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
2017-02-04何雷
何 雷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商丘 476000)
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
何 雷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商丘 476000)
本文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采茶舞蹈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国的采茶舞蹈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使采茶舞蹈获得更好的传承。
茶文化;赣南采茶舞蹈;艺术审美;文化传承
茶文化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茶道、茶艺、茶画以及采茶舞蹈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为我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茶文化中,采茶舞蹈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采茶舞蹈主要起源于赣南、闽南以及广西等地,主要是源自于乡间的采茶劳作,在舞蹈动作设计方面简洁明快,富有浓郁的乡间生活气息,艺术风格浓厚。受不同地区习俗的影响,各地的采茶舞蹈也各具特色,其中赣南地区的采茶舞蹈保存最为完整,影响也最为深远。赣南采茶舞蹈已经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研究赣南采茶舞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对我国采茶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茶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现茶叶能够供人们饮用时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慢慢的融入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一些文人雅士的参与,我国的茶文化慢慢开始独立并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1.1 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
在汉朝时期,我国的茶叶开始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与推广,茶文化也开始被我国人民接受与推崇,汉朝人非常注重利益与道德约束,所以茶文化在汉朝发展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化的饮茶准则与礼仪。到了唐朝后期,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在大批杰出诗人的推动之下,很多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唐诗层出不穷,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为我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茶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文明成果,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进行传承与发扬。
1.2 我国茶文化的具体内容与文化内涵
我国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人与事物、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结合,茶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离不开种茶人、饮茶人,也需要茶叶、茶具等具体的文化形式来丰富其内涵,只有通过人与茶的互动,才更能给体现出深层次的茶文化内涵,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如茶道、茶艺、茶画以及采茶舞蹈的诞生。我国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我国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儒教、道教与佛教文化,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茶文化体系——茶道,茶道是我国茶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是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茶道对于茶文化中各项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表现都提供了一种文化规范与理论特色,所以我国的采茶舞蹈才会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与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 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
2.1 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发展现状
舞蹈的艺术表现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过程,对舞蹈的审美主要是要透过舞蹈的表面形式,来感知舞蹈要表达的具体的精神与意志,舞蹈是对艺术所进行的深层次挖掘。在我国赣南的采茶舞蹈中,有很多比较有趣的舞蹈动作,比如“猫儿洗脸”、“摘茶”以及“绣花”等,在这些舞蹈动作中,已经不单单是舞蹈形式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它在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文化内涵,是我国劳动人民采摘茶叶的过程中喜悦与欢快的心情流露,赣南的采茶舞蹈是对江南地区采茶文化的形象展现,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开始涌现,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我国的采茶舞源自南方地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所以在对采茶舞蹈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够充分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所以,采茶舞在欣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门槛。现代艺术形式的复杂化使得各种选秀节目或者网络电影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给很多人带来了审美上的障碍,特别是对于年青一代来说,诸如采茶舞之类的传统的艺术形式缺乏对他们的吸引力,他们没有兴趣去欣赏采茶舞,这也对我国采茶舞蹈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缺乏相应的生活实践,而且在生活中又缺乏必要的审美引导,这导致了他们在审美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像采茶舞这样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受到了冷落,发展举步维艰。
为了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把采茶舞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舞重新受到了我国人民的重视与喜爱。对于采茶舞的传承与发扬来说,不仅需要采茶舞的继承者与表演者进行不懈的努力,在传承优秀的采茶文化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特点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造,还要对采茶舞进行广泛的宣传,让采茶舞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人们对于采茶舞的审美能力。在对采茶舞进行宣传与推广的过程中,针对年青一代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色设计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让采茶舞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2.2 我国采茶舞蹈的动作审美
我国的采茶舞最早是源自于民间艺人,他们通过对采茶动作进行提炼与加工,设计出千变万化的采茶舞动作,所以采茶舞具有非常强烈的乡间劳作气息。采茶舞的每一个动作也都包含着巨大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我国的采茶舞中,有很多精品的舞蹈比如《十二月采茶歌》、《姐妹采茶》、《倒采茶》等,这些舞蹈都是通过比较经典的肢体动作来展示强烈的舞台效果,并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使采茶舞更具舞台效果的生动性。
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采茶舞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丰富的茶文化,我国江南地区是茶叶的主产地,在采茶时期,很多茶农一边采茶、一边唱歌来丰富自身的劳动过程,在采茶舞的动作设计中,很多动作都是根据种茶与采茶等劳动动作,具有很强的生活韵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2.3 赣南采茶舞蹈的综合审美
对于舞蹈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舞蹈的动作,舞蹈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舞蹈的表达是动作、服饰、声音、色彩的综合表现过程,我们在欣赏采茶舞蹈时,不仅要欣赏舞者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去感知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在,怀着饱满的热情对舞蹈艺术进行综合感知。在欣赏赣南采茶舞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舞蹈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感知这种艺术形式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来体会我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我国现代的采茶舞是在独幕乡间舞蹈的形式上发展而来,逐渐变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展现形式,采茶舞在艺术语言与艺术表达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我们在对采茶舞进行欣赏时,要对采茶舞进行综合的把握,真正掌握采茶舞的艺术精髓,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支持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
3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
3.1 赣南采茶舞蹈传承了客家文化
赣南的采茶舞是在传承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另一方面,采茶舞也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是对客家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升华,在采茶舞蹈中,有很多历史文化细节与脉络的呈现,这些因素也成为了客家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对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细节、情感以及智慧进行了发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人文价值。赣南采茶舞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发展过程,舞蹈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实际上也是客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客家文化就已经开始产生,在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型的迁徙,最终在赣南地区稳定下来,并成为我国茶文化生根发芽的艺术土壤,采茶舞的发展过程,正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
3.2 赣南采茶舞所彰显的时代特征
赣南采茶舞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经济社会与审美标准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文化艺术形式,赋予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采茶舞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分支与门类,这使采茶舞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传统舞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在采茶舞蹈编导的努力下,我国有很多新型的采茶舞蹈出现,比如《喊山》、《茶韵》等,这些舞蹈都是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形式对传统采茶舞进行创新与升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采茶舞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在采茶舞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采茶舞蹈的动作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在服装、配乐以及色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这些变化使采茶舞蹈变得更有时代感,更具观赏性,有利于采茶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4 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茶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采茶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对茶农劳作的艺术化体现,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赣南采茶舞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被人们广泛喜爱与接受,在我们欣赏赣南采茶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欣赏舞蹈的形体美,更重要的是感受舞蹈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采茶舞蹈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好的对采茶舞蹈进行传承与发扬。
[1]韩立民,杜鹃.赣南茶文化与茶俗对当地采茶歌舞的助推作用[J].福建茶叶,2016(8):365-366.
[2]李孟华,陈立华.赣南客家茶俗采茶文化与及其采茶娱乐方式[J].福建茶叶,2016(11):337-338.
[3]黄光辉.茶文化与民俗对赣南客家采茶舞形成、演进与发展探究[J].福建茶叶,2016(5):386-387.
[4]任祖干,李华.土生土长的“茶”艺术——漫谈江南茶文化发展的动态过程[J].农业考古,2011(4):191-197.
何 雷(1981-),男,河南商丘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