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地区南瓜无公害杂交制种技术
2017-02-04陈学红马乐邦
陈学红 马乐邦
(1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2甘肃东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甘肃 酒泉 735000)
甘肃河西地区南瓜无公害杂交制种技术
陈学红1马乐邦2
(1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2甘肃东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甘肃 酒泉 735000)
本文从无公害生产的角度探讨了南瓜杂交制种技术,为甘肃河西地区广大南瓜制种公司和种植户利用无公害制种副产品 (果肉)提高制种效益提供了技术参考。
南瓜制种;无公害;生产
自2013年开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东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外繁种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开展了南瓜无公害制种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引导制种企业和农户科学有效地处理制种副产品,确保农业安全和农村环境整洁,为实现“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截止2016年,项目基地共收购符合食品加工原料生产标准的南瓜果肉1500t,为农户增收37.6万元。
1 基地选择
1.1 产地环境。制种基地符合NY/T5010-2016规定。远离污染源1000m以上,大气环境符合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土壤环境应符合GB 15618-1995中二级标准,无农业残留污染;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标准。
1.2 隔离要求。在采用套帽隔离的情况下,不同组合空间隔离不少于100m。与常规品种空间隔离不少于800m,以有效防止常规生产田使用的禁用物质(如农药、化肥)对南瓜田块的污染为准。
1.3 土地准备。制种地块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病虫害少且与不同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前茬以粮菜类、豆类、油料、花卉等作物较好,往年种植无明显病害发生。不宜在有遮挡物或树荫地种植。同一组合生产地块应相对集中连片,以便于调整隔离区和方便生产管理工作。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3~5m3,4月中下旬耙耱镇压,平整土地。按照生产种植规格,母本南北向按水塘0.4m、旱塘2.6m左右划线,在旱塘距水沟沿0.5m处开沟,沟内撒施有机肥或三元复合肥20~25kg;将水塘内的土挖出,加在旱塘边缘拍实。水沟深度0.45~0.50m,灌水深度0.35~0.40m,灌水时要防止旱塘内进水。灌水4~5d后沿水线用方锹将旱塘垄头的土水平铲向旱塘内,然后播种或覆膜后播种。父本的旱塘宽度可以适当缩小到1.8~2.0m,在靠近水源的一侧选地种植。
2 播种与苗期管理
2.1 播期安排。甘肃河西地区适宜的播期在4月上旬至下旬。采用水旱塘挖穴直播后覆盖地膜,或覆膜后破膜直播的方式生产。播前对亲本种子进行发芽率检验,根据定单、原种量、发芽率确定种植面积和穴播粒数。
2.2 播种技术。按亲本花期调节双亲播期。一般父本比母本提前5~7d播种。采用先挖穴后播种的方式播种,或破膜播种后加盖小拱棚,以预防晚霜对幼苗的伤害。亩播父本200~300株。母本采用先挖穴后播种覆膜的方式播种,或破膜播种加盖小拱棚的方式。亩播母本1700~2000株。播种时配合使用生物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
2.3 苗期管理。挖穴播种后覆膜的品种,播种后5~7d检查出苗情况,白天遇气温超过22℃天气时,破膜放风,小拱棚揭开两头,以防止高温烧苗。幼苗期适当蹲苗,以促进根系生长。晚霜过后放出瓜苗,并拔草压膜放苗,同时按每穴保留1株定苗。适时撤去小拱棚。定期喷广谱性杀菌剂预防病害。注意协调和处理好附近田地喷施除草剂,防止幼苗遭受药害。结合除草,深翻旱塘,以利瓜苗根系的快速生长。6月上中旬,伸蔓孕蕾期,幼苗开始迅速生长,结合灌水,每亩施复合肥15~18kg,并配入适量微肥及有机肥,以促进抽蔓、花器发育和开花结实。
3 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自出苗到蔓长至30~35cm时,一般中耕2~3次,中耕范围根据苗子大小由近及远,深达10~15cm,注意不要伤及根系。
3.2 清杂去劣。严格生产田清杂去劣。根据品种特性清杂去劣,彻底拔除田间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异型植株。清杂过程,检查一定要仔细,拔除一定要彻底。异型株包括:长势过强或过弱的植株;株型、叶型、节间特性、叶色、花型、花色、幼果特性等性状与正常植株有差异的植株;同时拔出病弱株。
3.3 植株调整。母本是印度南瓜采用单蔓整枝,母本是中国南瓜的采用双蔓整枝的方式。父本一般不整枝或仅打去基部弱蔓后任其自由生长。整枝后喷杀菌剂防病。结合植株调整,可采用根基部培土,盘蔓、树枝卡蔓、土内压蔓的方式固定瓜蔓,并将瓜蔓均匀地分布在旱塘内。选择在日间气温较高时进行整枝压蔓,以避免损伤枝蔓。
3.4 肥水管理。在瓜蔓伸长前期,如果墒情好应少浇水,促进发根,以利壮苗。如果在伸蔓期植株弱、叶色淡、泛黄,可结合浇水追施腐熟后的稀粪水1~2次,或三元素复合肥1次,追肥量根据生长情况确定,每亩可追施三元素复合肥10~15kg。伸蔓后开花前,每亩施尿素5kg;70%的植株第一瓜直径12cm左右时,每亩施尿素15kg、磷酸二铵5kg及硫酸钾5kg,开沟条施或穴施。封行后不再追肥。收获前10 d停止灌水,雨后应及时排干积水。
3.5 压蔓。合理进行压蔓,使瓜蔓向预定方向伸展,合理分布叶面积和发生不定根,增强吸收能力。顺蔓后当蔓伸长到50cm压1次,以后每隔30~50cm压1次,共压3~4次即可。
4 杂交授粉技术
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行杂交授粉。授粉前,生产技术人员要对授粉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在整枝、雌花套帽隔离、选花标准、授粉操作技术等方面,使每个授粉人员掌握杂交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确保杂交种子生产的纯度和产量。
4.1 准备工作。授粉临近期,准备好授粉用具,如盛放隔离帽、标记环的小筐,放父本雄花的小盆等。每667m2准备70~90cm的长细棍500~1000根,斗笠式纸质红色隔离帽1000个,纸质白色隔离帽4000个,塑料杂交标记环4000个。隔离帽和标记环大小要与母本雌花大小相匹配,并检查隔离帽是否有破洞。此外,还需准备照明灯、雨衣、雨裤、长靴、袖套等照明和防露物品。
4.2 套帽隔离和雄花准备。授粉期须在每日下午日落前,对母本田雌花进行套花,以隔离昆虫,防止串粉。套花时选母本田雌花花冠边缘发黄的幼花,套上红色隔离帽,幼瓜旁插上细棍,以便于第二天授粉时找花,直到逐行套花完毕。雄花准备根据当天所套母本雌花数量,按照雌花∶雄花为2~3∶1的比例采足父本田第二天将要开放的雄花,供杂交授粉用。一般采下的父本雄花,在容器内盖住,室内常温保存,或将花梗插入水盆中保存。
4.3 杂交授粉。南瓜有夜晚开花习性,杂交授粉须在上午5:00~8:00进行。授粉前清除跑花,取下红色隔离帽,轻轻地将父本花粉均匀地涂抹在母本雌花柱头上,用橡皮筋扎花冠,戴上白色隔离帽,然后从白色隔离帽上套下杂交标记环至幼瓜瓜柄,收回红色隔离帽和细棍,直到授粉结束。一般每株授粉2~4个雌花,坐果1~3个,授粉期一般7~15d。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低,光合效率差,花器发育延迟,清晨开花时间会延迟数小时。因温度障碍或雨水冲洗柱头结实差,影响产量,此时期不宜授粉结实,待天气晴朗后再授粉。父本花粉不足的组合,可以在授粉前将父本雄花雄蕊剪下,集中在小碗或大口玻璃瓶中,用毛笔蘸花粉授粉,可节约花粉,提高花粉利用率。禁止提前对雌花带杂交标记环,严禁当天摘父本花授粉,严禁对未套隔离帽的母本雌花授粉。坐果后打顶,幼瓜以后蔓上的侧枝、幼花、卷须全部清除。
4.4 授粉后管理。授粉结束后,对父本植株和种瓜拍照存档后,拔除父本植株,并拔除母本田内的空蔓、病株。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结合灌水,追施全价肥料或有机肥每亩20~25kg,促果实膨大和成熟。果膨大期,要检查种瓜标记环是否套好;果膨大后,对种瓜进行二次标记,用红漆对种瓜划线、编号或刻十字以示杂交果实。适时田检、测产,适时挪瓜,或瓜下垫草,防止腐烂瓜的发生。
5 病虫草害的防治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根据田间作物生长情况,按照无公害蔬菜作物的生产要求,尽量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虫治病控制草害,并在采收前15~30d停止田间用药,以保证所采收进行加工的南瓜壳绿色无污染。化学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不得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6 果实采收 取籽 发酵和处理
6.1 采收、后熟与籽瓤的发酵和漂洗。授粉后至果实成熟60~70d。在9月中下旬成熟。采收前进行最后一次田检,清除田间杂瓜、自交瓜、病瓜和烂瓜并销毁。采收时一定要检查杂交标记环,无标记的瓜要销毁掉,须一次性采收。采收回的种瓜在荫棚下后熟5~7d。后熟过程防止种瓜雨淋霉变,畜禽吞食和鼠害。人工破瓜取籽:人工破瓜后挖出籽瓤,在塑料盆中用自来水洗籽,不能发酵。机械取籽:用取籽机取籽,然后放塑料大盆中,用自来水漂洗,洗掉瓜瓤、秕籽、糖液等,即可干燥。取籽干燥过程,要防止种子混杂现象的发生。适合加工的品种一般采用人工破瓜取籽,以保证南瓜壳的完整性和品质。
6.2 种子的干燥和精选。洗净的湿种子,要尽快铺布单摊薄晾晒干燥,不可在阴暗处干燥,也不可在水泥地暴晒。干燥后的种子,搓净种皮上的白皮和杂质,用蔬菜花卉种子精选机械进行精选,再经人工挑选掉畸形籽、烂籽和杂质等,经6~8目方孔筛筛选,外观质量检验合格,水分降至7.0%以下即可收种入库,一般亩产杂交种子30~80kg。
入库质量标准:杂交率≥98%,发芽率≥90%,净度≥99%,种子含水量≤7%,种子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低于国家检疫标准。
7 南瓜壳的回收及加工
取籽后的新鲜南瓜壳及时回收,并清洗、消毒后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