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研究
2017-02-04刘刚
刘 刚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浅析传统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研究
刘 刚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因此可以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宣传了中国的茶文化。因此将茶文化运用到思政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思想政治课堂有着巨大的创新价值和启发意义。
思想政治;茶文化;诱导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了挑战。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蚀,以财富去衡量一件事和一个人的指标成为当代学生的共识。然而,思想政治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宣传公平、正义,弘扬正能量,以稳固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思政老师的任务和挑战较之曾经的单纯主旋律和红色教育便变得复杂许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再只是耳提面命的填鸭式教学,随之而来的是寻求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喜爱思政教育,而不是被迫地接受既定的课程。诱导式教学便是在这一大环境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并且开始与不同的文化和方法相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学。
1 思想政治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诱导式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其理论依据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非常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便是只有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绞尽脑汁都无法思考明白时,思政老师才可以作为启发者的形象出现;当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内心清楚自己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意思,思政老师才可以作为诱发其思想的形象出现;当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不能触类旁通时,那么思政老师的课堂也就可以暂时停止。毕竟思政老师的作用不是单纯将一节课讲清楚,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因此,通过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和引导双管齐下,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无趣、无料的顽疾,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思想政治课堂有着巨大的创新价值和启发意义。
2 传统茶文化与思政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课堂引入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对思政课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加快了思政课堂的改革之路,同时也将不同形式的文化类型聚集到了一起。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所以中国一切文化形式都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中国茶文化便被顺其自然地应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被运用到了思政教育的诱导式教学之中。当然,传统茶文化能够与思想政治中的诱导式教学相融合,绝不是生拉硬套的组合,而是符合其内在的发展要求。
2.1 茶文化的德育性
由于中国茶文化发展千年,所以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而言,其真正需要讲述的内容很少,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正因为思政教学之中的体悟性和茶文化的德育性密切相关,因此二者能够实现长效的结合和发展。其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其价值在于能够持续而长期地影响到学习者和参与者。茶文化从最初作为单纯饮品出现再到之后成为文化象征和文化内涵,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但是附着在中国茶文化本身的文化价值却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所信奉和推崇的文化形态。茶,作为高尚廉洁的象征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宣扬,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不管是饮茶过程中注重的饮茶的程序和步骤,还是敬茶礼等规矩,无不体现出中国的礼仪传统。当然,还有自两晋开始的廉洁高雅的茶品质,也能够在理解之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增加学生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学习热情。因此,正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德育性与思政教学中的诱导方式相谐合,所以中国传统茶文化才有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能。
2.2 茶文化的方法性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口头重要,实际上次要的地位,不能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因此,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要传授学生单纯的知识,而是“授之于渔”。也就是当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应该停止教学,为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当然,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方法性。从生长在茶园的天然茶叶到呈现在茶桌上唇齿留香的茶叶,这期间需要方法;从单纯的乡间小调到如今的业已成型的茶歌茶曲,这种转变需要方法;从《诗经》中的作为生活要素出现到唐诗宋词中的茶意向和茶意蕴,这种腾飞需要方法。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无不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方法性对思政教学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2.3 茶文化的审美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从本质上说属于间接教学,这与茶文化审美性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中国茶文化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它不仅有单纯的茶饮料,同时还有茶艺术。茶饮料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而茶艺术则满足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从茶文化兴起,到如今的繁荣之势,中国的茶诗和茶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数文人骚客都将笔触投射到了茶素材之中,以至于茶诗与茶词、茶曲形成中国气势恢宏的茶文学。茶文学中不仅有如实记录饮茶经过的诗句,同时也有抒情和议论的篇章,这些不同的类型的茶文学虽然给人不同的阅读感受,但是无不例外地都显示出中国茶文学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内涵。阅读茶文学作品,不自觉地便受到了审美的熏陶,进而形成健全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诱导教学的目的。同样,中国的茶画也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茶画,是在中国水墨画范畴之内的开拓和创新。它既有中国水墨画的留白和水墨,同时也兼具着中国茶文化身上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欣赏中国茶画时,会给人一种精神熏陶和视觉盛宴,对纠正和扭转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3 传统茶文化与思政中诱导式教学方法融合的策略
学校培养学生,绝不是单纯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输出出去,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生存和生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成为健全的人。因为“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政中的诱导式教学相结合,其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在二者进行融合时,应当特别注重的是诱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
3.1 以茶文化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诱导的起点应该是质疑,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既有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化,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才可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引入其中,便可以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茶文化常识进行发问,发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明确答案,而是真正地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筛选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茶文化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当下学生的实际。一方面,要保证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注重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养成学生发问的习惯,才能达到诱导式教学的目的。
3.2 以茶文化诱导学生重视知识生成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于知识没有进行细化和分类,便一股脑地统统交给了学生。然而其结果却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造成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大打折扣。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其每发展一步都有着其路线和轨迹。因此茶文化的构成属性便能够极大地启示思想政治的诱导式教学。知识在没有解释和分类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因此,可以利用中国茶文化的方法性诱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生成,进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既有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并提高思政教学的完成度。
3.3 以茶文化诱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由于中国传统的“亲其师、信其道”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故有思想影响,学生总是相信当有问题不能解答时,老师便是万能的存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结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对国家和民族拥有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换成诱导式教学,在以茶文化作为教学媒介时,便可以设计与茶文化相关的各种问题,给学生以现实的语境,另他们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现实例子的学习,学生便会有极强的参与感,这就明显区别开了单纯课本知识的讲授。通过实际的参与,在思想政治范畴内解决茶文化的相关事宜,便可以一定程度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中诱导式教学的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学要想长足地发展和长久地进步,必须依靠不断的改变和革新。将诸如茶文化在内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容纳其中,实现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发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宣传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所以将传统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诱导式教学之中,对二者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张艳.“光电子技术”课程中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J].科技视界.2015(1):86.
[2]周德荣.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9(3):210-2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宝鸡文理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专项项目(2017)“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 刚(1983-),男,陕西咸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