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探究
2017-02-04冯静
冯静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100)
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探究
冯静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100)
生态旅游是践行生态文明、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茶文化是一种与休闲、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休闲文化,发展茶生态旅游是旅游发展方式的创新和茶文化的传承。本文在介绍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就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
生态文明;生态旅游;茶文化生态旅游
茶文化旅游以茶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叶生产环节、茶文化作为基础,实现了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是集观光、体验、娱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是生态旅游的具体形式。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生态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尊重。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关系。在对自然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去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肯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又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超越和颠覆传统主观价值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存在着内在联系,肯定生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倡导物质与精神追求统一。三是生态文明强调产业生态化,实现经济方式转变。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更要注重生态质量。要强化生态市场机制建设,强调绿色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四是生态文明强调树立绿色消费观,适度消费。生态文明要求人类的消费水平要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做到适度、合理、绿色消费,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使自然环境实现自我修复,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1.2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坚持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也就是对于旅游资源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持下进行开发,使旅游活动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二是生态旅游强调社区的参与。强调社区要参与旅游发展,使社区为游客提供产品的同时,实现对社区人文、历史的有效保护。三是生态旅游体现对人的关怀。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3 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关系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行为、生产方式和更高的旅游意识,提供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了途径。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体现。生态旅游实现了对自然更高形态的关注,强调生态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强调要从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落实生态文明要求,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从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科学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引导旅游发展的价值取向,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普及相关生态知识,更好地协调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生态旅游的正常发展。
2 茶文化生态旅游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把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主题,并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茶区自然环境和景观优美、多样,茶文化内涵丰富,与地方民俗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发展旅游的多种优势。同时,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也实现了对茶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茶文化的传播。
2.1 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特点
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群众性与参与性。茶是目前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而且茶已完全超越了饮料的范围,上升为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修养和境界。茶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时,历史上茶文化观光活动早就有之,也遗留下了大量茶园游乐、品茶诗篇。特别是茶艺、茶技更具有吸引力。二是差异性与聚集性。我国民族众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另外,从茶产地来说,因为气候的原因又相对聚集。这种差异性和聚集性使得各种资源实现了互补,而又可以形成集聚效应。三是多样性和组合性。茶文化生态旅游通过茶文化美学、历史文化、保健实用等价值来吸引游客,这就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和旅游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另外这些形式又互相结合,形成组合状的旅游模式。四是高雅性与传承性。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这也就使得茶文化不仅为上层社会所认可,同时也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另外,茶文化生态旅游也实现了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性,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五是惬意性与品位性。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茶是礼敬的代表,所以茶文化会给人以全方位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格调高雅,富含哲理,发展茶文化旅游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高品位的旅游体验活动。
2.2 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
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通过茶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使游客通过茶文化的体验活动,实现了生理、心理上的休息;同时通过茶文化旅游体会人生的哲理,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体验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茶文化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茶文化生态旅游与这一趋势相一致,是对社会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通过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也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茶文化资源的保护。二是茶文化生态旅游促进了茶产业经济的发展。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功能。通过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把茶相关景点、茶生产场所、茶商品、餐饮、演艺等串联起来,带动更多的茶消费,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三是茶文化生态旅游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发展不竭动力。在茶文化生态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茶文化体验,这种体验使游客愉悦了身心,更进一步了解了茶文化知识,在提高旅游品位的基础上,满足了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四是茶文化生态旅游弘扬了茶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茶文化生态旅游普及和宣传了茶文化知识,使游客在体验中深刻感受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扩大了交流,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承新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研学旅行,更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弘扬了传统茶文化。
3 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
3.1 开辟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要突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特点,开发形成系列绿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要对地区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合理编制茶文化生态旅游线路。要组织专业人士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礼进行总结和开发,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茶叶的保健功能,开发出系列茶保健旅游商品。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人员策划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对于青少年要推出以茶乡体验为主题的茶文化研学旅行和夏令营活动;中老年游客重点围绕休闲健身推出相关茶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要围绕茶这一中心,把茶产品的开发,茶艺表演、制茶体验结合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形成适应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要把茶生产与旅游有机结合,开发建设具有生态观光价值的生态茶园、茶产品生产场所,实现茶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深入挖掘开发茶文化资源
茶文化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是茶文化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把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着眼点放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吸引力上,使游客通过茶文化魅力得到精神上的不断满足。要成立专门机构,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全面挖掘和整理,讲好茶故事,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技艺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传承。对于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理,要通过茶文化生态旅游得到体现,使广大游客在休闲游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3.3 要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品牌是旅游影响力的重要支撑,要结合旅游市场实际,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宣传、服务和产品质量铸就特色品牌。要建立茶文化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提升茶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要把茶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宣传和推广,形成系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体验。注重网络宣传,通过旅游网站、旅游微博、微信等进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大力发展智慧旅游,适应移动终端发展的实际,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服务。
3.4 建立市场化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运作模式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经济模式,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开发设计好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要坚持大市场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产品结构,推动茶文化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要深入分析茶文化生态旅游市场实际,整合各类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提升整体影响力。
3.5 强化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
要充分考虑茶文化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的特殊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加强对从事茶文化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生命线。要加强茶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确保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要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工作,科学确定茶文化景区的承载量,减少茶文化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
[2]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12):88-89.
[3]莫珣.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J].丝路视野,2016 (8):44-45.
[4]孟彩英,张灿.休闲视角下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6(3):186-187.
冯 静(1980-),女,江西九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