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的思想渊源与高校思政教育

2017-02-04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思想

周 莉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茶文化的思想渊源与高校思政教育

周 莉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中国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物质及非物质文化层面,二是精神和思想层面。前者是能够用听觉、视觉和触觉去感知的,而后者则是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的,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国茶文化有着很悠久的思想渊源,在两千余年的历程中,其不断与其它优秀思想和哲学理念相互交融,并根据茶文化的自然属性,汲取了大量的优秀精神思想和价值理念,长久以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思想以及价值追求。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些偏差及不足,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茶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让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如此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更可以让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中得到更好地传播与弘扬。

茶文化;思想渊源;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对中国茶文化了解不深的人,会认为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或非物质层面上的文化艺术形式,如茶事活动、茶艺表演、茶具等内容。诚然,这些皆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具体呈现,能够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享受。然而这远不是茶文化的全部,我国茶文化的精髓是那些看不到、摸不着,只能用心灵去感悟和领会的精神思想及哲学理念,如源自儒家的“中庸和谐”、来自道家的“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高校思政教育受众对象的思想及价值观念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变化,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其思想更加活跃、价值更加多元。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高校思政教育就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要多汲取一些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如中国茶文化。本文就从茶文化的思想渊源入手,分析茶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并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对两者的融合路径进行阐述。

1 茶文化的思想渊源及其演变进程

尽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神农氏时代,但是中国茶文化的出现时间则较晚一些,大概是在魏晋时期才开始出现并逐渐成型。彼时的茶文化在形式上较为简单,基本上是简单的煮茶,所用茶具也没有唐宋时代那么精致考究,大部分饮茶者都是用烹饪之具来煮茶、饮茶,没有单独的饮茶之器。但是当时茶文化的思想性却先于其物质文化而出现,并在茶文化的早期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茶文化早期的思想内涵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与茶叶自然属性的结合。基本上可以用清廉、质朴这四个字来概括。这一思想价值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在魏晋时期,由于少数权贵人士的带动,“斗富”和“奢靡”风气在社会中盛行一时,这种自上而下传播的价值理念对当时我国社会的风气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责任感和历史眼光的上层官员便提出一个观点:“以茶养廉”,试图以此来化解当时的斗富现象。这些政治家对“以茶养廉”的推崇,其实就是把儒家思想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用于茶文化这一载体得到具体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缓解了彼时的奢靡之风,但是随着两晋时期文人的参与,茶文化最初的思想才最终形成。

三国两晋时期,很多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这些文人热衷于清谈,终日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比如说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便是如此。相聚需要有助兴之物,所以一开始酒是这些文人助兴的首选之物。但是后来随着清谈之风从少数性情豪放的文人中开始盛行于广大文人中,很多人并不喜欢用酒来助兴,且酒容易让人头脑冲动、思路混乱,而饮茶则能够让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对他们清谈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再加上政治家“以茶养廉”风气的推广开来,广大文人便开始把茶与清谈结合起来,出现了很多爱茶、懂茶、好饮茶的“茶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思想源头便正式形成,其既融合了当时政治家“以茶养廉”的思想,体现了儒家那种积极进取的出世思想,又融合了当时文人所盛行的清谈之风,以及他们对青山绿水的推崇,是茶文化自然属性的进一步延展。

源自魏晋时期的茶文化基础思想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在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魏晋时期茶文化思想局限于上层政治家和一定数量的文人范围内不同,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则几乎发展到了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文化及思想领域。彼时,无论大小官员,皆把茶看作是体现清廉质朴、对抗炫富奢靡的载体;在诗人文人歌者眼中,茶是让头脑清晰、思路缜密、灵感迸发的最好手段;在道学家眼中,茶则是其感悟“天人合一”思想的必须之物。如此,茶的文化以及社会功能便日益凸显,这让茶文化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思想雏形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成熟。

在唐代,茶文化思想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茶文化礼仪和程序的规范,二是茶文化与佛教的融合。先来看茶文化礼仪和程序的规范,在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全国范围内在几百年间少有战乱,因此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饮茶之风也从上层人士普及到了普通老百姓当中。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茶人,其中以茶圣陆羽为代表。陆羽所撰写的《茶经》,让茶文化的礼仪和规范得到了规范和统一,如烹茶之水、茶具选择、茶艺茶道等,这基本奠定了我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为茶文化思想注入了儒家文化“中庸和谐”的理念。

再来看茶文化与佛教的融合。两者的融合得益于当时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是佛教主动融入茶文化的结果。佛教徒强调要“禅定入静”,追求内心与宇宙的对话,而茶的自然属性恰好符合佛教的这一主张。因此,很多寺庙便开始设立茶室,用于饮茶修禅。在一些高僧的推动下,“禅茶一味”的思想理念便正式形成。而茶文化则从中汲取了一些优秀的思想及价值追求,让自己变得更加高深而充满智慧。

到了两宋时期,茶文化在“上”和“下”两个维度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指的是宫廷、贵族及士大夫中间,茶文化变得更加精致而考究,在烹茶技巧上,从唐朝单纯的煮茶法发展到了更加丰富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点茶法、泡茶法,追求色、香、味的统一。这为让茶文化思想注入了许多的贵族气质,让其变得更加精美而华贵。另外,两宋时期的文人大多爱茶,这也就让茶文化与各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如茶诗、茶帖、茶画、茶歌、茶词、茶文等等。这就为茶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文学艺术性思想,让其与文学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

“下”指的是普通老百姓。在两宋时期茶文化与市井文化得到了更好的融入,开始深刻影响我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譬如说,在乔迁新居时,街坊邻居要“献茶”,以示对新邻居的欢迎;远亲近邻间会相互请吃茶,这叫做“支茶”,以此来增进彼此感情;新人结婚前后,都要有茶的参与。可以说,在两宋时期我国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是如此。

而到了明清时期,我国茶文化的思想便彻底定型,与今日无二。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总结和沉淀期,对于茶文化来讲亦是如此。明朝时茶文化有一个去繁从简的过程,如为了减少民间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是为了提倡清廉节俭之风,朱元璋皇帝下令废除宋朝形成的茶饼和团茶,一概改成我们今日看到的散茶。在煮茶上也摒弃了宋朝那种繁琐的点茶技巧,而一律采用我们今日所采用的冲茶之法。茶文化的思想在明清时期也就此定型。

2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缺陷

近些年,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化,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固然是一件好事,让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思想多元化趋势,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特别是对于“三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群体来讲,极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如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就变得更加重大,其作用和价值就日益凸显。

从现实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形势的新变化、时代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不足之处。譬如说,一些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些高校尽管重视思政教育,但是其教学理念则较为陈旧落后,创新不足,因此很难让思政教育起到应有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有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上缺乏严格而有效的考核机制,因此即便是其思政教育开展的比较灵活而具有吸引力,但是由于在考核机制上存在缺陷,就难以引起老师及学生足够的重视,极易让思政教育课程流于形式,沦为“鸡肋”。

高校思政教育的缺陷,首先体现在重视不足上。一方面是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从现实看,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提升,而作为学校来讲,影响其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把精力倾斜到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上,以此来提高本校的就业率。这必然就会顾此失彼,思政教育所需的师资力量难免就会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思政教育是枯燥的,是无趣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提起足够的兴趣。另外,再加上当前社会竞争日愈激烈,大部分学生的求学目标就是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便自己在毕业后能脱颖而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更难激发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高校思政教育的缺陷,第二体现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上。毋庸讳言,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手段,缺乏必要的互动和沟通,这更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在教学课本上,大多采用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多年前的课本,内容陈旧落后,无法跟上形势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兴趣爱好严重脱节。举个例子,一些高校所采用的思政教育课本,里面还将大学生恋爱视为“洪水猛兽”,看作是一种不良的校园风气。这种源自二三十年前的观点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是严重脱节并格格不入,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高校思政教育的缺陷,还体现在缺乏严格而有效的考核机制上。从实践来看,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开展的的确有声有色,但是却对学生的考核不甚重视,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甚至就没有考试。这对于以分数唯上的大学生而言就缺乏很好的约束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3 茶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3.1 要利用好茶文化博大精深、通融万物的特征,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茶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联系。如绘画艺术、诗歌创作、传统建筑理念、茶歌茶舞演变等等,都渗透着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及价值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不仅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同时也有着十分出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高校在将两者结合的路径选择上,就要从茶文化思想中汲取那些优秀的、与高校实际相契合的内容,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去,这必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讲,在讲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征时,可以把茶马古道的历史案例融合进去。茶马古道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思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3.2 要创新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手段

在这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激发学生更强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茶文化思想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让思政教育更加绘声绘色。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把课堂内容用互联网方式进行二次传播,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3.3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而有效的思政教育考核机制

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就无法倒逼学生从源头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高校就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期末考试的体系当中,尽可能地做到闭卷考试,避免考试沦为形式、走了过场。同时,做到用考试倒逼学生加强思政教育的学习,还要创新考试内容,在原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习实际,加入一些与之有关的茶文化内容。如此,不仅能让考试变得更加有趣而生动,同时更能让我国茶文化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

[1]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35-36.

[2]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111-113.

[3]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5]肖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周 莉(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茶文化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