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民间美术创意教学初探
2017-02-04杨州美
杨州美
摘 要: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引导儿童感知、体验、认同自身所处地域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创意教学即将纸上架上绘画更换绘画场地,移至葫芦、酒瓶、竹片、瓦片、陶罐、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间美术教学更具新意,在传承文明中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校本教材内涵。
关键词:儿童民间美术 教学探索
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即引导儿童感知、体验、认同自身所处地域的民间美术,并将这一感悟应用于创作中,建构新的视觉形象。近年来,笔者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依托民间美术创作题材,凸显美好寓意
民间美术把许多文字语言图像化。如喜鹊登梅(喜上眉梢)、鲤鱼闹莲(连年有余)、杏林春燕(进士及第),并寄托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祝愿。在图像与寓意交融中,结构出民间美术神奇莫测、怪诞诡异、天真烂漫的混沌造型。这一艺术特征跟儿童的思维特征极为吻合,易于被孩子们吸收并应用于创作中。
我在教学“年年有余”这一课中,引导赏析 “鱼”纹样,了解“鱼”兆丰年、鱼表“有余”的民俗观念赋予了鱼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再带领他们走进艺术博物馆,通过比较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韩美林的鱼,观察年画、剪纸、面塑等多种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鱼造型,在赏析比较中学习创作技法,再将概括、夸张的造型手法应用于圆形纹样之中,对纸盘子进行装饰,进而美化生活。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激情四溢,兴趣盎然,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感悟和审美能力 (图1) 。
二、借鉴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换位创作场地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以及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年画、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装饰、美化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教学中我让学生将纸上架上绘画更换绘画场地,移至瓦片、葫芦、竹片、酒瓶、桌椅、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间美术教学更具新意,在传承文明中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校本教材内涵。
1.瓦片画。瓦片画灵感源自于民间美术中的瓦当赏析。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大量取材较难,瓦片则由于奉化城区旧屋拆建,随处可见,即便购买,也价格实在,大小适当,易被学生拿来创作。
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走进北街古建筑欣赏瓦当图案,了解瓦当纹饰取材之广,四神、山、鸟、獾、鱼、、草、虫、云等写实抽象的图案皆有。个别还有带“字”瓦当,写有“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吉祥语,另外也有个别瓦当单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再通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瓦当图案构思巧妙。如有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有的以瓦当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瓦片画中,并创新瓦片画内容与构图,并使瓦片具有实用价值。(图2)中,叶欣妍和吴雨梦同学将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应用于瓦片画中,画面简洁,点面生动,具有时代美感。袁诗婷和董鸽同学的瓦片画生活气息浓厚,传递快乐情绪。缪嘉乐同学将标志设计画于瓦上,另有一番情趣。
2.葫芦画。传说葫芦由于在洪水期保护了伏羲与女娲,因而合成阴阳合体。伴随着葫芦生人的故事,大量的葫芦、瓜形象成为民间美术中永恒的主题,这一形象逐渐成了人们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增寿、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孙的吉祥物,广为大众所欢迎。
我利用葫芦这一载体,在美术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民间脸谱教学,兼收了面具与脸谱的长处,突出民间艺术的幽默感,使形象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与兴趣,提高了他们装饰色彩的造型能力。
首先,我指导学生创作时让其用相对称的的色块、纹样、图案组成葫芦画脸谱的主要纹样。在艺术手法上,引导以意象形,以形写神的手法,通过大胆的变化与夸张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与身份等,以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美学的特征。
其次,重视人物的眼、眉、口、须、鼻的刻画,突出人物神情动态。为此,我曾在大堰村请教了一位捏面人的文化遗产传人,请他口授手捏面人形象。他的造型口诀尤为吸引人。我让孩子们熟记并应用。
接着,引导学生赏析葫芦画人物额头。品玩中孩子们知道了葫芦人物画依靠额头图案的刻画确定角色的性格、地位、身份。右图1沈炜杰小朋友画的是红脸谱,表现太阳神,故其额部额部加以太阳,并以红色象征赤胆忠心、严肃正气的人物。
在赏析中,孩子们还明白了葫芦画的颜色多为鲜艳明快的色彩,这是民间艺术带有共性的特色。(图3)杨宇栋同学的葫芦采用蓝色表现性格顽强、仗义豪爽,顺眼表现忠良。
最后,葫芦画画好后,等其干透之后,可罩上一层清漆,增加保护层,如果在葫芦有藤蔓一段系上一根丝线可做成挂饰,或作案头车饰等,业余品玩,别有一番情趣。
3.竹片画。奉化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山川钟秀,峰峦叠嶂,班溪、大堰、肖镇、南浦、方桥、江口等地富产毛竹,有竹乡之称。爽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由此衍生出深厚的民间美术竹文化。
小学六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教材内容是《竹》,我们将这课进行重构,以新的形式、新的切入点展现教学理念。课前老师们带领学生将竹筒劈成竹片,保留竹青洗净后请学生在竹片上用油画棒画上点线面,竹青与油画棒色彩相得益彰,学生作品稚拙且大气,作品效果好,此作品在奉化市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宁波市二等奖(图4)。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将民间美术题材内容绘在酒瓶、桌椅、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间美术教学更具新意,在传承文明中激发创作兴趣,拓展美术校本教材内涵。
三、搭建民间美术展示平台,创设情境寻本源
为使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向纵深发展,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采风,参与社会上的各项民俗活动,举办各种校园儿童民间美术创意彩绘。两年来,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美术大型活动共计六次,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艺术实践与交流的舞台,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感受力,也给学校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如六一前夕,我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美术儿童创意设计展览,展出了美术社团学生的以民间美术题材为内容的手绘凳子、瓶子、盘子、雨伞等工艺品,同时请学生模仿面塑艺人手法进行太空泥手机链现场制作义卖活动。这一举措,受到前来慰问的陈志昂市长一行的赞许,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大力欢迎。
再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尚田镇条宅村全国非物质文化传人陈行国的奉化布龙工作坊。20位美术特长生每人绘制了一节生动活泼龙身,与陈师傅的龙头拼接成一条完整的布龙,并一起舞龙,以此表达传承民间美术、祝福世博的美好心愿。活动中陈师傅还向孩子们介绍并示范了布龙的制作过程,制作材料,龙鳞的绘制方法,以及舞龙的技法,孩子们获益颇深,深切体验到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这也是我校美术组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又一实践内容,对传承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图5)。
民间美术是块肥沃的土壤,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恰当应用在学生的美术教学之中已成为我校实施美术特色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对民间美术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时,我们应把握多样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处理好“传承” 和“创新”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手绘心品中体味民间美术文化的魅力,最终促使这芬芳的艺术浸入孩子的心灵,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崔永郭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N)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86)8-11
[2]奉化市志编辑委员会 奉化市志(N)中华书局 1994(658)
(奉化市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