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视阈下磁州窑茶器开发路径研究
2017-02-04申丽霞张晓亮
申丽霞,李 芳,张晓亮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38)
区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视阈下磁州窑茶器开发路径研究
申丽霞,李 芳,张晓亮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38)
磁州窑茶器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典型,位列我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之列。本文站在区域文化遗产旅游的高度,对磁州窑茶器的开发现状及瓶颈因素作了分析,并从数字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延续磁州窑的文化艺术特色、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实现磁州窑的健康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磁州窑;茶器;开发路径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代表着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因其窑厂位于古磁州(今河北省彭城镇和磁县)境内而得名。其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当时以夹砂褐陶和红陶为主。两晋南北朝时期烧制出青瓷与白瓷,实现了由陶到瓷的飞跃式发展。北宋时期,磁州窑步入发展的兴盛阶段,逐步形成了以白化妆技法为主要烧制路径的独特风格特质,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此时的陶瓷工艺与传统美学完美融合,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将陶瓷器物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明清时期,磁州窑实现了进一步繁荣,“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说法流传开来,所产的青花制品行销大江南北,出口至世界各地。如今,磁州窑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茶器产区之一,其产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深得各国人民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打造文化软实力”等思想的号召下,各级政府与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愈加关注,特别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更是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科学而系统地构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及法规框架,各省市则在这些政策法规的指导下颁布了一系列实施意见与办法,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区三级联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磁州窑作为我国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从一开始就被纳入我国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兼具休闲娱乐与修身养性双重功能的茶文化旅游便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那么,磁州窑如何借助茶文化旅游的方式弘扬其茶器的生产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促进茶器的开发与营销,进一步提升磁州窑的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形成对磁州窑遗产文化的全面保护,就成为文化领域与旅游领域的共同课题。
1 磁州窑茶器的开发现状
磁州窑茶器以使用化妆土为特征,釉质色彩上以白色为主,另有黑色、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等,装饰上则以“白底黑花”为典型,有刻花、绘花、镂空等形式,题材多取自于民间生活和自然景象,有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歌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造型优雅,风格洒脱,色泽明快,带有显著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不愧为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名窑。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如今,古磁州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陶瓷产区,其产品既有代表传统烧制工艺的粗瓷茶器,也有彰显现代精湛陶瓷工艺的细瓷茶器,在发展道路上可以说是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在发展规模上,磁州窑对以往零乱繁杂的民间中小型窑厂进行合并与重组,逐步形成了几家由国家控股的大型陶瓷企业,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各类茶器,当地从业人数高达数万人,产品方面则努力推陈出新,诞生了白玫瓷、强化瓷和象牙瓷三种新品,均被评选为河北省优质产品,经由各大出口贸易公司销往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传统茶器的代表作品。然而,由于磁州窑大都采用当地粗瓷原料进行生产,所推出的茶器产品在质地和手感上通常趋于粗糙,而现代消费者讲求“精细化”生活,更加青睐细腻柔和的质地,磁州窑的主打产品粗瓷茶器自然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加之磁州窑发源于传统民窑,其烧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款式设计和品种开发上比较滞后,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其发展也走到了颇为棘手的瓶颈时期。
2 磁州窑茶器开发的瓶颈因素
当前,磁州窑茶器在开发方面面临的瓶颈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类单一、款式陈旧,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无法满足各类消费者对于茶器的不同需求。其实,传统磁州窑的产品线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很多茶器品种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比如瓷缸、瓷盆等,与此同时,自明清时期磁州窑的烧制技艺达到成熟之后,人们就鲜少对其生产流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无论是在原料、设备还是在流程、手法上都没有显著变化,仍然模仿以往的烧制工序,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研发新产品,所生产出来的茶器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大同小异,便出现了很多磁州窑茶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却没有新的茶器产品涌现出来予以填充的尴尬局面。
第二,品牌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足。从形成时间和发展历程上看,磁州窑要远远领先于景德镇,其茶器种类与审美层次也绝不亚于景德镇的任何一款精美瓷器,然而,鉴于其民窑出身,早期统治者并未投入过多的物资和精力进行开发和扩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比较落后,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并未给予高度重视。此外,大多数磁州窑茶器生产企业是由小型手工作坊发展而来,不具备充分的市场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缺乏品牌意识和规模效应,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导致磁州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呈现出回缩的态势,令人堪忧。
第三,区域资源整合不力,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现代经济学讲究各行各业之间的联动协作和资源整合,期望以最低的投资获得最高的回报。然而,磁州窑在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是“单打独斗”的状态,从未与茶叶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联结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后劲不足。同时,在从业人员中,相关人才极度匮乏,据统计,仅有不足百分之十的从业人员拥有专业学科背景,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数量不足百分之二十,并且这些人在年龄上普遍偏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梯队,导致磁州窑烧制工艺面临着冲劲不足、后继无人的困境。
3 借助区域文化旅游探索磁州窑茶器的开发路径
磁州窑茶器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依托各方力量与多种资源共同实现,特别是要借助当前区域文化旅游的平台,将磁州窑打造成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宣传,深化创新,促进磁州窑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应当积极推进磁州窑茶器相关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以及数据库建设,把磁州窑茶器的保护及开发推向信息时代。我们应当分别建立磁州窑茶器文化遗产的文本信息数据库以及艺术图案数据库,前者应当涵盖磁州窑茶器的发展历史、地理概况、烧制技艺、造型艺术、装饰手法、项目介绍、代表作品、文化内涵、主要遗址、传承人及重点企业介绍等,后者则应当包括各类茶器图案、常用纹饰特征、装饰题材寓意、相关文献资料、宣传图片、影视资料等。在打造磁州窑茶器数据库时,我们应当与相关文化旅游数字平台联手,借助旅游网络、博客、论坛、微博等现代通讯工具,对磁州窑茶器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和宣传,借助影音工具对产品进行动态展示,通过文化旅游调研提升磁州窑茶器的知名度,激发人们前来观赏学习的兴趣,深化人们对磁州窑的认知与保护力度。
其次,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借助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力量,带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磁州窑茶器的传统烧制工艺拥有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历史,在文化艺术领域拥有极高造诣,它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文化传统,当地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上给予适当的扶持。地方政府可以牵头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根据设计需求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研发机构,成立高校及企业的合作实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产品研发、设备升级、管理优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市场搭建等方面进行密切交流与协作,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磁州窑茶器的转型发展。当地政府还应当通过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与磁州窑茶器相关的文化产业、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领域,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努力促进资源整合,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真正提升生产效率。
再次,应当高度重视提升磁州窑的产品创新能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弘扬时代特色,深化中西交流,使磁州窑的茶器产品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文化及审美需求。一方面,磁州窑生产企业应当主动与高校和行业协会合作,在保持传统茶器造型风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改进产品外观设计,打造各类新型陶瓷用品,特别是要强化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地方民族特色。磁州窑生产企业可以与材料、陶瓷等相关专业的师生有效互动,在釉料、烧制、成型、加工、装饰等环节大胆突破传统框架束缚,在维系传统核心技艺的同时锐意创新、勇于实践,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紧跟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设备的优化升级,与制造、设计、机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密切交流,完成对老旧设备的技术革新和升级改造,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流水线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业规模。当然,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维持其手工工艺的独特艺术魅力,在适当的过程与步骤中融入磁州窑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与造型工艺,使产品具有机器生产所无可比拟的独特性。
最后,应当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自有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磁州窑茶器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民国以前,磁州窑在质量、美感与名气方面均可与景德镇相比肩,但是由于重视不够、宣传不力、品牌观念淡薄,磁州窑的独特文化艺术形象并未在当地陶瓷产业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导致如今磁州窑呈现低迷发展的态势,在知名度上一路走低。所以,如若要重振磁州窑传统茶器文化,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挖掘文化内涵,全面树立积极正面的品牌形象,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与认可。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磁州窑生产企业应当达成一致,统一产品标识和包装,共同设计和呈现营销文案和宣传广告。在资源优化与整合环节,相关企业应当积极与当地其他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特别是要加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相互扶持,将磁州窑遗址和现有企业作为观光旅游、学习体验和文化教育的重点项目,通过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和实地会展支持,形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健康经济环境,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抢占经济文化制高点的核心环节,磁州窑作为我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民族文化艺术形态的特色展示,也是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窗口,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及高校相关专业都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大力传承传统烧制工艺,积极借鉴现代陶瓷技术,努力打造良好品牌形象,促进磁州窑茶器的合理开发与健康成长。
[1]侯志刚,薛聪锐.磁州窑文化产业生态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133-133.
[2]王庚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3):18-21.
[3]张伟英,张树真,沙海鹏.磁州窑白地黑绘纹饰的装饰性研究[J].中国陶瓷,2007(7):63-64.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3SH037)。
申丽霞(1976-),女,河北武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李 芳(1978-),女,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学。
张晓亮(1980-),女,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