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7-02-04蔺首睿董佩玲刘思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德育

蔺首睿+董佩玲+刘思雅

【摘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承载着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堪称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常规的德育工作方法在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问题时,可能效果不显著。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会使得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对德育工作起到一定补充作用。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9-02

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要承载着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堪称素质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较高素质人群,普遍具有积极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但仍有个别学生会存在着自我封闭或冲动型行为障碍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拖延症导致的学习问题、对未来职业不了解导致的就业焦虑问题等等。如果采用说教式、灌输式、启发式等常规德育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收效甚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其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帮助其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借鉴于多样的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德育工作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1]

一、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个体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个体德育工作时,运用最广泛一种方法就是谈心。而传统的谈心主要是依靠辅导员自身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缺乏相关理论作为指导,且对教育者谈话技巧有较高要求。造成“教育与受教育”的阶级化师生关系,学生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容易激起学生厌倦、抵制心理,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背道而驰。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信任、尊重、理解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客观评价自己,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在谈心时,辅导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性,将自身角色从施教者转变为倾听者和启悟者,真正做到师生“心与心”的对话,借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倾听、无条件关注等技术[2],辅导员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成长背景、个性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更愿意接受这样指导,减少了阻抗和敌对情绪,化解了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各种压力和问题,使德育工作完善、有效、和谐。

(一)共情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做到共情,就是放下自己惯有的参照标准,从观察聆听过程中感受学生的喜怒、接纳学生的看法、推断学生所作行为的原因,并通过语言、眼神或肢体语言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学生会感到辅导员是关注、接纳和理解他的,从而产生温暖的感受,建立信任的关系,并激发进一步倾诉的意愿。辅导员在个体德育工作中适当地融入共情技术,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愿意吐露心声,容易接受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倾听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辅导员以“说”为主,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种单向性的沟通并不是一种有效沟通,有时学生觉得辅导员并不了解自己,听不进“大道理”,说的越多效果越差。这时,就需要在说服教育中运用倾听技术,认真听取并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做到真正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自己,看清问题。

(三)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在无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给予学生全部的爱和支持。[3]在传统德育工作中,辅导员会将品德优良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而将品德欠优的学生作为反面教材,如果辅导员更多关注于学生的负面行为,就会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不好的标签,使学生也更加关注负面行为,甚至诱发敌对情绪。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不会给学生施加沉重压力,在得到充分支持的基础上,学生会以积极平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问题,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成败,进而学会理性思考和正确评价自己。

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团体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相仿,教育经历相似,因此常对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德育教育。传统的团体德育工作重视自上而下的教导与灌输,通过报告讨论、检查评比、参观访问、榜样示范等方法,形式刻板陈旧、活动程序化、趣味性差。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德育效果与预期南辕北辙。团体心理辅导将教育目标渗透在各种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启发、鼓励、感染,充分互动,探讨自我,并尝试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接受新的观念,促进自我成长。[4]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或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感性认知。在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主要有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

(一)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最普遍的技术,是指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团体讨论中,同学们对一个共同问题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深入探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讨论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地思考和判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毫无拘束的讨论找到心理上的依托感、道德上的归属感、思想上的认同感,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团体心理辅导中较为新颖有趣的一种技术,通过创设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借助表演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启发学生对他人、对自我形成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总是要求学生换位思考,效果并不明显,但在角色扮演中却能真正感染学生的情绪,在学生内心激起涟漪,引发震撼, 帮助学生增加在各种交往中对其他人的理解,适应各种环境。

总之,适当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往往在传统德育工作的“瓶颈”处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德育效果。随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茜.心理学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0):42-43.

[2]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吉林大学,2006.

[3]徐晗.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师生关系建构的启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147-148.

[4]熊丽娜.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0,31:261-262.

作者简介:

蔺首睿(1987.09-),女,汉族,吉林乾安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董佩玲(1962.11-),女,汉族,山东诸城人,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思雅(1983.07-),女,汉族,吉林吉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