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与茶道精神研究
2017-02-04周斌
周斌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与茶道精神研究
周斌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我国古代文论“淡”范畴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崇尚淡泊之性、平淡之美的文学形式,而且还与我国传统茶道精神形成了天然的契合。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与茶道“和”、“静”、“真”等精神的联系,探讨茶道文化及古代文论的道家精神,从而探究我国传统茶道精神和古代文论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淡”范畴;茶道精神;道家;哲学
在我国,茶自古以来就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待客、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而随着古代文论“淡”范畴的发展与介入,茶文化与崇尚平淡风格的文学形式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了文增茶趣、茶助文情的独特文化现象。古代文论“淡”范畴的发展不仅让茶文化由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文化范畴,成为特定精神的载体,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与茶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结合,尤其茶诗、茶文的出现还赋予了茶及茶事活动更多的灵动和诗性,催生了我国茶道求真、求静、求真的基本精神,让茶道精神和诗文一起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人雅士追求理想人格、探究人生真谛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古代文论“淡”范畴与茶道精神的内涵,本文以古代文论“淡”范畴为视角,探讨了我国茶道精神的本质,进而为研究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之间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提供启示。
1 我国古代文论“淡”范畴及其发展
“淡”范畴作为古代文化重要范畴之一,本义源于古代先民味觉感受,但是在老子、庄子思想中却被赋予更多哲学内涵,从隋唐五代时期逐渐进入文学领域,尤其在陶渊明、苏轼、梅尧臣等诗文大家的推动下,“淡”成为古文创作的重要心态,而淡泊也成为古代文学作者重要的人格及处世态度。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元范畴重要组成之一,“淡”追求文词自然、意境清远和淡泊澄澈,追求人对自然的回归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因此“淡”既是文学审美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古代文人追求物我两忘与天人合一的重要的途径,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哲学内涵和道德观念。纵观“淡”范畴的历史演变,其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首先,孕育和产生。“淡”范畴最早由先秦道家提出,为解释“道”之内涵,老子曾言“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将“淡”作为“道”之味。而道家文化之大成者庄子在则将“淡”进一步升华,赋予了淡美至高无上之地位,认为“淡”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恬淡之美则为理想之美。庄子之后,道家代表文子又将“淡”解释为“恬淡无为”。因此是老子、庄子及文子对“淡”范畴的推崇,让“淡”由感官层面逐渐上升为哲学层面,为后世文论追求自然质朴的诗文风格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发展和兴盛。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淡”范畴正式进入哲学层面,而发展至魏晋时期,“淡”更是演变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尤其在陶渊明诗歌的影响下,“淡”既保留了道家“淡”的思想,同时将“淡”浸透至文学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种自然平淡且极具情韵的诗文风格。陶渊明之后,古代文学大家刘勰和钟嵘在《文心雕》与《诗品》等文论著作中对“淡”论及平淡风格诗文的修辞达意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为后世“淡”范畴的拓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从“淡”论就逐渐发展而进入繁盛。经历隋唐杜甫、司空图等人对“淡”的进一步研究,“淡”论在宋代达到繁盛时期,尤其诗人梅尧臣一句“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将平淡树为古代文学的最高标准,同时黄庭坚“平淡”论为基调的诗歌创作、苏轼提倡“枯淡”的推动下,“淡”范畴脱胎换骨,成为成熟的文论体系和主流文学审美思想。最后完善延伸。时至明清时期,“淡”论范畴出现逐渐没落,但是 仍然通过辩证思维对“淡”范畴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细化和深化,让“淡”范畴得以完善和延伸。例如明代谢棒在《四溟诗话》一文中就提出
“作诗虽贵古淡,然富丽亦不可无”,再如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也谈到“纯淡则无味,纯朴则近理”。可以说,明清时期,古代文论领域虽然对“淡”范畴仍然极为崇敬,在诗作中仍然借鉴陶渊明等人的平淡风格,但是对淡的精神诉求已经较少,而是将其视作文学创作风格,将其他范畴与淡进行了辩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淡”范畴的延续和深化。
2 古代文论“淡”范畴中与茶道精神的契合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就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古代文论的“淡”范畴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淡”不仅将茶文化由物质层面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通过以大量的茶诗、茶文对茶道精神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表达出我国社会对更高精神境界孜孜不怠的追求。具体来说我国古代文论“淡”范畴中茶道精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古代文论“淡”范畴中蕴含茶道精神的“和”。我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它不仅概括包含了我国茶道的精神与思想内容,而且还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可谓茶道精神的灵魂。古代文论“淡”范畴源于道家哲学,而道家重“和”,如道家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古文“淡”范畴认为“和”世间自然之本,包含着天、地、人合一和谐思想。与此同时,我国茶道精神也重视人与茶、茶事、环境的和谐,讲究茶饮者崇尚茶之自然,不注重外在形式,讲究天、地、茶、人的完美结合。可以说,古代文论“淡”范畴充分体现了茶道精神所蕴含的传统哲学理念,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精神和人格的追求及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其次,古代文论“淡”范畴蕴含茶道精神之“静”。作为茶道精神养成之不二法门,“静”是指饮茶时所呈现的虚静心境,同时也代表茶道精神对虚静空灵氛围和环境的追求,通过茶道之“静”,饮茶者可洗涤灵魂,超脱世俗,进而达到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物我两忘”与“天人合一”之境界。我国古代文论“淡”范畴借鉴《老子》、《庄子》虚静之说,也认为文学创作中,人要摒弃主观杂念和成见,清理足够心理空间来容纳思神活动,同时心境恬淡闲适,空明澄静。如古代文学家宗炳提出“澄怀观道”,认为人只有空明虚静才能天人合一,求真求道,同样两晋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一文中提出“入兴贵闲”,表达对虚静的心理渴望。可见,无论是道家哲学层面还是文学层面,“淡”范畴同样将“静”视作人格修养,认识万物本质的重要途径,在这点上与我国茶道精神形成了不谋而合。再次,古代文论蕴含茶道精神之“真”。“真”作为我国茶道精神之终极追求,讲究茶饮者重视茶之真实滋味,发挥茶与人的真实品性,返璞归真,还茶与人天然之本性。而茶道求真的精神在古代文论“淡”范畴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述,例如庄子讲究以“淡”来调和求道,而我国诸多古文论证人文“淡”可消除语言对真理追寻的障碍,只有秉承“淡”的风格和方法,才能解决“文、意、物”间的矛盾,实现审美的超越。古代文论“淡”范畴激发无数文人雅士以平淡朴素风格和对自然风物细致描写,探究事物真正本质及精神,同时茶道也主张人重视茶及茶事活动对品格和道德修养的作用,淡化茶的色、味、形,而是要透过这些外在形式,返璞归真,实现寡欲清新、谦和宽厚、淡泊名利的心性,寻回人之真性和自我的本真能力,最终实现人性升华和心灵净化。
3 “淡”范畴与茶道精神的本质
我国古代文论“淡”和茶道精神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淡”论和传统茶道精神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社会的人文精神及品质,诗品、茶品和人品形成了共同的追求。“淡”论与茶道精神将古人气质和风度融于其中,以茶等自然风物或属性表现文人君子品格之高洁,因此可以说“淡”论和茶道精神成了士人君子品德情操之象征,同时也成为修身养性、淡泊明志、超脱俗世的重要途径。尤其“淡”论和茶道精神在唐宋时期结合而成的茶诗、茶文更是将这种对士人君子风格的推崇和追求展示的淋漓尽致。例如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一文中,尽管质朴简单,但是却以诗和茶之淡泊之美隐喻了君子品性和风范。可以说,“淡”论和茶道精神的本质就是我国社会对人格修养及真善美的追求,“淡”论和茶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直视内心和自省慎独、认识世界本质规律的主要途径。然而之所以我国古代文论“淡”范畴和茶道精神能形成与人格修养、君子风格形成契合,是因为茶道精神和“淡”论中都蕴含了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及人在和谐自然环境中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茶道精神和古代文论“淡”范畴正是借鉴了儒道这种具有辩证意义的哲学思想,让个体通过自然风物,如茶叶、茶事等发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真正关系,进而摆脱世俗束缚,探究自然规律和自我发展方向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我国淡”论和茶道精神除了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外,“淡”与茶道精神都注重对物质的超脱,在一定程度上还符合老庄“道”的哲学理念。在本质上,“淡”和茶道精神就是以“道”为核心哲学基础,注重人对自然之道的遵守,要求人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茶事活动都要摒弃浮躁和物质束缚,追求心理的虚和静,也就是通过诗文和茶道放空物质需求,达到包容、宁静、超脱的精神境界,最终返璞归真而得道成圣。总之无论天人合一还是“道”,这种儒道结合的哲学思想让“淡”和茶道精神不但形成了天然的一致,而且让文学与茶道精神成为我国传统道德和品格的重要标准。因此,虽然“淡”和茶道分属于不同文化范畴,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者与我国理想人格和道德伦理形成了天然的契合,为我国传统文化、文学、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天人合一、“道”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淡”论和茶道精神形成了天然的一致和契合,而这种文化的契合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而且还代表了我国社会对淡泊之性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探索和追求。只有正确认识古代文论的“淡”和茶道精神,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传统文学及茶文化的价值,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学及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1]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76-79.
[2]苏莉.苏轼茶诗中的人生态度与审美精神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1):67-71.
[3]刘剑.中国艺术范畴“淡”的流变[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144-149.
[4]刘京.我国古代茶诗与茶文化关系探讨 [J].福建茶叶,2016(6): 383-384.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的审美研究”;2016年度桂学研究院·协同团队课题“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研究”;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2015C506)。
周 斌(1982-),女,广西玉林人,博士,副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