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于学生的自主自悟
2017-02-04谢凡峰
谢凡峰
摘 要:精彩的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教师的“殷勤动手”,须知,你的“殷勤”,可能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精彩的教学在于更多地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己动手。聪慧的教师总是善于放权,善于从课堂的中心地带“退”出来并恰如其分地“隐匿”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此创设出意蕴十足的动态课堂。
关键词:摩擦力;课堂引入;以生为本;自主自悟
一位一线教师这样说:“在和听课老师的共同研究、评论中,我实现了多种视角的沟通、融合,我的思维被激活了。”的确,我常常在听课的当下,和一些听课的“窘迫”相遭遇,被一些现场的教学现象所激活,不由自主作出反应。
以下是一教师在教科版八年级初中物理《摩擦力》新课伊始的开头设计:
设计一:1.课件动态展示滑冰运动员滑冰的场面,追问:滑冰运动员能够在冰面上滑动得更快与什么因素有关系?2.视频展示:拔河比赛。问:要想获胜,有什么技巧吗?3.PPT课件展示:汽车在路面上行驶的镜头,特别放大轮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纹,并追问:轮胎为什么要做得如此粗糙呢?
本以为,以多媒体耀眼的“声光色”为趣味性开头,学生必将经历一个兴趣被快速点燃的过程,然而短暂的激情过后,是学生不知所措的表情,是学生言不由衷的回答。实践表明,这样的“摇曳生姿”的开头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也没有充分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教学在平淡、沉闷和无奈中向前滑过,并匆匆收场。
仔细研究以上三个环节,教师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新颖的情境化生态课堂。关键在于这一切都是PPT课件,都是老师在演示,都是多媒体在“走马观灯”的呈现,都是其中的一方在尽情表演。相反,作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倒显得无所事事,就像看客,就像观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是啊,滑动摩擦力也罢,静摩擦力也罢,如果缺少了孩子们的亲力亲为,哪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刻痕?如果课堂的话语权和操作权都把控在教师手中,孩子们心中哪有摩擦力“活泼的影子”?的确,仅仅专注于“看”和“听”,而忽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缺少“货真价实”的互动,这样的课堂苍白、脆弱,很容易坍塌,必将是得不偿失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教学遗憾和同事们的宝贵建议,在厘清原有设计的思路上,这位教师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设计二:1.动手操作:请两个学生到前面将两本页面互相插在一起的课本用力拉开,并追问:把它们分开费劲吗?两本书很难分开的原因是什么?2.《北京日报》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中年男子跑步时被西瓜滑到,送到医院抢救,已经脉搏全无,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真是不幸,那么,这一飞来之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备课的全部心思要放在如何展开交流,而不是绞尽脑汁地设计多么‘别开生面的开头……成功的标志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而不是让评委觉得‘耳目一新。”当课堂的中心和课堂话语权变成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拆、自己思之时,孩子们心中的小火苗在噼里啪啦地响,思维的翅膀也在扑棱棱地飞。仅仅是因为“谁是课堂主人”角色的转变,就大面积解放了孩子们的手、口、脑,切实解决了课堂平淡、沉闷和无奈的尴尬局面。前后两次不同的课堂开场白,其出发点一样,但背后隐含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为了评委和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后者是真正“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既然殊途,自不同归。不同的课堂目标,自然折射出不同的教学路径,最后,殊途殊归。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同样的,这节“摩擦力”的教学中,还有另一处教学环节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极大的关注:
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们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生1: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生2: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3:可能与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
师:什么?怎么会与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呢?
师: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大小?(生犹豫不决,正在思考,教师已经说出)很简单呀,在木块上放另一个木块。
“怎么会与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呢?”究竟与“面积”有没有关系,不在于教师反复强调,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自己去思考,教师为什么要将学生的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回答“一棍子打死”呢?
同样,像“在木块上放另一个木块”的行为也是操之过急,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以教师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操作,让很多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教师都着急起来,在心底迸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
事实上,精彩的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教师的“殷勤动手”,须知,你的“殷勤”,可能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精彩的教学在于更多地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己动手。聪慧的教师总是善于放权,善于从课堂的中心地带“退”出来并恰如其分地“隐匿”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此创设出意蕴十足的动态
课堂。
参考文献:
[1]朱彬芳.我们就这样实施新课程:我在校本培训中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
[3]张齐华.既然殊途,自不同归[J].小学教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