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词中茶文化的英译方法

2017-02-04李绍青靳丽丽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4400河北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00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韵脚原诗英译

李绍青,靳丽丽(.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4400;.河北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000)

古代诗词中茶文化的英译方法

李绍青1,靳丽丽2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4400;2.河北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由于东西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有别、古代诗词语内翻译不易等文本内外诸因素的制约,我国古代茶文化诗词的英译本一般很难翻译出原作的"形、神、韵"。文章通过个案研究结合翻译理论,从异曲同工、舍"形"取"意"以及形神兼备三个方面有力探讨了翻译方法在我国古代茶文化诗词的"形"、"意"、"神"在英语文化中的移植。

茶文化;诗词;英译;形;意;神

借茶抒情,以茶言志。中国历代茶文化诗词佳作莫不隐隐流淌着一脉茶香。古代茶文化诗词的英译本无疑成为西方世界欣赏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一面镜子。然而,时空差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制约,导致目前大部分茶诗词的英语读本严重缺失了我国茶文化诗词的用词精妙、意境深远和丰姿神韵。为“译”消得人憔悴的笔者博览“译”论纷纷之后终于有了一点“柳暗花明”的感觉。

1 类比法——异曲同工消差异

翻译蕴含茶文化的古诗词时,译者时常遇到在汉语茶文化诗词中司空见惯而在英文化并不存在的意象。文学翻译者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补偿译文读者的这种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类比补偿(compensation in kind)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空缺翻译补偿策略。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件,为塑造诗词意境服务。中国古诗词以其朦胧的意象享誉全球,因为中国人喜欢抽象模糊、具有意象性的东西,以含蓄为美。相比之下,西方人比较喜欢精确、有实证的东西。源语意象虽不可移植,却可类比——原文意象在译文中的“一一映射”。为了避免在茶文化诗词英译中出现令英语读者困惑不解、不知所云、陌生怪异的中国特色的意象,译者应该找到目标语读者熟悉而又自然的相关的意象来替代源语中的意象,以便“消除差异”(flattering out of difference)。汉语意象本身虽然是模糊的,但是其中代表的感情在英语中却是能够具体化的。

例如:顾况《过山农家》中“莫嗔焙茶烟暗”译为“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可谓独具匠心。译文中的具体意象“cloudy smoke”与汉诗中的“烟暗”可谓中西文化中天生地配的一对意象,既尊重了原文作者,又取悦了译语读者。译者将“烟暗”进行了“清晰化”处理,不但力求“易解”,而且还“保存了原作的丰姿”,对英语读者产生的审美效果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助“具体化”的手段对译入语进行茶文化缺省补偿,属于隐性补偿(implicit compensation)这一归化倾向的翻译策略。

2 整容法——得意忘形入化境

西方译界有句名言:“翻译者即反叛者” (“Translator, traitor”)。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翻译不是结结巴巴的学舌,而是漂漂亮亮的再创造。”高明的译者既“从心所欲”,又”不逾规”。由于东西文化障碍、中英文体差异、读者阅读习惯不同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因表征手段调整而对原文进行增益、删减、改写等各种变通处理,属于译之为易的常态。许渊冲先生主张“得意忘形——发挥译语优势,深化可以使人乐之。”

【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四时即事》之《冬夜即事》的尾联)

译文: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 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杨宪益、戴乃迭译)

此中有真“译”!字面无“茶”却有“茶”——“茗”者,茶也。雪之清寒晶莹配茶之清神韵骨,更让人绿波荡俗。鉴于不懂茶事的英语读者恐怕浑然不知“雪水煎茶”之奥妙,译者将“新雪”中平添“fallen”不仅表现了雪落下的状态,而且与fresh形成头韵,令英语读者语感舒畅,原诗的“言外”魅力也体现出来了。将“试茗”增译“good”道出了“原句的弦外之音——雪水煮茶酿出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好茶。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闻到幽幽茶香。译者采取了增益的手段对茶文化诗词进行隐性补偿,使得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溢于译语文化的异域风情之中。于是译语读者莫名其妙的“试茗”和“新雪及时烹”便由译者“得意忘形”的神来之笔融合补偿(compensation by merging) 为妙趣横生的“新雪烹嫩茶”,出神入化地向译语读者传达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使之明白如何泡一壶好茶,让其领略到中国茶道之美。另外,“brew”一词比之将“烹”简单异化处理的“cook/boil”更能译出原诗中“烹”(茶)的意境美。

3 移植法——形意合璧传神韵

诗歌是不自由当中的自由,要在方寸之间穷尽妙理。以诗译诗,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境界。因受限于格律,“好诗(词)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诗(词)不易,译诗更不易。茶文化的古诗词注重押韵——要么各行押韵,要么隔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可惜现有的茶文化古诗词英译本几乎都极难还原原文本应有的韵味。然而,典籍英译工作者从来没有因此放弃“形”“神”“韵”三位一体地移植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完美意境的追求。

江枫主张文学翻译应“形似而后神似”(similarity implies fidelity)——神以形存,立形方能传神。用译入语复制原作之形,以传原作之神。[1]“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2]赵彦春的象形诗译作——元稹之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英译本即为“形似而后神似”的直接体现。

试比照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原诗及其赵氏英译本:

一字至七字诗·茶

One-to-Seven-Word Tea Verse

唐·元稹

By Yuan Zhen,Tr.Zhao Yanchun

茶,

Tea,

香叶,嫩芽,

Balmy leaves,sprouts wee

慕诗客,爱僧家。

Appeal to poets,monks and me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The carved jade white,the sleek silk bright,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Baked the pistil yellow hue,twirled the floral curls slight.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Invited to view the moonlit night,and usher in the dawning light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Bathing all the drinkers coming and gone,toasting to the scent that lingers on.

英汉对照之后我们叹为观止,不难体会到译者的匠心独运:

由象形观之,英文宝塔诗酷似汉诗金字塔。逐行词数递增,且每一句都各自成对,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颇有原诗“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

在韵律上,《一字至七字诗·茶》各诗句的结尾依次为“茶”、“芽”、“家”、“纱”、“花”、“霞”和“夸”,“a”为韵脚,一韵到底,而且全部押的是险韵,一气呵成。而赵氏译诗前三句以英文长元音“i:”为韵脚,中间三句诗以“ight”作为韵脚,末句则以“n”作为韵脚。需要说明一点,英语中罕有整首诗歌全部诗行“一韵到底”的情况,只有在同一节诗中才可能共用一个韵脚——同韵。《一字至七字诗·茶》赵氏英译本中,七个诗行,只有三个韵脚,其中两个同韵(“i:”和“ight”)三个韵脚代表原诗三个诗节,分别对应原诗的三层意思:①点题。②茶艺之美③茶的妙用。用韵恰到好处,毫无“因韵害义”之嫌。

在意蕴上,用balmy leaves,sprouts wee等诸意象,给英语读者华而不奢的视觉盛宴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美,而且吸引了读者眼球。

一言蔽之,赵氏译本如此“形、神、韵”三全其美,堪称典籍英译经典之作。实践出真知:译诗首先应是一首诗,其次是一首映照原诗的诗。译文应该逼近原文的形意张力,尽量保留原作的意义潜势或解读空间。否则,即使音美、意美、形美,也未免显得做作或下笔太重。

4 结束语

古代诗词中茶文化的英译并非机械的文辞对应,应深入到中西文化之源,以形、意、神趋同原诗(词)为旨归,但也不拒绝灵活调变。译者的创造性在于逼真地再现原作中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窃以为,茶文化古诗词英译有上中下三策——如能紧扣原文而不失其宏旨,则最大限度保留其形、绝不作变通、引申、调控,以求“形似而后神似”,毕竟原文本“形”与“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为上策。倘若茶诗词意象中国文化有而英语文化无,则尽力在译语文化中物色等效意象,以求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当,此为中策。“形”“意”不可兼得,舍“形”而取“意”者也。如此无奈之举则属下策。目前关于中国茶文化诗词英译的专门研究还在蹒跚学步。因此,笔者芹献拙稿,旨在抛砖引玉。

[1]李绍青.翻译以忠实为第一要务— —江枫先生学术访谈录[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4):95.

[2]李绍青.从《论读书》走近王佐良[J].大舞台,2011(7):292.

李绍青(1972-),男,河北衡水人,语言学、翻译学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

靳丽丽(198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韵脚原诗英译
摘要英译
峨眉山月歌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改诗为文三步走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