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采茶戏音乐的功能及特点研究
2017-02-04严琦
严 琦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客家采茶戏音乐的功能及特点研究
严 琦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人民勤劳的生产活动是产生戏曲文明的源泉,尤其是在采茶戏的起源、功能与发展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所谓采茶戏,指的是人民在采茶这项劳动中发现了它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设计的歌颂人民勤劳、节俭的一种戏曲形式,不仅如此,采茶戏还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平凡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客家;采茶戏;音乐功能
我国江西南部是采茶戏最初兴起的地方,采茶戏所在的地区不同,其名字也根据地区来冠名。在江南地区中以客家地区的采茶戏最富盛名,受到广大客家人民的赞美与喜爱。本文主要在参考《简述采茶戏的形成》的基础上,阐述客家采茶戏的发展,并结合客家文化、客家人民的生活习惯,对如何保护采茶戏、传承戏曲文化进行了解析。
1 客家采茶戏的发展与特点
但凡是戏剧文化,一旦产生后,便会面临发展,采茶戏同样如此,如果只是局限于农村地区,显然无法适应采茶戏的发展,因此突破农村、走向城市成为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当采茶戏的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后,开始向着着大城市迈进,比如城市中的灯会等极具规模的大型活动,采茶戏也都参与其中,而且成为一个固定的演出团体,他们以班为单位,一般规模的文娱活动并不参加,他们只参加盛大的演出,在演出结束仍然回归农村务农。正是因为有很多人喜爱采茶戏,才成就了采茶戏这种经典的戏剧形式,后来追捧、喜爱采茶戏的戏迷越来越多、越来越狂热,演出团体也就慢慢离开了耕种的农家生活,正式成为职业的演出团队。这一改变,直接促进了客家采茶戏的发展。
上世纪初,采茶戏表演中的利益被城市里的官僚士绅看重,他们经常将农村的采茶戏演出团队邀请到城市演出,从大年初一开始,连续演出了两个多月,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所以参与采茶戏演出的人都获得了可观利益。采茶戏由此成为人民群众最熟悉的戏剧形式,官僚士绅们发现采茶戏在城市居然深受欢迎,于是专门出资建立了剧场,供采茶戏演出所用。在采茶戏向城市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剧场的成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大型剧场,采茶戏才能从独具乡土特色的戏剧形式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采茶戏一经在剧场上演,便受到了广大观众们的追捧,每场表演座无虚席,为了满足观众们的观剧需求,采茶戏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剧目,在表演形式上也有很大的改变,正是这种大环境推动了采茶戏的发展。
194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要让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发展理念,采茶戏迎来了有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采茶戏剧团组成,且极为专业,采茶戏又对艺术形式进行了再次创新,改编了以往戏剧中出现的一些低俗内容,自此,经口口相传多年的采茶戏终于有了规范的戏剧剧本,这也意味着采茶戏已经脱离了乡土戏剧形式,正式成为我国的传统戏剧文化。
2 客家采茶戏与当地的文化生活
2.1 客家采茶戏与农耕生活
最早,采茶戏便是在农耕这项农村再也平凡不过的劳动中孕育的,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音乐内容,都有明显的农耕特点,而且在戏剧体裁与表演方式上也都和农耕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传承采茶戏文化,就等于传承了农耕文化。
采茶戏中的耕田、捡菌子、采桑等戏目描述的都是农耕生活,众所周知的《老少配》(捡菌子),讲的是三妹为了和喜欢的男人——大宝约会,常常以捡菌子作为借口,最后二人私定终身。捡菌子也叫采磨薛,但凡生活在农村的姑娘都非常熟悉。
既然采茶戏源自于农耕生活,那么采茶戏音乐自然表现的是农耕生活中,农名的内心情感。比如《秧麦》,讲的是夫妻一同去秧麦。夫妻二人的玩笑调侃,让剧目更具有喜剧效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地主是如何残酷地剥削农民,农民又是怎样地厌恶地主。嬉笑怒骂间,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自然而然地升华了剧目的思想和主题。
2.2 客家采茶戏与工商活动
一个传说一直流传在采茶戏的行当里,传说中一位清朝的茶商——王玉盛,是采茶戏的祖师爷,王玉盛有天上山买茶,机缘巧合,他发现并记录下了劳动人民在采茶时创作的歌曲,之后采茶歌就开始在民间流传,最终演变成如今的采茶戏。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但也能从中看出采茶戏和工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采茶戏在成型之前的过渡期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当时工商活动,比如《卖大布》、《卖棉纱》、《卖草墩》,均是将卖货作为题材创作的采茶戏,反映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现阶段考察某个时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所以,传承采茶戏文化,也就等于传承了工商业文化。
3 客家采茶戏音乐的现状与发展
3.1 客家采茶戏音乐的现状
新时期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项体制正一步步趋于完善,不再像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那样,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当人们的物质水平普遍提高后,开始关注文化与戏剧等精神食粮,采茶戏又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采茶戏的发展在这一片繁荣的21世纪仍然谈不上乐观。
每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都将面对冲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采茶戏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面临残酷考验。在改革开放的这段空档期,作为传统戏剧文化形式的采茶戏,在年轻人眼中魅力大减,观众的流失导致采茶戏演员的流失,年轻人感受不到采茶戏的艺术魅力,如今采茶戏的演员与观众基本上都是老年群体,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在年轻人中都不多见,采茶戏的发展在新时期下是异常严峻的,没有了演员与观众的支撑,采茶戏一定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席。
3.2 客家采茶戏音乐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中,采茶戏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占据戏曲艺术的重要地位,是最需要保护、发展、传承的戏剧文化之一。结合21世纪采茶戏的发展现状,若想继续发展采茶戏,必须保护采茶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仅靠演员与观众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是一方面,但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可以增长,但生态环境被破坏则无法重建,采茶戏赖以生存的土壤无论如何不能被破坏。此外,还应培养客家采茶戏音乐的传承者,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为采茶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彰显出采茶戏的本土特色,让采茶戏在不为生存堪忧的前提下顺利地发展下去。
在保护、传承客家采茶戏音乐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发展、创新采茶戏的内容与形式,我国的传统文化无一不是在发展中传承下来的,只要社会经济在发展,传统文化就在发展,采茶戏音乐要秉承发展、创新、传承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上打破以往的农耕生活、工商活动,引入更多的现代生活内容,发展一批年轻的观众,在表演形式上同样要与时俱进,摒弃落后、陈旧的套路。音乐方面同样可以引入为大众所喜欢、熟悉的流行元素,就像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将流行音乐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戏曲音乐中,同样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此外,在教育教学中也可引入采茶戏,让年轻一代体验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4 结束语
客家采茶戏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农耕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反映本土特色、歌颂劳动人民的戏剧文化形式,充满了浓厚的劳动气息,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客家采茶戏音乐的传承,不仅要保留采茶戏原本的艺术内容与艺术魅力,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一些流行的音乐、文化元素,让采茶戏音乐全面、与时俱进地发展,而不是固守从前、一成不变。只有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采茶戏音乐才会在网络时代独树一帜,重现以往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方式,为21世纪我国戏剧文化的长远发展锦上添花。
[1]孙倩文.采茶戏音乐的声腔运用特点及其发展[J].福建茶叶,2017,(10):75-76.
[2]袁 瑾.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赣南采茶戏《茶童戏主》的艺术特色及价值意义[J].艺术科技,,():.
[3]范晓君,李琳.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以《乌云下的歌声》唱腔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3,(04):58-62+66.
[4]廖红.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D].导师:王怀建.江西师范大学,2009.
[5]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6-24.
[6]蒋燮.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D].导师:赵宋光;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2007.
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项目《都市空间视阈下西方古典音乐的“背景化”范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JK0817。
严 琦(1983-),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