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解读

2017-02-04桑元峰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桑元峰

【摘要】本文从哲学生成观的视角解读大学英语教学,以期提升英语教学的理论性和教育性。对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批判能力以及生成教学智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成观 大学英语 教学生活 教学世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5-02

谢密斯(Samuel Shermis)曾说,“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的问题。”哲学是追根究底之学,这决定了它所追问的对象不是万事万物,而是万事万物之后、之上、之外的根、底。因此,在哲学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同样是追根究底的教学。在当今整个教学工具化、技术化、功利化的语境下,如果仍从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去探究它,已不足够对其进行“应当”的导航。这时,我们将目光投向它本身之外、之上、之后的哲学生成观层面就尤为重要。

一、教学中的人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着”的人

生成观“以人为本”,对人有着全新的解读。认为“人不是只具有同一性的抽象的人,而是具有个性和差异性的具体的人;不是确定不变的、已有定论的人,而是总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人;不是过去和未来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现世中的人。” [1]因此,由此意义上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再作为现成意义上的、已完成了的主体而存在,而是作为连续不断的“尚未”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他们在教学生活中,怎样去存在,就怎样去生成自己,就怎样向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不断迈进。

教师也是一个“未完成的”存在,要引导学生去生成,首先自身也要意识到“去生成”。教师不仅要“育人”,也要“育己”。然而,如前文所示,无论是师资培训中教学法的传递,还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法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读。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并不意味着教学无需方法的指导,而是说明任何卓有成效的方法都需以教师个体的“内化”为前提。因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成长是自为的生命历程,不是任由外部力量左右、被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并非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的实践,而是由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实践逻辑和实践智慧指引着的实践。因此,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生成就意味着教师将外部倡导的理论与个体教学理论的有机整合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生成不仅体现在对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为教师个体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的理想和信念上,达成“职业中的我”与“个性的我”的统一。对于教师来说,意识到自己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并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时,自我生成就不再是一时的激情,就会成为一种稳定、持久的伴随教师一生的向上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整日忙忙碌碌却又无所适从的疲惫中解放出来,从简单的技术层面上的字、词、句的重复解释中解放出来,不再扮演简单技能培训者和课程传递者的角色,必须走向自主发展之路,自我生成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个体教学哲学。

二、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生活

生成观视域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一个存在各种人生问题、但又充满生机与能动的教学场域。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必然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每天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师劳作的职场,也不仅是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渡场,而是真真切切的现时生活场域。正是教学生活使教师和学生有了对英语教与学的亲切感、归属感。把教学当作生活,方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种与自己生命相关联的成长的感觉。如果,教师仅以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凭借教学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如果,学生学习英语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当作未来过上圆满生活的工具,那么师生“想要的那种生活”究竟何时才能开始?如果把自己置于与教学生活无关的位置,认为“现在的教学只不过是人们安下心来过真实的生活之前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已”,[2]其结果只能将教学视为一个永远卸不掉的负担、一个永远完成不了的任务,想过的那种生活也就永远开始不了。诚如学者赵汀阳所说,“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误以为生活目的是某种结局或者某种可以完成的目标,这种态度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总也达不到,生活也就似乎总还没有开始;结果,活着就变成了白活。” [3]对于教育生活来说也同样如此。因为,只要有教育存在,就有教学。学生就不能不学习,教师就不能不教书。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教育教学就是一种生活。大学英语教学生活构成了一个“气场”、一个“生成之域”。教师和学生唯有把教学当作切身的生活,才不致将英语教学视为一种日常的劳作或一种谋生的技能。因为技能或功用价值迟早是会被消耗掉的价值,而学生在教学生活中获取的语言素质却能伴随其一生。

三、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是“在教学世界之中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dasein”的“去存在”不是在“真空”之中的,而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由此意义上看,教育既可以称为一种教学生活,它同时还是一个教学世界。教学并不是独立于师生之外的另一个实体世界。由此,教学和师生的关系便不是主客体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是生成、建构的关系。继而,教学不再作为客体为师生去认识,也就不再作为实体而存在。教师和学生依寓于教学世界之中,是教学成就了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学,教师和学生无以存在。离开了教学,教师便不再称为教师,学生也不再是学生。同样,教学离开了教师和学生,也就无教学而言。因为,不可能先有了一个此在,然后此在再投入世界之中;亦即不可能先有了教师和学生,然后师生再去从事教与学;反之,也不可能是先有了教学,然后等待教师和学生投入其中。师生是在教学世界中而不是在教学世界之外来研究、思考、理解教学的。在世界中来看这个“世界”,“世界”就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交往”的一个“环节”。[4]所以,只要教师学生存在着,他就生成着、践行着教学。教师和学生从来都是在教学中各自生成自己的。这种相互依存、缠绕共生的关系实则就是一种建构、生成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去存在、去生成”的自为建构的过程中展开的。

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因为人在教学之中,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教学中的人。因此,教学便有了人的品性与特质,有了与人相关的一切特征;人也因为教学具有了实践性和过程性,人才是生成着的人。由是,教学便不再是等待人去占有的、死板机械的冰冷世界,而是同时与我们互为拥有的世界。“人在”世界之中就是人拥有世界。这个拥有不是占有,占有是单方的,而拥有则是一种相互关系,即世界拥有我们,我们拥有世界。[5]人在世界中,世界同样在人中。它不是“我”与“他”的关系,也不是“我”与“你”的关系。而是“我”与“另一个我”的关系。“我”(教师和学生)怎样教学,就怎样去存在,就怎样成为自己,就怎样超越和否定先前的那个“我”,而生成“另一个我”。“另一个我”因教学而重生,教学因“另一个我”而生成。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我”和“教”的关系是“我”融入“教学世界”中的关系。因为“教学世界”永远都印着“我”的痕迹。“我”将“我”的情感、“我”的价值观、“我”的信念理想、“我”的生命力寓于教学当中,教学因“我”的投入其中而具有了另一个“我”的样子、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当“我”与“教学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时,“我”会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去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创生教学, 一个积极而活跃的“我”会挖掘自身潜在的一切积极因素, 使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完美的彰显和最大的实现。在教学世界中,印刻着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的影子,但同时更辉映着教师个人的内心世界。在此意义上讲,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教学就会是什么样子的教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讲,“我”和“学”的关系不是知识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而是建构一种经验、一种特殊生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我”怎么学英语,怎么看待英语学习、有什么样的英语学习价值观,“我”就怎么生活,就怎么建构英语上的我。“我”的学习生活与生活的学习是统一的。如果我们要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生长看作是分离的,那就把教学世界看作是生活之外的东西,把学习看作是与生长不相干的事务了。[6]如此,学生看似是“在学英语之中”,却失却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愿学又不得不学的情绪,或对英语带给自身的变化视为一种外在于己的生存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焦灼情绪。由此导致英语始终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无法进入英语的人文世界。学生无法“拥有”英语,以致毕业后也就无法用英语进入工作、生活领域。学者赵汀阳认为,技能或功用价值迟早是会被消耗掉的价值,而在学生自身生成的英语语言特质却能伴随其一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唯有把教学当作切身的生活,才不致是一种日常的劳作或将英语学习视为获取一种谋生的技能。

参考文献:

[1]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

[2]丹尼尔·科顿姆.仇蓓玲等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序言:11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

[4]叶秀山.美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

[5][6]金生鋐.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61、69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中动词—ing和不定式的比较
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