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职院校与茶园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2017-02-04李俊
李 俊
(1.西南大学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农林高职院校与茶园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李 俊1,2
(1.西南大学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教学实践活动是开设有茶业专业的农林高职院校培养本专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亦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到茶园生产实际中去的重要手段。茶业专业师生可采取定期举办茶业知识讲座,帮助茶农学习先进的农业技能,认知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科学管理茶园等诸多方式,与茶园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提升了本校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丰富了知识,为就业和创业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使茶农获得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了茶园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农林高职;茶园;合作;教学实践;研究
农林高职院校是培养农业实用型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茶业专业的师生与茶园之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则是学校与社会(茶园)联系的重要纽带,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实际中去的桥梁。学校与茶园之间若能双向沟通,构建良好的交流体系,必将实现二者共同成长,互利共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林高职院校与茶园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农林高职院校均“具有高等、农业、职业三个属性,是以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农林类专业和涉农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主要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最终目标都是服务三农。”[1]目前,全国共有农业类高职院校130多所,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而各个院校所开设的具体专业也各不相同,部分院校开设有“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其具体方向又分为:“茶树栽培与管理”,“茶叶生产与加工”两大类。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农作物生产人员”、“农业技术指导员”、“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人员”等。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农林高职院校招生并不景气,甚至每况愈下,报考农林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高职农林院校已大幅度缩减。“招生不旺,就业不畅,经费短缺,认识不够,功能不能发挥,服务社会难以实现”[1]已成为农林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要改变此种状态,就必须重视教学实践等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茶业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这对于扩大招生就业,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存在需要农业科技的大力投入。然而,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如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16-70岁人口中,未接受过教育者占5.2%;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2.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0.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9.3%;专科以上人口仅占2.5%。可见,88.2%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1]。过低的文化素质,自然会制约农民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能力。茶农亦不例外。因为茶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而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由农林高职院校茶业专业的师生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教学实践与茶园具体工作相结合,把课堂移进村头,让师生走进茶园,将技术交予茶农,实现科研成果在茶园的转化。
2 农林高职院校与茶园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举措
茶农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在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鉴于此,农林高职院校在开展与茶园的对接式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科技知识的普及应使茶农真正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其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定期举办茶业知识讲座,普及茶农科学知识。茶业专业教师可将茶农未知的茶业科技知识,以及自身研发的新技术等,制作成幻灯片,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定期或是选择农村赶集之日组织师生到农村,并由乡政府或村委会出面召集茶农到固定地点,比如乡政府或村委会办公室举办讲座。通过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让茶农获得更多新知识新技术。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以宣传资料的形式,发给茶农回家学习。此外,对于理解上确实有困难的茶农,还可以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模式,让已经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识的学生,利用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做到送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二是帮助茶农利用互联网学习先进农业知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越来越富裕,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许多乡政府和村委会办公室都可以上网,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很多农民家里也都用上了互联网。同时,智能手机的使用也非常普遍,运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村民也越来越多。茶业专业的师生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授茶农学习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网,在网上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使茶农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对于无法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茶农也可以利用QQ、微信、电子邮件等等向师生咨询,从而使自己赶上时代潮流。
三是帮助茶农认知农药残留问题,科学处理茶虫病。近年来,茶叶农药超标问题较为普遍,据调查,“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茶叶出口国中农药残留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农药残留在不同茶类中,尤以乌龙茶和花茶最为突出,红、绿茶相对较低”[2]。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2000只出口茶的分析,“按1mg/kg标准,氰戊菊脂在乌龙茶和花茶中的超标率为77.5%-84.2%,甲氰菊脂为32.5%-66.6%。欧盟的分析结果与国内的分析结果类似,均以乌龙茶居首位。如以甲氰菊脂为例,乌龙茶100%超标,花茶44.2%超标,红茶21.8%超标,绿茶14.2%超标”[2]。“内销茶主要是三氯杀螨醇、氰戊菊脂和滴滴涕超标,外销茶主要是甲氰菊脂、优乐得、S421、三氯杀螨醇、氰戊菊脂和滴滴涕超标”[2]。茶叶安全质量问题,除了农药残留超标外,还包括铅、细菌污染和其他污染物。茶叶污染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茶叶销量,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两蒙不利。究其主要原因,乃是茶农使用了不合格农药或未合理使用农药,甚至使用了禁用农药。而部分茶农则在喷洒农药后,尚未到间隔期便立即采茶,从而造成茶叶上农药残留过多乃至超标。此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茶农文化素质过低,对农药危害程度认识不够,亦有部分茶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罔顾职业道德等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茶业专业师生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应大力宣讲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对茶叶产销的影响,并积极鼓励茶农采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同时,帮助茶农从技术上掌握茶园的无公害生态栽培及管理,如“运用太阳能杀虫灯、色板诱杀以及病毒等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修剪、适时适度机采技术,大宗茶园与名优茶园两园分离管理技术等,以便创建高产优质高效茶园”[3]。
3 结语
总之,通过农林高职院校与茶园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实现三方面互利共赢。学校方面,可以打造高职院校与茶园之间的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能接纳三位一体的产学研一条龙服务;学生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为将来就业与创业,或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茶农方面,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了茶叶产量、质量、销量,获得了经济效益。
[1]曾晨.农业高职院校农技推广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Z].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8-16.
[2]陈宗懋.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茶叶,2001(1):3-4.
[3]汪益清.皖垦茶业集团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J].茶业通报,2014(1):11.
李 俊(1972-),女,四川西昌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