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以曲周县王庄村为例
2017-02-04陈广峰张书华
康 佳 陈广峰 张书华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海淀 100089)
华北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以曲周县王庄村为例
康 佳 陈广峰 张书华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海淀 100089)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效益不断下降[1],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问题。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所在的曲周县农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如何让农村宝贵的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对当前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有细致的了解,我们以科技小院所在村—曲周县王庄村为例,开展了相关调研,以期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王庄村农业种植业结构现状
曲周县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县,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曲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但目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田面积不足27%[4]。在科技小院所在的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为例,全村200户农民、3000亩耕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到98%以上。经济作物比例不足2%(58亩)。
经济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较高[5],在近几年粮食生产效益急剧下降的背景下,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仍然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通过对王庄村民调查发现,在受访的155户农民中,有45户有改变种植结构的想法,占29%,但只有2户真正实现结构调整。
2 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劳动力。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妇女、老人和孩子,在调研的400人中,有220人务农,占55%,其中55岁以上的务农者有95人,占务农人数的43%;有149人外出打工,占37%;从事其他工作及无业的有31人,占8%。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严重,且在农业生产中,有近半数的人是55岁以上的老人,这些弱势群体难以实现种植结构的转型。这严重影响了该村农业种植结构转型的发展。
2.2 缺乏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及当地未颁发相关有利政策支持农民产业结构转型,且没有形成一定力度的宣传体制,这对于相对保守的农民来说没有足够的意识和动力进行转型。调研的155户农民,中有64%的农民从未考虑改变种植结构。
2.3 缺乏技术指导,种植风险大。当地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大多以小学、初中为主,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从而担心种植风险大。在调研的155户农民中,有74户(48%)农民认为不愿调整种植业结构是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担心失败。
2.4 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差。当地农民有年轻劳动力的家庭主要以外出打工的收入为经济来源,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和老人以种植粮食为生,经济收入微薄,家庭人口多,承担风险能力较差,种植大棚蔬菜及果树等经济作物投入较大,消耗劳动力较多,而且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一旦效益不景气难以承担其风险。
2.5 缺乏资金支持。农民表示实现种植结构转型需要大量资金,而农民收入微薄,同时存在着贷款难、贷款利息高等问题,即使知道利润可观,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现转型。在调查中,有22%的受访农民表示因资金不足而没有改变种植结构的计划。
2.6 未形成产业和市场,不能吸引农民种植结构转型。由于王庄村所的曲周县经济作物发展规模不是很大,相关农产品市场发育不是很好,虽有前衙村葡萄种植产业、后老营村有西瓜种植产业等,但未形成规模。加之生产中品牌意识不强,因此发展经济作物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问题,导致被调查农户中有32%的因担心没有市场、销售难的问题而缺乏结构调整的勇气。
3 推进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方法的建立,依托科技小院等形式,为农民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可结合国家培训项目和农业扶持项目,开展有关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技术的宣传,营造良好气氛;三是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允许情况可适当放宽银行农业贷款限制、简化相关程序,为农民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完善农产品生产保险制度,最大程度上减少种植风险;五是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引导、多方努力,推动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化发展,拓宽市场,营造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
[1]张萍.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 [J].经营管理者,2017(3):92.
[2]中信期货有限公司.2017年中国玉米价格走势分析 [J].黑龙江粮食,2017(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