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茶文化及茶产品翻译探究
2017-02-04吴倩,邹锦
吴 倩,邹 锦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茶文化及茶产品翻译探究
吴 倩,邹 锦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在翻译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对于中西文化融合的内容,茶叶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及在中西文化区域中均分布广泛的产品,承载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和融合价值。本文通过应用成熟的翻译分析方法“有声思维法”对中西茶文化和茶产品进行翻译探究,旨在完成提升专业水平、培养文化素养、加强中西融合的多重意义。
翻译探究;茶文化及茶产品;有声思维法
1 茶叶的发展历史及茶叶的文化价值
1.1 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神农时期算起,茶叶的起源距今大约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秦汉以前,饮茶已经在我国的四川地区盛行,后来随着部族的迁徙,逐渐向中原腹地发展。根据史料记载,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盛产茶叶,到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产茶、用茶、饮茶的事业已经非常发达。
1.2 茶叶的文化价值
1.2.1 中国茶文化的价值
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茶文化于三国时期启蒙,到了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发展,茶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蔓延,从著名的茶学作品《茶经》中不难看出茶叶对于中国文化的承载与影响。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还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平和、中庸、谦虚、隐忍”的儒家文化。
1.2.2 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茶叶最早由荷兰人带入欧洲,后传入英国,随着茶叶在欧洲大陆的盛行,出现了如咖啡厅一般的饮茶室。很多欧洲国家都逐渐形成了饮早茶、午茶、晚茶的习惯,著名的英式下午茶也作为一种饮茶行为的代名词在英国等欧洲国家流行。茶叶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不仅是由于其作为饮品的口感被西方接受,更多是因为茶叶承载的东方文化被西方认可。在饮茶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中所传承的尚礼、尚和、尚贤、尚行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禅道文化与西方国家的贵族文化融合贯通,带来了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深度发展。
2 有声思维法在茶文化、茶产品翻译中的应用
2.1 有声思维实验方法的特点
有声思维的概念最早见于Ericsson&Simon对口述的分类,所谓有声思维,就是受试者(接受测试的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讲出头脑中的各种信息。测试者向受试者进行自测试演示、心理培训、设备使用说明,最终使受试者在正常的心理条件下通过录音设备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下测试中的每一个思维过程。
2.2 有声思维实验方法对茶文化、茶产品相关翻译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应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翻译过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Krings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探索,并认为有声思维是“最自然、最适宜于探究翻译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
有声思维法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对于茶文化、茶产品的翻译研究探索中起到了多重作用。因为针对茶叶的相关翻译除了会涉及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典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外,由于茶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也必须要被考虑到其翻译的过程中。有声思维法通过录音呈现受试者的所有思维过程,所以可以通过此方法分析研究受试者在茶文化、茶产品的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文化现象等具体思考及最终选择,具有指导翻译教学内容、推动翻译教学模式创新、促进翻译教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多重意义。
2.3 有声思维法在茶文化、茶产品翻译实验过程描述
实验目的是研究受试者即译者通过有声思维法反馈其在茶文化和茶产品的翻译过程中对于各种因素的思考,找出其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文化地域等知识掌握的优势及劣势,起到指导教学开展、推动翻译教学研究的目的。为此,笔者对天津科技大学本科二年级的20名受试者进行了有声思维的训练。在正式测试前,作者对受试者进行了心理培训,帮助受试者克服害怕被别人笑话的心理,害怕泄露绝技的心理,惧怕设备的心理以及避免出现受试者迎合测试的心理。同时作者选用了一份与正式测试文本长度相当的文本对20名受试者进行了具体的有声思维法应用演示,并且让受试者进行了一次有声思维法的预演,帮助受试者熟悉有声思维法的测试过程,能够尽量不间断地说出自己的全部思维过程,并且熟练应用录音设备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每位受试者都有独立的实验空间,可以使用字典,翻译时间不限。在确定所有20名受试者了解了有声思维法的测试过程后,作者让受试者翻译了一份包含大量茶文化和茶产品的专有名词文本,测试后收集了受试者的录音及文字结果,针对这两种文本进行了分析。
3 基于有声思维的茶文化及茶产品翻译过程、结果分析
由于受试者均为未受过茶文化及茶产品相关知识训练的本科学生,所以作者选用了包含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花茶、生茶、熟茶、龙井茶、碧螺春、武夷岩茶、普洱茶、滇茶、铁观音、竹叶青、砖茶、圆茶、方茶、沱茶等普遍性高的茶类产品作为测试文本。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对翻译策略使用频次依次为:直译、音译、意译、归化和异化,并且含有对于文化现象的思考。
3.1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音译、意译翻译策略的使用
直译、音译和意译是在翻译过程中广泛使用的策略,在茶文化及茶产品的相关翻译中,译者对于具体策略的选择既反映出了译者的基本翻译水平,也反映了译者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及茶产品的深度理解。
以茶产品中的生茶和熟茶为例,所有译者都将生茶翻译成了raw tea或fresh tea,将熟茶译为cooked tea或ripe tea。通过提取学生录音,发现部分学生对熟茶的译文确有思考,有些学生提出了“熟茶是什么茶?是烹饪过的茶还是指在茶树上成熟的茶叶?”这种提问说明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针对茶叶的分类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但是由于不了解生茶其实是未发酵茶,熟茶指发酵茶。所以生茶应该译为unfermented tea,熟茶为fermented tea。
再以乌龙茶为例,11名译者翻译成Wulong tea,6名译者译为Oolong tea,2名译为 Own goal tea,1名译为 Oolong tea,a kind of cooked tea.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译者使用了音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小部分学生对译文采取了意译的方法。不难看出,将乌龙茶译为Own goal tea的译者是将乌龙茶与乌龙球相混淆,显然不合适。乌龙茶主要产自福建省、广东省和台湾省,属于半发酵茶,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的口音乌龙茶的音译版本应该为Oolong tea,意译版本应该为Oolong tea,a kind of semi-fermented tea。由于学生译者对于乌龙茶的地域特征、制作工艺了解甚少,所以并没能译出正确的版本。
3.2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中西文化转向的思考
归化和异化为翻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策略,因为翻译过程简言之是从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所以在转向过程中是把译文进行本土化处理(归化)还是考虑源语言的特点(异化)几乎贯穿于整个翻译思考过程中,也会在译文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茶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中还是在传入西方社会的过程中,都承载着其广泛深远的文化传播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引导下,茶叶承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国际沟通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龙井茶是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的绿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英文译法对于其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以及接受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对译者有声思维过程和翻译文本的分析,发现60%的译者译为Longjing tea,并在录音中说明龙井为地名,所以采取音译的方法,40%的译者译为 Dragon well tea,并于录音中说明龙井为一口井,龙在中国代表强大、神圣的意思,所以将龙译为dragon。从两种译文中不难看出所有的学生都对龙井茶的地域来源有清晰的了解,这点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学生对中西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就能够知道龙和蛇在西方文化中有负面涵义,在《新约全书》的启示录中被描绘为邪恶的“古蛇”、“魔鬼”等涵义。所以如果将龙井茶译为Dragon well tea,显然不会在西方文化中获得好感,可能使龙井茶遭遇被西方社会排斥的恶果。基于此,针对龙井茶的翻译更多的要考虑归化策略,最好将龙井茶译为Longjing tea,a kind of green tea produced in Longjing Village,Zhejiang Province。这样能起到明确来源,解释茶叶属性的作用。
铁观音是产于福建泉州安溪县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半发酵茶,其文化传播价值与龙井茶齐名。50%的译者将铁观音译为Tie Guanyin tea,30%译为Tieguanyin tea,并于口述录音中叙述了因为铁观音为一种茶品,所以虽然中文中没有“茶”字,但是要在英文文本中添加“tea”以明确其性质,作者认为学生能有这方面的思考值得肯定。20%的译者将铁观音译为Iron Buddha tea,并于口述录音中说明观音为中国传统文化佛教重要形象,所以应该译为Buddha,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了解铁观音茶名字的来历便知当年乾隆皇帝观察铁观音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铁观音”,和佛教范畴的观音并无太大联系,另外在西方社会中很少出现以神灵命名某种饮品的文化现象,所以这种翻译对于铁观音文化的传承并无益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铁观音的翻译要考虑归化策略,可译为 Tie Guanyin tea,a kind of semi-fermented tea produced in Anxi County,Fujian Province。
4 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茶文化、茶产品翻译研究对于翻译教学及研究的启示
4.1 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茶文化、茶产品的研究对于翻译教学的启示
通过此次有声思维法在茶文化、茶产品翻译中的应用不难看出学生对于此类文本的处理欠妥不单单是由于学生对于翻译的常用策略的了解不足、思考不深、运用不当,而且反映出学生对于历史悠久、植根中国、享誉海外的茶产品、茶文化的知识缺失。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重中西文化的熏陶,可在选用训练文本时多选取含有特色物品、特别节日、特有价值观等承载中西文化内容的文本,让学生通过翻译训练能够达到既掌握及熟练使用翻译策略的同时也对中西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文化意义。
4.2 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茶文化、茶产品的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启示
通过此次研究不难发现通过有声思维法可以清晰地掌握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翻译策略的思考、取舍,对于句词的分析、选取,对于文化的了解、分析,对于字典等辅助材料的使用。由此可见,基于有声思维法的翻译研究与传统的只针对文本结果的翻译研究方法相比更加准确、深入。所以在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中,有声思维法应该得到广泛及频繁的应用,使受试者能够通过此方法不断反思、提高个人的翻译水平,测试者不断总结翻译教学环节的不足,促进双向提升。
5 结语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有声思维法这一成熟的研究方法对译者开展了包含茶文化、茶产品内容文本的相关翻译研究,旨在找出学生译者的优势与不足,起到指导未来翻译教学开展和研究的作用。同时希望通过此研究更好地发挥语言教学承载文化因素、推动文化发展、传播文化内涵的作用。
[1]胡仲彬.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分析国内茶说明书的英译[J].福建茶叶.2017(2):169.
[2]李德超.TAPs翻译研究的前景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5):385-391.
[3]梁高燕.基于有声思维语料的英译汉翻译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1-64.
[4]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7-49.
[5]苗菊.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43-46.
[6]谢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学作品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J].福建茶叶.2017(2):361.
[7]赵萍,谭正新.外宣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113-117.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TJWW13-033)。
吴 倩(1981-),女,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邹 锦(197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