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2017-02-04丛琳
丛 琳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浅谈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丛 琳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本文以红茶英译文化为例系统探讨茶叶的翻译文化,分析茶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以求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茶的英译文化有所贡献。
文化语境;茶名英译;影响因素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饮品,在世界上也成为三大主流饮品之一,与咖啡和可可齐名。然而茶叶的种植以及茶文化的首创者就是中国,现如今茶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茶叶经济贸易的发展都要求茶叶的有效翻译。然而茶叶的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必须力求简洁易懂的同时保持原有的风雅韵味,这就对翻译者的掌握分析语境差异、文化差异等翻译策略。作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流商品之一的红茶的翻译文化就是经典案例,体现了翻译需要考虑的种种因素,体现了茶译文化的博大精深。
1 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翻译
作为商品的茶叶,同时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茶叶实际上就是卖方(交际者)逐渐诱导并最终说服买方(也就是交际接受者)接受的行为。在茶叶交际过程中,在共享的文化语境下,虽然很多双方都不言自明的细节可以被省略,但因为双方的文化环境不同,买方要想完全接受到交际意图就必须依靠译者对茶叶名称的翻译。因而,译者在对茶名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要同时考虑买卖双方的文化语境,既能实现卖方的交际意图,又能兼顾买方的语境文化,还能帮助诱导买方接受该产品。
总体而言,最常用的茶名的翻译可以分为直译和意译两大类:
1.1 直译
若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几无差异,且其对茶名的背景知识和消费理念等均几乎相仿时,译者便可直译,茶叶名称的英译大多采用的都是直译这种方法。例如:“玉露”译为“Jade Dew”,“白牡丹”译为“White Peony”,“玫瑰绣球”译为“Rose Bulb”,“黄山毛峰”译为“Yellow Mountain Fuzz Tip”等等。因为买卖双方的文化语境几无差异,这些茶名都是采用的直译的方法翻译为英文,不仅使买方有效了解了卖方的意图,同时也保留了原本茶名的韵味,可以说是茶名翻译的成功之作。当然,在茶名直译中也有弄巧成拙之作,有些茶名牺牲了原有的语境,仅想到要简单明了时接受者领会,例如:“Dongding Tea”就是“洞顶茶”的英文译名。
1.2 意译
有时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存在较大的民族差异的时候,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就会有较大出入,因此,茶名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涉及到改写、增删等变通手段。这种改写的典型例子就是红茶的翻译:“红茶”译为“Black Tea”,在中国之所以称之为“红茶”,是由于中国消费者关注的是茶汤的颜色;然而事实上红茶的茶叶本身是黑色的,外国消费者就偏向于看茶叶的颜色命名,因此,英文翻译后的“红茶”就自然是“Black Tea”。对于增删字节的翻译技巧,一般有两种情况,首先,有时候为了英文茶名能够简单易记,译者会选择牺牲部分源语言的文化语境,选择删减茶名的部分字节。删减的例子就比如:“碧螺春”的英文翻译是“Green Spiral”;此外,有时会需要在翻译时增加字节,以提供更多的源语文化语境信息,例如:“Age Bowl Puer”是“青沱”的英文名,因为需要接受者了解到“青沱”是一种“陈放圆碗形普洱生茶”;再比如,“原形绿茶”的英文译名是“Lightlyrubbed Green Tea”,因其为“轻度揉捻绿茶”,这样可以让接受者了解到这种茶的制作工艺背景。
2 影响茶名英译的因素
影响茶名英译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翻译规范、翻译人才、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以下几点就是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2.1 官方没有规范的相关术语作为参考
很多产品都会有统一的命名规范,比如菜名的英译有《中文菜名英文译法》(2008年奥运会时出版)作为参考依据,此后,原本在民间杂乱各异的英译菜单名便逐渐有了统一规范的名称。然而,在茶名英译这方面,官方目前并未提起重视,因此未能出台统一的译名规范,民间也没有有关权威学者对此发表相关的术语词典,这样就导致了茶叶市场上茶名英译的混乱局面,而英译商标不能统一也是中国名茶没能打造出名牌的重要原因。
2.2 国内茶类翻译人才稀缺,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国内目前只有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14所高校开设了茶学专业。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翻译”专业,但是将茶学和英译两者合二为一,开设“茶英语翻译方向”专业的高校如凤毛麟角,这直接致使相关人才的急缺现象。一名优秀的茶名翻译者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翻译技巧,而且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悠远文化背景,对中国茶名的命名背景有深入了解。因为作为茶叶故乡的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各地茶名大概有700个以上,而茶叶的分类手法也各不相同,仅仅“绿茶”就有不止一种分类方法:仅按干燥和杀青的手法就分为蒸青、炒青、烘青和晒青绿茶四种,按照形状、味道等又可分为其他类别。
2.3 翻译过程中未能做到以尊重双方文化差异为前提和基础
翻译就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交流,因此翻译中对两种文化是否了解就至关重要。
茶名英译即是如此,在茶名翻译中必须要考虑到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多茶名都会涉及到颜色、地名、制作工艺等因素,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依据茶自身的特征,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灵活采用适宜的翻译方法。例如,涉及到以我国的地名、民族风俗命名的茶叶,一般采用拼音译法,或者为体现特定的文化内涵采用注释法;而如若双方对该茶名的认知以及消费观念几无差异时,最适用的就是直译法了。
3 以“红茶”为例看茶叶名称翻译文化
为进一步考证茶叶名称翻译文化,本文主要以“红茶”的翻译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
历史考证显示,在我国,“红茶”一词首现于1866年的《崇阳县志》(“道光季年岁,商履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焙,阴雨则以碳焙干,收时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贮内裹薄锡,住外洋卖之,名红茶”)。而“black tea”作为红茶英译名字的使用则在17世纪中叶开始。
“black tea”这种翻译,应当是因为为了与当时已经大量出口的绿茶(“green tea”)做出区别,又鉴于此茶颜色发乌,便出现了这种命名。当然,很多中国人并不认同这种命名方式,认为仅仅凭干茶的颜色就简单命名是不严谨的。虽然2014年以国家标准的名义首度出台的GB/T30766《茶叶分类》中对“红茶”的英译选用的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但是对于“红茶”的英译名称究竟采用哪种在民间一直有所争议,这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碰撞。
侯彩云在《“红茶”英文刍议》中就明确表示了她对于“red tea”这种命名的支持,她指出,在李约瑟博士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以“Red tea(hung chha)and the black tea of maritime trade”为题,专门对红茶做了详细论述,他采用的英语名即是“red tea”;此外,“红”本身就是常用的汉字,且红色为中国人喜欢的颜色,因此采用直译的方法更为合适。
当然,也有部分人站在双方贸易中的买方角度分析,认为翻译为“black tea”更为符合接受者的语言习惯,西方人更为习惯根据干茶的颜色来直接命名,这符合他们的文化习惯以及消费观念,例如“绿茶”译为“green tea”不仅考虑到的它的中文名字的意义,也恰好符合西方人的命名习惯,能够有效为之所接受。因此,站在接受者的立场上分析,可能“black tea”是更好的选择,毕竟英译茶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源语境方的意图很好地传达给接受者并使之接受买卖意图。
结语
本文以“红茶”的英译为主要例子,简要分析了茶名的英译文化以及其中所需重视的影响因素、翻译的主要手法等,详细论述了不同文化语境背景对茶名翻译的影响。茶叶贸易是一种特殊的融入了文化交流的交易行为,因此,对茶叶名称机型翻译就不能单纯地仅依据传统翻译理论,必须要考虑到交易双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来指导翻译。目前,茶名翻译并未能引起官方的重视,也未能形成统一的翻译规范,因此,急需茶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加大对相关方向的研究力度,使之成为规范统一的文化学科。
[1]张竹莉.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2-83.
[2]侯彩云.“红茶”英译刍议[J].中国茶叶,2015(5):36-37.
[3]黄晓玲.浅谈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J].价值工程,2014(35):219-220.
丛 琳(1982-),女,吉林四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