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馆》中“茶”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平民情怀

2017-02-04王世银

福建茶叶 2017年9期
关键词:平民化平民茶馆

王世银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茶馆》中“茶”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平民情怀

王世银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茶馆》作为我国优秀戏剧文化的代表佳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美学特征以及作品中展现的平民情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老舍先生与《茶馆》的创作,从语言的民族化、个性化、幽默感、时代命运的折射性来具体分析《茶馆》的语言美学,并从剧本的取材、语言风格和价值取向方面对《茶馆》的平民化和老舍先生的平民情怀进行深刻探究和思考。

《茶馆》;语言;美学特征;平民情怀;“茶”语言

《茶馆》作为我国戏剧作品的骄傲,代表中国到世界各国进行演出,尽管外国友人与我们有着不同人生价值观、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但对于《茶馆》,他们称其为“东方舞台上的艺术奇迹”,可见《茶馆》文化艺术魅力的深远。《茶馆》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无疑与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在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上的展现手法密切相关,本文将具体对《茶馆》语言的美学特征和其中表达的平民情怀进行分析和思考。

1 老舍与《茶馆》中的“茶”语言

老舍先生之所以能创造出《茶馆》如此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与老舍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当时清朝没落,先生在民国时期的北京胡同中长大,身边居住的人都是一些生活贫困的平民,有卖艺为生的,在茶楼、酒馆当小伙计的,在大户人家当仆人的,做小买卖的,当兵的等等可谓是三教九流,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老舍先生在跟他们的频繁接触中,能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正确把握人物的角色定位,甚至名字、语言、动作中都能使人物既生动真实又符合身份条件。老舍先生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语言文字中浓郁的“京味”、生活化的情节对白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平民情怀都与其生活经历有关。老舍先生当时生活的年代背景政局不稳、各方势力利益纷争、广大贫苦人民深受其害,因此《茶馆》戏剧中的三幕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且都是政权更替、社会混乱、人民苦难的背景条件。老舍先生创作时更加重视真实性的表达,因此《茶馆》中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既无夸张也不存在隐瞒事实的现象,其中悲情的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老舍先生平民情怀的真实流露。

2 《茶馆》中“茶”语言的美学特征

2.1 浓郁的民族色彩

老舍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作品中“京腔十足”,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用北京话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加之老舍先生对北方典型性方言的熟悉和追求创作时真实性的描述,使得在《茶馆》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上不仅民族色彩浓郁,地方性特点也很鲜明。《茶馆》的语言创作都是在正宗的北京话基础上锤炼而成的,生活气息浓重,人物语言生动而又充满趣味,可谓雅俗共赏,完全没有知识分子腔调的矫揉造作感。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茶馆》中各个人物角色的语言对话都是正宗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相对较短、句法灵动活泼、生动而又神韵十足,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北京的政治文化特征和当地人民的个性特点。

2.2 悲喜交加的幽默风格

《茶馆》作品中利用典型的讽刺性手法,表面上描写了那些年代发生在茶馆中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但实际上则是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悲悯,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讽刺。以喜剧的描写手法揭示悲剧的内容,也正是这种悲喜交加的表达手法成就了作品幽默的语言风格,在欢声笑语中展现社会的残酷现实。如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被特务抢走了大洋;刘麻子明明做着拐卖妇女的不法勾当却还说是为妇女“分心”,正是社会的畸形造就了人物可怜可笑的悲剧命运,在欢笑中感叹旧社会的黑暗,成就了《茶馆》语言上悲喜交加的幽默风格。

2.3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先生在其作品《茶馆》中生动地刻画了诸多人物形象,包括有名有姓的,有姓无名的,无名无姓用外号代替的大约70个。有名有姓的的人物形象如王利发、王淑芬、王小花、宋恩子、秦仲义等,无论戏份多少一般都贯穿作品始末,老舍先生根据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性格特点采用与其心理相对应的语言来突出每一个人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例如:茶馆老板王利发,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平民,为显示其老板的地位和身份,其在语言上表现,为与人说话谦逊恭敬、小心谨慎善于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宋恩子和吴祥子都是侦缉队的,他们常年混迹于茶馆这种三教九流之地,本来的职责是对付贼匪,但经常做一些欺压百姓之事,语言上常表现为阴险狡猾、傲慢无理。老舍先生对于人物语言特征和形象的刻画常常利用简短而又生活化的语句,虽然着墨不多却往往入木三分,令人惊叹。对于唐铁嘴这种油嘴滑舌、卑鄙无耻的骗子,剧中出场时,有人问起他抽大烟的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仅这几句话就把他身上的奴性和无耻展现得淋漓尽致。

2.4 善用人物语言来展现命运与时代的变化

《茶馆》并不是单纯的故事戏剧,三个剧幕分别是三个时代的典型象征,都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第一幕清朝即将结束但是市民心中依然残存希望,当时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对茶馆充满希望,干劲十足上下打点。第二幕,军阀混乱,人民苦不堪言,王利发的语言由原来的精明周到变为满腹牢骚。第三幕,社会陷入另一场黑暗,老年的王利发语言上充满绝望还有愤世嫉俗的反抗。这种在不同时期的人物语言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物悲剧性命运。

3 《茶馆》中的平民情怀

3.1 剧本取材的平民化

老舍先生出生并成长于社会底层,文学创作的素材皆来源于此,先生经常对北京社会底层的一些现象进行描述,进而揭示底层平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茶馆》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也同样透露着老舍先生的平民情怀。先生将戏剧的三幕都设在了小小的茶馆之中,其中一个原因是茶馆是当时各色人物聚集的场所,这里散发着社会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气息,在这里既有坚强善良也有阴暗丑陋。《茶馆》的创作以现实的真实性为基调,勇于突破传统以人物主要描写对象,主要人物也都选择了没有能力主宰命运的小人物来反映社会的真实现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当时底层平民的艰辛困苦。

3.2 语言风格的平民化

《茶馆》在叙述社会底层平民真实的生活状态时,老舍先生坚持采用平民化的语言,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平民化的语言中北京的地方俗语、熟语的大量使用也极为符合底层人物的市民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地道通俗的地方口语使整部作品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使观众和读者更加在欣赏作品时感同身受,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作品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旁白中都出现了“儿化音”,如:“咱们永远在一块儿”“好像又有事儿?”“今儿个”“早班儿”等,这些平民化的人物语言不仅没有降低作品的文学价值反而在语言文化方面提高了作品的美学价值。

4 结语

《茶馆》的创作源于老舍先生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作品创作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一方面对平民充满同情,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不思进取进行了批判,希望他们能奋起反抗去创造新的社会。在整部作品中其语言的美感和平民化的价值取向都显示出《茶馆》在内容、语言、情感、文学艺术上的深刻意义。

[1]武连娣.透过《茶馆》看老舍的平民情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35(5):14-16.

[2]杨清华.浅析老舍《茶馆》语言艺术[J].教育·科研,2009,(12):35.

[3]尤晓娟.论《茶馆》的语言艺术[J].艺文论坛.

[4]李春雨,刘勇.老舍话剧之魅及其当代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6):75-76.

[5]殷佩蓓.《茶馆》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7-120.

王世银(1973-),男,湖北襄阳人,讲师,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平民化平民茶馆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平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