是没有茶马古道,没有茶马古道我国今日的茶文化就会少些许光彩,因此,茶文化、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文化主体。

在农耕文明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勤劳的人们通过双脚踏出了一条通商之道,建立了原始的贸易联系,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相对趋同的价值取向,对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精神等方面产生了相互影响,使得云南各民族的音乐借助茶马古道这一沟通载体,更加地凝练与融合[2]。因此,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条古路,一条商道,更是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民族大通道,是我国是东南亚连通的国际性大道,其承载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 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特征分析

简单来讲,民歌即某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等歌曲形式,极具地域习性、文化、宗教信仰等特征,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是民族文化重要内容。我国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经典民歌,《赶马调》就是云南经典民歌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主要的音乐形式。千百年来,在云南滇西高山树林之间蜿蜒道路之上,一群群马帮踩踏出旋律动人的民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就是一部赶马人的家庭史、生活史、爱情史,不仅呈现出云南地区传统民歌特色、自由奔放的情感,而且承载着茶马文化的历史人文内涵[3]。

2.1 《赶马调》音乐形态分析

茶马古道有三大马帮:汉族、藏族、纳西族,因此《赶马调》音乐形态分为汉族马帮《赶马调》、藏族马帮《赶马调》、纳西族马帮的《赶马调》。汉族马帮《赶马调》主要在云南大理地区流行,其与山歌类民歌相像,因此其既有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也有当地民歌风采,如其经典歌词“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该曲调旋律反差之大,时而是豪放、嘹亮,时而温婉、含蓄;时而自由、欢乐,时而哀婉、惆怅……,这一张驰有度的方式淋漓尽致地传递出赶马之人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喜怒哀乐。藏族马帮的《赶马调》可谓是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表现形态丰富多彩。既有歌唱茶叶、马帮生活、沿途自然风光等等的山歌;又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情感,实则是表达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这一被称之为赶马情卦类;还有藏族特有的歌舞形式的曲调,称之为赶马锅庄类。纳西族马帮《赶马调》主要流行于丽江地区,其通过歌唱马、茶叶等来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但无论哪一类他们都有共同的音乐特征,下文将概括《赶马调》的音乐特征。

2.2 《赶马调》音乐特征分析

《赶马调》如其歌名所言,就是赶马的人们为了排解寂寞、无聊的时光,用歌声来打发时间,其内容主要以马帮文化、茶文化为主,体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和抒情性特征,其音乐风格呈现出粗犷、自由、热情,旋律也相对直接,很多旋律直接在跳跃中进行,而且许多八度的大跳赋予该曲调更具云南高原地区的音乐风格,也体现出马帮文化特色。在调性和结构方面,我们知道云南地区的民歌大部分都采用四声或者五声的羽、商调式,《赶马调》采用的就是C羽五声调式,在加之旋律跨度之大呈现出拱形状旋律线条,易于表现出瀑布般激流直下的气势与凄苦落寞的无奈之情。

《赶马调》的结构也是经典的两段体(AB)结构,如A乐段前10小节采用的是跳跃的旋律线,经常会出现五度、六度的大跳,表现粗犷、自由的情感意境。曲式结构决定了歌词结构,《赶马吊》歌词虽然繁多、复杂,但基本架构是上下句或一问一答的形式,这也延续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比兴”手法,如《老赶马调》的歌词,而且整篇歌词如同叙事文学一般交代夫妻之间的故事。此外,《赶马调》歌词中衬词与歌词比重相当,如汉族《赶马调》中常出现“哥嘞妹子亲亲”、“我的小心肝”等,衬词的使用不仅使易于记忆与传唱,延续音乐性,而且深化了曲风哀婉、缠绵之义。在旋法方面,《赶马调》并没有过多地使用装饰性的音,适合赶马之人在沿途自由抒发情感,而另一种经典的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其采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尤其是单倚音和双倚音,使得这首民歌风格优美细腻[4]。

3 《赶马调》的文化阐释

民族音乐人类学代表人物梅里安姆强调音乐与文化互为共存,互为一体的关系,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音乐形式。《赶马调》作为茶马古道上标志性的音乐形式,而茶马古道又是马帮文化与茶文化为主体,因此可以推论出马帮文化与茶文化是《赶马调》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有必要深入阐释马帮文化与茶文化。

3.1 《赶马调》中的马帮文化

马帮文化不是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多民族、多文化、多音乐的综合体文化形态。首先在《赶马调》中形象地唱出马帮的生活圈,一是体现马帮基本的物质生活现状,反映出马帮生活规律、生存环境、生活语境如“砍柴莫砍苦菊藤,嫁女莫给赶马人”是最典型的马帮生活,还体现出对马的热爱,在纳西族马帮《赶马调》中场出现,如其《赶马》中唱出买马、养马、赶马等等过程。二是体现马帮的制度文化,马帮远离家乡,在陌生的自然、人文环境中生存,逐渐形成一套不成文的但却非常系统的管理制度,其包括马帮团队的内部管理,不同马帮团队的合作与交融,大自然的抗争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交流,使得茶马古道上文化呈现出趋同性。正是马帮系统而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马帮物质文化衍生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三是体现马帮的精神生活,《赶马调》的歌词中折射马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信仰观、苦乐观、平等观,表达了茶马古道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牲畜之间和谐团结的真谛,也揭示了小农经济时代民族之间求同存异、和睦融洽的民族精神,这正是茶马古道最深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5]。

其次,《赶马调》中折射马帮的信仰与民俗;茶马古道是我国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大通道,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藏族马帮信仰藏传佛教;纳西族马帮信仰东巴教,又如白族马帮的“五老爷赶马仪式”,场面十分壮观,其通过吆喝、调侃为主的音乐性态,再现赶马生活。这些宗教信仰随着藏族、纳西族等其他民族的马帮迈上茶马古道,并在这一平台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茶马古道多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马古道上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形式,在经历长期同存之后,在马帮独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作用之下,各民族的马帮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他们都信仰“桥有桥神、路有路神、山有山神”等,这些都源自于人们内心祈求平安、顺利的基本心理,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巨大凝聚力、约束力的基石。此外,《赶马调》中体现马帮的民俗,最典型的莫过于“一夫多妻”制、“走婚”以及“青春棚”文化,形成了茶马古道特有的民俗文化。

3.2 《赶马调》中的茶文化

茶马古道最早就是为茶叶贸易,茶文化自然也就成为茶马古道文化主体,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茶文化大国,不同民族其茶文化内涵更是丰富多彩。《赶马调》茶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展现了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茶事活动等等,“以茶会友”、“以茶相会”、“以茶传情”、“歌颂茶叶”等等都是《赶马调》常出现的主题。如纳西族《赶马》唱出纳西族对藏族油酥茶的热爱,“茶香敬哥尝,面影映茶场……醉油放茶里,两相搅匀匀……,茶难相分,哥妹永不分。”仅仅55字的歌词,既结合了藏族油酥的饮茶方式、习俗,又接着油酥茶美丽的爱情故事表达出男女之间因茶结缘、生情,并获得幸福爱情的过程。又如单纯歌颂茶叶的曲调《相会在一起》开头为“(窝),茶叶(喷)山顶的茶叶(喷),茶叶(喂)”,续词中“一筒装七饼,茶叶没有脚……”,歌词、旋律都十分简单,运用不少纳西族语的衬词,彰显纳西族音乐特色的同时,表达出人们对茶叶的热爱。

当代交通四通八达,商品贸易形式也日新月异,茶马古道虽然失去了往昔的繁华,但《赶马调》音乐形态依旧绽放光彩,成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也成为了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线索。《赶马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马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活观、爱情观,展现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最终指向了我国传统生存哲学,人与人,人与自然,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

[1]余剑明.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0(4):92-101.

[2]木霁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6.

[3]宗莉加.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8):331-332.

[4]张发荣.论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与成因——以《赶马调》和《弥渡山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7(6):40-43.

[5]张璐.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 [D].中央音乐学院,2012:146.

高 蕊(1976-),女,云南罗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及钢琴教学。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映像畜牧业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