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其峰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2017-02-04刘应军覃丽红
刘应军+覃丽红
摘 要: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现今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孙其峰花鸟画不求形似而又不离形似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他的作品中既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发现西方现代艺术的踪迹。通过对孙其峰花鸟画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绘画作品的笔墨、造型、构图等方面进行论述,全方面地去感受孙其峰花鸟画的艺术魅力,并将他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传承发扬下去。
关键词 :孙其峰;花鸟画;艺术特征
一、孙其峰花鸟画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大变动之中,而中国绘画也受到了社会格局的各种冲击和影响。孙其峰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家,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面临着中国绘画的变革。自唐代以来,中国绘画已经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从元代以后,中国以文人画为潮流,并将写意画作为主体,而到后期人们已不再重视绘画艺术,从而使中国绘画变成了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期间绘画艺术也未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显然中国绘画艺术已经淡化了,任其自由发展,导致此时的中国画处于低迷时期。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开始提倡西学的舆论对中国的绘画现象进行了批评,同时针对中国绘画的衰落提出了建议和改革,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主要是强调写生,提倡师造化,注重造型的重要性,不赞成文人绘画。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分出了对立的两大体系:一是以蔡元培、康有为、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他们尝试用西方绘画来改变中国绘画;二是以陈师曾、金城、林琴南、潘天寿、黄宾虹为代表,他们力求将中国传统绘画放在第一位。两个派别观点鲜明,各持己见。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孙其峰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最初,他们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为主,启蒙老师有胡佩衡、汪慎生、秦仲文等,他们都是以研究古代绘画技法为主。因此,孙其峰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训练为基础,以复兴中国绘画水平到宋元时期为主要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孙其峰重视临摹古画,由于长时间接受各位老师的细心指导,也基本上学到了中国画的精髓,掌握了中国绘画的技法,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事物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孙其峰在北平艺专读书期间,徐悲鸿的艺术主张是以西学为主,重视造型为主导。孙其峰作为艺专学生而面对这个与自己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完全相反的观点,他没有为门户之见所囿,而是虚心地接受和学习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合理地接受其观点。直到后来,孙其峰觉得自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徐悲鸿的影响。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太注重造型刻画,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花了很多精力而忽略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这也给孙其峰带来了不少思考和教训。孙其峰在面对前辈们各种不同对立的艺术主张时,他持尊重态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孙其峰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一)从题材分析
花鸟画可以理解为以花卉和禽鸟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唐代花鸟画已经出现,直到五代才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由于每个时期的花鸟画所处的时代不同,所运用的题材也会受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
在欣赏孙其峰的绘画作品时,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那颗宁静致远的心,整个画面非常和谐。1948年,孙先生创作的《山水》,让我们看到了写意画里透出的是工笔画的表现,整个画面自然而分明,不温不火里又有闲庭信步的释然和自信。结合当时的政治,画家借助山水景象表达自己向往的一种生活。
孙其峰的绘画题材有鹰、竹、梅、花卉等,这些贯穿了他的整个绘画生涯。在他的花鸟画作品里,许多以鹰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有白色的鹰和黑色的鹰,各种不同,神采各异。在社会大变革之际,孙其峰面临的不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变革,而且精神和肉体也遭受了“文革”的洗礼,中国花鸟画几乎陷入绝境。然而孙其峰仍然热衷于中国绘画艺术,没有轻易向社会现实低头,他希望将中国绘画传承和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画笔抒发出内心的情感,在逆境中重拾信心。如《雄视》这幅作品,同样取材于雄鹰,但表达的意义肯定就有所不同。画中傲立在群山之巅的雄鹰炯炯有神,以敏捷的目光回望四周,就是这样使整个画面平和安详,在这空旷而苍茫的环境中,有一种霸气暗藏其中的感觉。从孙其峰鹰的题材中可以看出,他在表现不同角度和不同神态的雄鹰时,都在思考和酝酿立意。这表达出画家当时的不同感受和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和仇恨。
在孙其峰先生的另一类绘画作品中,是以竹子为题材。《朱竹》是孙先生大胆尝试的一幅画作。在这幅画里,黑色和红色成了主色调。在黑色的群石中,生长出几棵结实而高大的红色竹子,其竹枝竹叶都为红色调,其作品寓意深刻。青翠的竹枝如血般浸染后,依然挺拔。红色的竹叶给人以生命和希望。整幅作品用笔精致,画面充满激情,红色与黑色的对比中更显示出红色的活力和激情。在这简单的画面里,画家展示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孙其峰绘画中第三大类作品就是关于梅的题材。在《白梅双鸠》中,画家用笔遒劲,梅花满树芬芳宜人,两只可爱的斑鸠并肩小憩。画面似乎简单,但又平衡、和谐,用墨自然流畅,点染恰到好处。在孙其峰的作品中,这样题材的作品有很多,我们不难看出同样的题材孙先生却能每一幅都不重复,而画面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品中都充满了人文情怀和饱满的精神。
总之,孙其峰先生还有大量的作品题材,相当丰富多彩,而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除了过去作品中的豁达通透和安详宁静外,更多了俏丽和悠远的意境,画面便也有了诗情画意,读他的绘画作品就是在读人生的诗歌一样。
(二)从构图分析
“构图”一词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绘画的一种说法,而在中国古代称之为“经营位置是也”。魏晋顾恺之最早提出“构图”问题,曾在《魏晋胜流画赞》指出:“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作画者在面对客观事物时,要反复“寻”“置”“布”,由此可知构图的重要性。写意花鸟画是比较随意、偶然的即兴创作,这就要求作画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容纳大自然的心胸,要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之下一气呵成。
纵观孙其峰的花鸟画,会发现他的作品构图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种:S形式、折枝式、全景式。在孙其峰的《构图散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花鸟画构图的独到见解,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别出心裁,特别是全景式的布局形式,在古代花鸟画的构图中很少有类似的方法,他结合了西方绘画构图形式,同时,又应用到了山水画的构图元素,完全地组合在一起,做得是淋漓尽致。
孙其峰绘画作品中的“S”形又称“之”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的艺术构成中自由地上下移动和左右调节。古人画河流以婉转曲回为远,而画山水以靠右让左为法,画花卉或人物以“S”形为美。孙其峰花鸟画中婉转回曲、靠左让右等形态皆形成“S”形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具有转辗、曲柔的美感,因为它形成了一种曲线美。
折枝式构图在中国画中历来都有存在,也是传统绘画中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形式,这在孙其峰的作品中也比较多见。
从古至今,不难看出有很多画家都尝试过全景式构图,现当代名家潘天寿、孙其峰等都做到了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当代的画家中较为明显,也是因为现在的各种展览效果所产生的原因,都是要求画面做大、做满、做细等。
(三)从笔墨上分析
清代的画家石涛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说明了笔墨在中国绘画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现在评论一幅画的标准就是看画面中的笔墨应用。所以说,“中国绘画强调笔情墨趣,实际上,所谓情趣并非单纯靠笔墨本身就能产生,而是根植于运用笔墨的主人,亦即画家内心深处。在那里,先蕴蓄着一定的情趣,然后由心而手、而笔、而墨,落诸缣素,方始呈现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美。所以笔墨情趣绝不等于玩弄技巧、争奇斗异,须从培养情操、蒙养心境中来”。
孙其峰在绘画的道路上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和他的书法、篆刻是有很大关系的。他在书法方面以隶书为见长,他的书法追求是选择美的形式学习和借鉴,融入原有掌握的隶书自成一格,遒练的用笔和苍劲洒脱的韵味,不同于古人和当代众多写隶书的书法家。他的新隶书形成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在孙其峰的花鸟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用笔,抑扬顿挫、用笔精湛、笔笔到位,他的用笔与画面中的题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浓郁的书法气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在画面的题跋,基本上都是用隶书写标题,接着就是用行书提款。他画面中的每一处题款都是与画面紧密而完整地应用得恰到好处。
三、孙其峰花鸟画对当代花鸟画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孙其峰之所以拥有现今的成就,离不开他在艺术生涯中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人生追求。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家,他将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为了艺术而奋斗到老。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绘画面临濒临之际他坚守本分,面对外界的打压和变动时丝毫不畏惧。在他身上不但能看到艺术方面的创作技法,更多地是感受到了他真实地活在艺术创作中——不为名利去搞艺术创作,用最真诚的态度投入到美术教育中。这么博大的胸怀使他实至名归,桃李满天,也为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体系。
孙其峰的花鸟画在京津画派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是在传统绘画语言中最能体现出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直到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特别是中国花鸟画课程,全国很多高校基本上都以孙其峰花鸟画作品作为学生的范本进行临摹和解读。他的花鸟画作品对当代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孙其峰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造就了他今日的艺术成就。“不求形似,而又不离形似。”这是对孙其峰写意花鸟画独到的诠释。很多画家大部分倾向形势而忽略了中国花鸟画重要的内在,这样的作品是经不起反复推敲和欣赏的,更不利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也影响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不但梳理出孙其峰绘画艺术特征的相关元素和对当代中国画的新启示,还能全方面地去感受孙其峰花鸟画的艺术魅力,并将他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俞建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山版社,1957.
[2]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3]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刘应军,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覃丽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