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采茶戏在贵州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7-02-04曾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采茶戏民间舞民间舞蹈

曾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浅谈采茶戏在贵州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曾快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采茶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茶文化形式,具有极其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民族特色,不仅如此,采茶戏还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近些年来很多民间舞教育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能够将采茶戏引入到民间舞课堂中,通过采茶戏与民间舞的结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民俗,本文以贵州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为内容,对采茶戏与民间舞蹈教学的融合进行几点分析。

采茶戏;贵重民间舞;教学;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舞蹈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系统、规范以及典型的风格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间舞的基本知识以及表现民间舞的技能,松弛学生各部位的肌肉,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而采茶戏与民族舞蹈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传统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以及形式,通过将采茶戏与民族舞蹈教学的集合,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舞台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采茶戏概述

采茶戏是茶文化的一部分,是最具民族民俗特色的茶文化内容,并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下,采茶戏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比如采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灯、茶篮灯等等,采茶戏是以茶事为主要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民族民俗特色,倾注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采茶戏”是中国南方茶农生产活动的集中体现,没有采茶以及各种茶事活动,就不会有采茶歌舞,也不会在中国南方许多省区流行的采茶戏,采茶戏与茶密切相关,并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者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采茶戏的形成,与采茶歌、采茶舞、花灯戏十分相近,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贵州花灯戏十分流行,有关贵州花灯戏的记载,并没有非常确切的记录,在《贵州通志·兴义府志·风土志》中有这样的记录:“自正月初十日起城中有龙灯、花灯、唱灯之戏”,“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采茶戏以茶事描绘为主要内容,表演中包含了很多采茶的动作,清代道光前后对花灯在城乡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记录,在100多年前,这种艺术形式在贵州地区十分流行,规模也很盛大,花灯在那时极为流行,并且是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演出,随着茶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和复兴,贵州采茶戏与当代教育的结合也成为了一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当代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引入采茶戏,不仅促进学生四肢的协调性,还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贵州采茶舞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的错位—轻理论而重技能

一般的舞蹈教学都是以单纯传授为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最终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而民间舞蹈教学与其他舞蹈门类的教学又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民间舞蹈的民族风格气息浓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舞蹈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与身体技能训练是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在教材中,舞蹈技巧的课程很多,但是在舞蹈理论方面内容非常少,课程安排也不多,在大部分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缺失,在贵州民族舞教学中也是如此,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舞蹈技能的学习,而对于舞蹈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丧失兴趣,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贵州采茶戏的理解和传承,也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

2.2 教学手法较为单一

口传身授是我国民间舞蹈传统的教学方法,民间舞招收的学生,对民间舞并不是非常了解,口传的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理解很困难,学生机械的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导致学生的舞蹈动作十分生硬,舞蹈演绎中缺少内涵,学生对舞蹈内涵的感知和体悟很浅薄。舞蹈创造性很差,学生对舞蹈意境的体悟很差,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民间舞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民间舞课堂上依旧沿用口传身授这样的方式,教学缺乏创意,学生机械模仿,从而导致民间舞教学效率低下。

2.3 对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学校民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民间舞蹈形式的认识不足,民族民间舞是最贴近劳动人民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依托人们的内心情感,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舞蹈表演才是成功的。民间教学必须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很多课堂舞蹈教学,学生对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感受不到背后的情感和意译,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3 采茶戏在贵州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了解了采茶戏的文化背景以及当代民间舞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之后,对贵州民间舞蹈课堂上融入采茶戏的教学策略以及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

3.1 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民间舞作为贵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进行技巧传授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舞蹈动作的来历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译。采茶戏作为奠定的民族民间舞形式,非常适合作为民间舞讲解的素材和范例。首先,采茶戏的变形形式很多,包括采茶灯、采茶舞等等,结合贵州当地的丰富民情和教学要求,选择最适合课堂讲解的形式,将民族舞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挖掘其中深刻的情感根源、人文观念以及宗教信仰。其次,当代舞蹈教师自身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技术技巧与文化教学必须要同步进行,必须要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在了解了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之后,对舞蹈动作的认识和掌握也会更快、更好。最后,贵州民间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采茶戏走入学校民间舞课堂,通过展现贵州茶文化、采茶活动的魅力,使学生更加了解民俗民情、生产活动,懂得尊重地方传统文化,能够更深的体悟到当地茶文化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底蕴,更加热爱贵州这块土地,当然,民族舞包括很多民族的舞蹈,教师应该合理的结合采茶戏,基于文化背景差异的视角下,建立茶文化与舞蹈之间的联系。

3.2“田野作业”,做到与民共舞

采茶戏本身就是源于田间,最初是茶农一边劳作、一边舞蹈,为了消除身体和身体上的疲劳,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民间舞教学被框架在一个小小的教室内,技巧性教学教具以及教学设备非常完善,但是在文化教学方面,总还是欠缺一些“亲身体验”的东西,而“田野作业”是社会学、现代人类的一种研究方式,是当代舞蹈教学还原实例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弥补课堂舞蹈教学的不足。实际上严格来说,贵州的采茶戏,并不叫做采茶戏,而是叫做花灯戏,但是它与采茶戏都属于民间采茶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贵州的采茶文化同样是一种乡间艺术形式,是生长在贵州的地方剧种,是基于民间歌舞之上发展起来的,最初被称为采花灯,表演过程中只有歌舞,后来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加入了一些小戏,这种艺术形式在独山、遵义、安顺以及铜仁等地流行,是源于生活劳动,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文化,因此只有在民间才能够找到这些民间舞蹈的文化原型,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总结生活经验,能够深入到“田野作业”,搜集采茶戏的素材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包括文字素材、动作素材。将这些具有特色的素材改编成采茶舞,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起初,学生们依旧是通过动作模仿进行学习,在经过一定阶段之后,学生们跳得就会与本地居民跳得非常相似,这个改变,就是学生舞蹈文化体悟的加深过程。将课堂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搬到民间,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民间舞蹈的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感受民间艺术家的表演,从而更加了解和热爱民间舞蹈,并积极去传承。

3.3 创建系统规范教学体系,多学科融合推动协调发展

在贵州民间舞蹈教学中融入采茶戏,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作为一门内容形式多样的综合艺术,采茶戏自身与音乐、体育、美术以及文学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与繁荣方面必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采茶戏与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实现多学科的融合,相互协调发展。采茶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舞蹈的服饰、伴奏乐器以及道具等等,都能够找到民间美术和历史的影子。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艺术到融合的理念,主张将每个学科的知识和智慧合理融合,就像舞蹈一样,它综合了各门科学的知识精华,将这些知识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也是民间舞蹈教学的一个基点,教师应该以舞蹈教学为载体,挖掘其中各门学科的文化知识,从教材中提炼出最新的教学观点、理论以及动态和方法,但是目前关于采茶戏的教材很少,教育工作者想要做到更快、更好的教学,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不断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教材,关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一些采茶戏相关的茶文化活动,将相关的文化与理论传播出去。

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各种文化新思潮不断涌现,而在现代教学中,仅仅有新思想、新技术是不够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不可缺少的。采茶戏的形式很多,贵州本地的采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采茶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采茶戏在贵州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对民族舞蹈形式与内容的补充,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是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民间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技术学习时会更加快速,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1]冯晓宪,舒瑜,彭秀英.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3):30-32.

[2]冉孟刚.贵州土家族民间舞蹈“傩舞”体育文化价值的分析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5):108-111.

[3]代筑娴.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构想[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8):77-79.

[1]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4):5-14.

[2]谭钰婷.赣南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3.

曾 快(1979-),女,贵州贞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采茶戏民间舞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表演新模式研究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关于现代舞融入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