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写作教学“化整为零”
2017-02-04陈育峰
陈育峰
摘 要: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呢?着重从培养学生常怀一颗观察生活的好奇之心,激发学生时拥一股博览群书的阅读之欲,教会学生长握一套灵活运用的写作之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简单阐述如何将写作教学“化整为零”融入日常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也不例外。听和读是输入的过程,说和写是输出的过程。只有大量有效地输入才能确保自如高效地输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听、说和读的能力的培养策略不仅形式多样,还富有成效。然而,无论对于初中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作似乎成为他们共同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中可以体现出学生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写作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留意状态,写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呢?笔者将在潜心研究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常怀一颗好奇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触发写作灵感
写作需要奇妙的创作灵感,而灵感的获得源自一颗好奇的
心,源自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之心,让他们在一颗好奇心的引领下,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触发写作灵感。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课文中这样写道:“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教师择机点拨:“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关键在于作者平时细致地观察,在于作者能够留心周围事物。”在教师的“蓄意”引导下,学生迫切想要观察周围的事物,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时灵感的触发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二、时拥一股阅读欲,海量阅读名篇佳作,奠定写作基础
写作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而文字功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就的,需要学生海量地阅读名篇佳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时常激发学生阅读名篇佳作的欲望,让他们在一股阅读欲的驱使下,海量阅读名篇佳作,奠定写作基础。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文中把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比作万物刚刚睡醒的样子,把破土而出的小草比拟为从土里钻了出来……文章对春天的描写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和煦的微风扑面而来,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学生会陶醉于好词佳句之间,流连于美丽意境之中。教师伺机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学生会在课后迫不及待地主动去阅读。在教师的“刻意”指引下,学生迫切想要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基础的奠定拓展了多种途径。
三、长握一套写作法,灵活运用写作方法,铺就写作道路
写作需要熟练的方法技巧,而写作技巧的掌握并不是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几条方法技巧就可以掌握的,需要学生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技巧进行写作实践,方能达到熟能生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让他们在一套写作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写作方法实践写作,深谙写作技巧。仍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为例,文章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作者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桃花、杏花以及梨花写“活”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百花争艳的醉人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文中还运用了类似这样的大量的排比句式,描绘出一幅三维立体的动态春景图。在教师的“有意”指导下,学生迫切想要运用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在教会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技巧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诚然,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一套评价法,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肯定写作成果等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写作教学融入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产生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常怀好奇之心观察周围事物,为写作寻找灵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形成一股迫切的阅读欲,时拥阅读之欲博览名篇佳作,为写作夯实基础;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深谙一套有效的写作法,长握阅读之法进行写作实践,为写作铺就道路。换言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写作教学“化整为零”,将写作教学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节节攀升。
参考文献:
[1]陈荣川.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2]成晓青.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2).
[3]武玉龙.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2).